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北京莫斯科都要求對方懸崖勒馬

《新史記》張成宇 專稿


【《新史記》編者按:俄羅斯索契冬季奧運會開幕,美英德法等國家首腦因爲種種原因,都託辭謝絕邀請,不去參加開幕式。但是習近平卻應邀前往,關鍵時刻撐普京一 把,展現中俄關係之緊密,令世界矚目。國際外交舞台上“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有些人不禁要問,是否會恢復到60年前的中蘇關係那樣,再度“蜜月”? 但實際上,當年中蘇的“蜜月”一縱即逝,一路惡化,差點大打出手,瀕臨核戰爭邊緣。今天重溫這一段歷史,有助於我們把握今後的中俄關係走向。】

20世紀60年代初,對中共來説可謂多事之秋,在經濟面臨嚴重困難的同時,原本為同志且是老大哥的蘇聯又與中共交惡,並由此展開了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歷史上的一場大論戰。“文化大革命”爆發前,中蘇關係瀕臨破裂的邊緣。

事實上早在中共建政之前和建政早期,與蘇共之間的矛盾就已有萌芽。1930年代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和其他一些領導人認為蘇聯和共產國際的指示不符合中國無 産階級弱小的國情,而決定發動農民進行革命。代表蘇聯路線的“28個半布爾什維克”逐漸退出權力中心。抗日戰爭結束後,斯大林希望中共和國民黨合作,但中 共並未接受蘇聯的指示,力量積累後開始了與國民政府的決鬥。

60年代初中蘇論戰的發生,是中蘇國家關係迅速惡化的徵候;也是中蘇兩黨意識形態分歧尖銳化的結果;就中共來説,更是“左”傾指導思想劇增的標誌。

1956 年,在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揭露了斯大林大搞恐怖政治和個人迷信,隨後蘇聯與斯大林大加撻伐的鐵托所領導的南斯拉夫恢復關係。赫魯曉夫對 斯大林的批判,搬走了壓在中共頭頂上的石頭,但其對個人崇拜的批判,讓毛澤東很不高興。一般認為,一直被斯大林壓在下面的毛澤東試圖在斯大林死後建立自己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領袖地位,而他也擔心自己死後會被自己的政敵清算,此外赫魯曉夫對馬列經典論斷“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鬥爭不可調和”的修改,讓中 共不悅,以此為開端,中蘇雙方開始了著名的“中蘇論戰”。而近年來的研究更發現,這一論戰甚至差點導致了蘇聯與蔣介石領導的國軍聯合反攻大陸。


毛澤東與赫魯曉夫。

中蘇雖呼籲要團結,但都是要求對方“懸崖勒馬”。在赫魯曉夫秘密訪華與毛澤東會談之後,毛澤東突然提出,就 這次會談發表一個聯合公報。8月3日的聯合公報強調:“雙方就……解決國際問題……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而其實雙方在會談中並沒有談及任何“國際問 題”。而就在聯合公報發表後的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萬炮齊轟金門。美國和蔣介石方面自然認為這是赫魯曉夫和毛澤東共同商量好的軍事行動,然而,事實上,毛澤 東從未向赫魯曉夫透露過炮擊金門之事,赫魯曉夫一直被蒙在鼓裡。毛澤東其實是狐假虎威,而赫魯曉夫被毛澤東利用了。這件事後來成為中蘇分歧的重要誘因。(《新史記》第17期)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