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筆記:現實生活場景及其禁忌
《新史記》安琪 專稿
奇葩的“汽車博物館”
佇 立仰光街頭,英殖民時期的建築群掩映在鬱鬱蔥蔥的參天大樹和花草之間,眼前流動的,是那些形形色色、不同型號、不同年代的老舊汽車。如超高齡的各種英美 “老爺車”、吉普車、美式軍用卡車、寬型大轎車、德式甲殼車等等。這些早已在其產地變成廢鐵的老款名車,在21世紀初的仰光行駛著,被遊客稱為“移動的萬 國汽車博物館”。
這是自1994年丹瑞軍政府執政之後,西 方社會對緬甸實行經濟制裁的直接後果。這些車,一如容顏盡失的女人,除了鏽跡斑駁的外形,讓人依稀記起它昔日的美貌富貴外,其內臟全部是重新更換組裝的。 因了這種需求,緬甸的汽車修配行業非常發達。如同其它許多行業一樣,各種能工巧匠遍及緬甸每一個角落。電子產品、傳統手工藝、電視冰箱,汽車飛機,等等等 等,他們無所不能,任何一個在先進國家被丟棄的東西,經他們的手都能延長壽命並獲得再生。
比 較普遍的是從泰國轉賣的日本二手舊車,一些車上還留著日文印記。其它還有標著雲朵一樣緬文的印度巴士、緬甸本土生產的公共汽車和各種簡易車。在這裡,駕車 靠右行,但駕座則有左有右。其中最奇葩也是起價最低的——20緬幣就可乘坐——當屬類似小型卡車的蓬頂“公交”。常見擠滿人的車尾部的踏板上,總是掛著一 串青年男子,他們穿著籠基,用兩個腳趾挑著丁字拖鞋,人多時,常常一隻腳踩在車踏板邊緣,另一隻腳懸空在外。車開起來,搖搖欲墜,酷得讓人驚心。

最酷的公交車。安琪攝於2007年12月20日。
每 天一早,這些五花八門的交通工具,將人們從仰光城郊的四面八方帶向市中心。儘管政府部門2004年遷移到奈比多了,但仰光仍然是這個國家名副其實的首都。 近30個外國使團及其相應的服務設施,可供舉辦大型宴會的高級賓館,絡繹不絕的外國遊客,金光燦燦的佛塔景點,遍布街頭的市場和茶座,這一切都給人們提供 了各種工作機遇,讓這個城市布滿生機。
但是,一旦走近仰光,深入進去,一切便都顯得荒誕不經,令人心酸焦慮,無所適從。(《仰光筆記:現實生活場景及其禁忌》連載1。《新史記》第2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