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百年一個輪迴,難道是中國人的宿命?



《新史記》馬雲龍
為期十年的中國改革時代在1989年6月4日畫上了句號,一場由重裝野戰軍對手無寸鐵的民眾實施的大屠殺為這 場改革舉行了葬禮。隨著最後一位改革領袖趙紫陽被這場軍事政變廢黜,曾經主導十年改革的體制內改革派被逐出了中南海,中國共產黨與民眾曾經達成的“改革共 識”從此破裂,社會各階層共享“改革紅利”的“蜜月期”也戛然而止,中國的希望又一次被淹沒在血泊中。

百年一個輪迴,這難道就是中國人的宿命?

這最後一幕的慘烈情景,劉賓雁是在大洋彼岸的電視中看到的。據朱洪回憶,那天,賓雁原本安排要到紐約大學布法羅分校去演講,但在去機場的路上聽說了北京開 始大屠殺的消息。到了布法羅,和學生們一起在電視上看了北京傳回的畫面,賓雁的眼淚和學生們流在了一起,演講會變成了群情激憤的聲討會。當學生們開始為 “六 四”死難著捐款時,賓雁把大學給的演講費和報銷的機票費都投入了募捐箱。

在“八九民運”的高潮時期,從天安門廣場上曾經傳來過呼喚劉賓雁歸來的聲音,不少人(例如當時在廣場上的作家鄭義)就打來電話,希望這位在民間享有盛譽、有資格充當民眾領袖的民主鬥士從海外歸來。他也曾三次打點行裝準備回國,站到他早就期盼的民主運動的最前列。

這 裡有個有意思的假設:假如,當年賓雁能夠及時趕回國內,會是怎麼個情況呢?毫無疑問,他的身影肯定會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他的性格、思想和一生經歷決定了 那是他命定的位置。就像當年在國破家亡時他無可選擇地站到抗日救亡的隊伍中,1957年他義不容辭地站在民主大潮的浪尖上一樣,這隻早就呼喚暴風雨的海燕 只能翱翔在風暴的中心。而他在廣場上的出現肯定會成為一個焦點,以他在80年代改革風雲中的影響力和與胡耀邦共同蒙難的遭遇,他也許能使群龍無首的群眾運 動找到一個重心。他的思想高度、人格力量和政治經驗,再加上他在民間所擁有的威望,可能會給運動注入一種理性的凝聚力,這是當時呼喚他歸來的人們所期望 的。但是,他的出現能否改變最後的結局,卻無法設想,因為暴力鎮壓和流血已是鄧小平們的既定方針,而處於狂熱狀態的廣場民眾能否認同他的理性聲音,也是未 知之數。很可能的結果是他將在廣場上用胸膛迎接横掃過來的子弹,讓一腔熱血和學生們的血流淌在一處;或者是成為大屠殺後發布的“通緝令”上位列榜首的人 物,他將作為這一重大事件中最有影響力的道德領袖和殉道者寫進歷史。對此是無須懷疑的,他早就有做出這種犧牲的心理準備和道德準備,也早就在等著這一天 了。


1989年6月,劉賓雁在波士頓的集會上大聲疾呼聲援天安門要求民主的學生。

1989年6月,中國政府不准劉賓雁入境,護照過期也不予續簽。而中國作家協會以“請假逾期未歸”的理由,在未通知本人和家屬的情況下開除了他的公職,劉賓雁遭到了未經法律程序的永久性流放。(《新史記》第17期)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