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馬洪不識抬舉,不肯跟從陳雲


《新史記》馬雅


馬洪復出以後,本打算重振旗鼓,返回計委。從1952年起,他主持國家計委的常務工作,參與制定“一五計劃”。以在東北掌管和改造重工業的經驗,馬洪正雄心 勃勃,準備在國家的宏觀經濟上大顯身手。不料命運多舛,期望落空。1956-1965年十年在國家經委,他參與了“文革”前許多國家重大的經濟政策的起草 與制定,如“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如《工業七十條》,並主編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工業企業管理》一書;因此,他對國民經濟的命脈,相當熟悉。另外,他 曾多次下放和到廠礦作調研,有在第一線領導和生活的經驗,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和心聲。總之,自上到下、從裡到外,馬洪對經濟改革已有一整套的想法和做法,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所以,當馬洪獲知他有可能再度被重用時,曾滿懷希望地請戰:重歸國家計委。殊不料,這請戰 遭胡喬木婉拒,卻委以另一重任:來社科院當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即“文革”前的“學部”,其盤根錯節、其不易理順,乃全國有數;在“文革”期間,其派系 之紛雜,又可謂“文革”之縮影。其實,當初社科院院長的候選人頗多:有老中宣部的、有老學部的, 如于光遠等等,“捨我其誰哉”者大有人在。為何高層偏偏選中側重經濟策略的馬洪,來接替黨的理論權威胡喬木?內情不明。估計其中正如馬洪不能如願以償返回 計委,東山再起,情況相仿。1982年,胡喬木和鄧力群,將社科院這意識形態的複雜攤子,交給了馬洪。儘管馬洪沒有“正名”,在不少人心目中,仍是個掛著 問號的前“分子”,依然披甲上陣了。


馬洪去世後,年屆九旬的宋平親自來給交往大半個世紀的老友送行,緊握前兒媳、本文作者馬雅的手表示慰問。

1983年,陳雲籌備寫書,恰趕上春天。聽廳外的台階上有腳步聲,只見馬洪邁進門來。

陳雲聽說,馬洪除了在社科院任職,還在趙紫陽那裡,不但作副秘書長,而且搞了個智囊中心,替趙出謀劃策。陳雲說:“今天找你來,是想問問你,想不想回計委工作?”

馬洪一聽,心頭一震,不知是喜還是驚。因為上次他曾向胡喬木請命回計委,結果碰了個軟釘子,被派往社科院當院長;估計是上面有人不准,而這“不准”必然來自最高層次。

覺出馬洪的疑惑,陳雲解釋道:(《新史記》第19期)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