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我爲何要尋找大饑荒倖存者?


《名星》依娃

9月4日,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蘭分會和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聯合舉辦了演講會,邀請旅美作家依娃演講“我寫《尋找大饑荒幸存者》”。《名星》雜誌經授權全文刊登依娃的演講稿如下。

非常感謝各位的到來。非常感謝張鳳老師和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的安排,給我一個和大家見面交流的機會。

哈佛燕京圖書館,我來過很多次了,都是來聽演講。作為一個演講者,這是第一次。首先我得誠實地說,我不是一名專家、教授、歷史學家,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作家、 中國大饑荒的調研者,口述歷史的寫作者,還有我是一個大饑荒餓亡者、逃荒者、倖存者的後代。因此,我有道義和責任站在這裡給大家講一講我所調查、記錄、整 理出來的口述歷史資料,見證1958年-1962年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實際上是一場大饑荒的真相。


依娃帶著《尋找大饑荒倖存者》到哈佛演講。

從 2010年開始,我前後多次回去中國大陸,走訪了甘肅省、陝西省,二十多個縣,五六十個村子,250多名大饑荒倖存者,收集到200小時的錄音,拍攝有照 片2000多張,整理出上百萬字的口述歷史文字。第一本書《尋找大饑荒倖存者》去年由明鏡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記錄了500多名餓殍的姓名,和49起人吃人 事件。和其他幾本關於大饑荒的專著不同,我主要是記錄個人、家庭在大饑荒中所經歷的飢餓、掙扎、淒苦、絕境。因為沒有個人和家庭的記憶,就沒有國家和 民族的記憶。大饑荒的歷史不但要由學者、社會學家來寫,更要由那些最底層的、最卑微的農民來寫。因為人不是數字,不是百分比,是生命。

我不是一個人來的,我帶來了《尋找大饑荒倖存者》,封面有50名倖存者的照片,他們陪同我站在這裡見證。所以說,我全部所講的,是他們曾經講述給我的,我只是在傳達出他們的聲音。因為,他們的聲音被歷史遺忘了五十多年了,一直在中國歷史上空缺著。

“我是個叫花子。”“我是個叫花子。” 我小時候常常聽母親這麼念叨,我並沒有在意。(《名星》第10期)


“我寫《尋找大饑荒幸存者》”(連載1)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