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沒人販子,他們就只有死路一條


《名星》依娃

9月4日,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蘭分會和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聯合舉辦了演講會,邀請旅美作家依娃演講“我寫《尋找大饑荒幸存者》”。《名星》雜誌經授權全文刊登依娃的演講稿如下。

我外婆是小腳,一個寡婦,帶領著兩個餓得時時待斃的孩子,怎麼活下去?1961年夏天,在走投無路之下,由人販子張廣祿的帶領,外婆、母親、舅舅走上了逃荒 之路。他們身上沒有一分錢,一點乾糧,他們不認識字,辨不來東南西北,他們的命運全部在人販子手裡。我的小腳外婆,平時走路都困難,就那麼一步一步地翻山 越嶺,從老家走到幾十里路外的南河川火車站。是什麼力量讓外婆能掙扎著走出來,我想,她唯一的精神的支撐就是要帶著這一對兒女走出去,活下來。因為如果不 走,他們唯一的路——就是餓死。

逃荒到陝西,外婆改嫁給一個男人,他們三個人算是活了下來。我外婆一輩子貧血、頭昏、身體很單薄。我的母親因為長期的飢餓,身體發育遲緩,到20歲了才來月經。我的舅舅餓得不長個子,才到我的肩頭。 (我希望有專家研究研究大饑荒後遺症。)

去年,我問母親:“你恨人販子嗎?”
母親說:“不恨,恨人家幹什麼,咱是為逃活命哩。”母親以前從不對我說這些事情,她覺得很丟人。


依娃在甘肅省秦安縣魏店鄉雙石南岔村,和大饑荒倖存者郭九子老人交談。


2011年,我第一次來到通渭,在城關鎮一戶農家看到一首打油詩,順手抄下這幾句。

大 饑荒期間,甘肅省通渭縣發生了與河南“信陽事件”同樣慘烈的事件。雖然通渭餓死的人數比信陽少,但通渭餓死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遠遠高於信陽 八分之一的比例。事情暴露後,中共中央和中共甘肅省委將這個事件稱之為“通渭問題”。1965年通渭縣的報告《通渭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寫到:“全縣人口死 亡6萬零210人,死絕了2168戶,1221個孩子失去了親人成了孤兒……”這個數字是縮小了的。(《名星》第10期)


“我寫《尋找大饑荒幸存者》”(連載1)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