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記》郭永凡 專稿
林大綱機組中另一位烈士報務員薩本道,是我的同行戰友,也是個傳奇人物。他的祖父是北洋水師康濟號管帶薩鎮冰,算得上是將門之後;他的堂兄薩本棟是廈門大學 校長,著名物理學家;還有位堂兄薩師俊是中山艦艦長,1938年10月24日,在湖北武昌,六架日機對中山艦進行輪番轟炸,全艦官兵在薩師俊率領下奮力還 擊,最後全體壯烈犧牲。
林擎岱機組失事,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他並沒有犧牲於駝峰航線上,而是在昆明降落時突然失速,墜落在距跑道頭不足500公尺田野中,當即起火燃燒,機上人員全部遇難,時間是1944年11月10日下午14點30分。
飛得好好的,為什麼會突然失速呢?原來他們駕駛的是一架轟炸機改裝的客機,洛克希德(Lockhead)A29,該死的A29!
看來,這筆帳還得算在宋美齡頭上。
因為這批飛機是宋美齡經手採購回來的,這種輕型轟炸機性能並不好,買回之後也沒有正式執行過一次戰鬥任務。當時正逢歐亞公司停航,便將這批A29改裝成客機交給歐亞,作為過渡。
由於飛機的整體結構是按照轟炸機的要求設計的,改成客機後重心不穩定,特別是降落時襟翼浮力不夠,容易失速。當時歐亞公司很多老飛行員如容觀對、張興中,都異口同聲地反映:這種飛機操縱起來很彆扭,很吃力。
宋美齡的本意是想解決歐亞公司的燃眉之急,動機是好的,但是不經任何科學的嚴密 論證,就輕率地決定將轟炸機改為客機,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另一種形式的無知。造成如此嚴重後果,宋美齡是難辭其咎的。
最令我痛心的,是這次空難使我失去了生平第一知己,“大哥”盛棣華,他當時是林擎岱機組的報務員。

本文作者在“大哥”盛棣華等烈士的碑前。碑上誤將盛的籍貫刻為廣東。(作者提供)
我在他的墓碑前獻上一束獻花,遺憾的是,墓碑上把他的籍貫誤刻為“廣東”,真是南轅北轍。也難怪,事隔多年,信息收集困難。其實,這些墓碑上的舛錯比比皆是,不止這一處。
大 哥當然不是廣東人,他是燕趙慷慨悲歌之士,河北霸縣(現在叫霸州市)人。大哥一生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古道熱腸,俠肝義膽。如果不是這次意外,以他健壯的 體魄,樂觀的性格,他是應該活到今天的,但他只活了27歲就過早地離開了這世界。(《青山:紀念抗日戰爭中的空軍烈士》連載2。《新史記》第2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