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緬甸戰場上有中美兩顆耀眼將星


《新史記》譚愛梅

《新史記》編者按:本文係為在華盛頓舉辦的“國家記憶—緬懷二戰中緬印戰區盟友情”圖片展覽而作。

2010 年,中國民間學者章東磐整理出版了《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一書,該書照片,係美國通信兵第164攝影連的攝影兵在1943年至 1945年期間拍攝的中緬印戰場上國軍與美軍合力抗戰的情景。這些珍貴照片藏於於美國國家檔案館,沉睡數十年,後被攝影師牛子所發現。章東磐從中挑選出一 批,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2014年10月15日,這些照片重回美國首都展覽。
譚愛梅係《被遺忘的年代》(台北衛城出版,2014年3月)一書的作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緬甸戰場上,史迪威和孫立人無疑是兩顆耀眼的將星。

世人談起緬甸之戰,都要稱道孫立人運籌指揮的仁安羌大捷。仁安羌之役,孫將軍以不足一千人的兵力,同時指揮英軍一個裝甲旅的部分戰車與炮兵部隊,運用奇襲、 迂迴、聲東擊西等戰術,對抗人數七倍的日軍,經過晝夜激戰後,解救了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油田北面的七千英軍與記者傳教士等。孫將軍為此獲得英皇頒授的“帝國司令”勛章。


孫立人將軍。

仁安羌這一仗打得漂亮,後來美國國防大學還將這場戰役作為“以寡敵眾”的一個經典教材。可是中國遠征軍1942年春第一次入緬作戰的行動,卻是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就軍事行動而言,是缺乏空軍支援,部隊的武器裝備不足,通訊後勤也缺效率。

但根本的問題還在於指揮系統紊亂,權責不明。

本來,遠征軍入緬是依照《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協同駐緬英軍抵抗日軍的進擊。但在部隊入緬之前,仰光就陷落了。因此,保衛仰光變成收復仰光。緬甸作戰 的指揮權,名義上是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手裡,可是遠征軍司令部卻不聽命於他,代理總司令的第五軍軍長杜聿明,隨時拿起電話向遠在重慶的委員長請示機宜。因此就變成一個太上總指揮遙控戰局,杜聿明傳達決策的情況。(《緬甸戰場上的史迪威與孫立人》連載1。《新史記》第22期)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