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林彪究竟是否搞武裝政變謀害毛澤東
《新史記》舒雲 專稿
2013 年12月4日、11日,中國大陸《中華讀書報》刊登了王海光《“九一三事件”謎團解析——評舒雲〈“九一三”十大謎團〉》。全文三萬多字,堆砌不實之詞, 如“大量羼水”、“隨意曲解”、“託名被訪者故意編造”、“欺人之談”等等,誹謗舒雲的《“九一三事件”十大謎團》(《文史參考》2011年第17期)和 《林彪事件完整調查》(明鏡出版社2006年版)。
“九 一三事件”至今43年了,仍謎團多多,筆者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從1987年開始,通過走訪眾多的當事人,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寫出了《林彪事件 完整調查》等著作。王海光對舒雲的攻擊,表面上是針對某些具體史料或個別的觀點,實質上則是林彪事件研究中應該遵循什麼原則——是以官方的《關於建國以來 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央領導人講話為出發點,還是堅持實事求是、憑著良知書寫這段歷史?
下面筆者就王海光文中諸多論點逐一駁覆。
舒雲著《林彪事件完整調查》(明鏡出版社)
“九一三事件”的核心
“九 一三事件”的最關鍵問題,是林彪是否知道、參與了“兩謀”(謀殺毛澤東、陰謀另立中央)。“九一三事件”發生後,中央專案組把林彪辦公室的人員集中辦了近 四年的“學習班”,鄧小平時期又經過特別法庭審理,除疑點重重的“林彪手令”外,沒有找到林彪和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參與“兩謀”的 證據。民間對此普遍質疑,官方說法也在悄悄改變。例如對《五七一工程紀要》,不再說是出自的林彪授意,而說“林立果打著林彪的旗號”(注1)此外,林彪雖 然是自己上的飛機,可是林彪臨走時是說去大連,並沒有說去蘇聯,事後官方也沒有查到林彪有打算去蘇聯的證據。如果“兩謀”中謀殺毛澤東是林立果個人的行 為,那麼謀殺未遂逃往蘇聯又與林彪有什麼必然聯繫呢?
邱 會作說:“林彪真正搞武裝政變謀害毛主席?我認為是毫無根據的。第一,……林彪要真的搞了什麼武裝政變,就沒有不成功的。還有一個重要問題,1971年9 月12日的情況。當時,毛主席還在返京路上,林彪在北戴河,北京只有周恩來。在這種情況下,林彪要搞武裝政變,還不是可以隨心所欲,水到渠成嗎?因此,假 的東西要說成真的不可能的。
第 二,武裝政變要有最有力的指揮。林彪搞武裝政變怎麼好像是小孩做遊戲一樣的?林彪要搞武裝政變,他沒有動用統帥部的任何指揮機構,沒有動用各軍種各大軍 區,也沒有動用任何作戰部隊。這樣像搞武裝政變嗎?林彪搞政變都不依靠我們,‘林彪死黨’的帽子白給我們戴上了!同樣不要忘記,當時林彪不僅可以通過指揮 系統指揮全軍部隊,而且也可以指揮任何作戰部隊。林彪沒有動用任何部隊,這也是搞武裝政變嗎?
第 三,全國平靜。事實證明,‘九一三’之後,黨內、軍內秩序良好,社會平靜穩定。沒有發現一個排、連、營、團接到過林彪或黃吳李邱緊急戰備或緊急待命的指 令,更不要說一個師、一個軍了;同樣沒有發現一輛坦克、一架戰鬥機、轟炸機接到過林彪或黃吳李邱緊急戰備或緊急待命的指令。林彪,黃吳李邱是軍人,他們政 變不利用軍隊,不利用槍炮,不利用飛機、坦克,這算搞什麼名堂!?難道林彪只和自己的兒子及幾個空軍的小幹部搞政變嗎?!這根本不是林彪。政變是為了活, 而不是為了死,可是按照官方的說法,好像林彪政變就是自己在搞一場為了死的兒戲。”
“毛 主席在各地直指林彪的談話,葉群是能及時知道的,但葉(群)對林彪有封鎖所有消息的可能,一切都由她作決定了,這就使問題越搞越亂。葉群進入了緊張的階 段,林立果瞎張羅,林彪則照常生活。在林立果看到林彪走投無路時,就下了毒手把林彪挾持外逃了,這是我對林彪外逃大致的看法,我始終認為林彪是決不可能外 逃的。”(注2)
1971 年9月12日晚,林豆豆向中央警衛部隊報告緊急情況。林豆豆的初衷非常明確,就是不讓林彪上飛機。可是為什麼“中央”卻發話讓林豆豆也一起上飛機?為什麼 不下攔阻命令?林彪一行從北戴河出發到山海關機場林彪專機起飛,有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林彪等人上飛機呢?林彪專機在國內飛行一個多小 時,快要出境時,時任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建議攔截,而毛澤東為什麼要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讓他去吧”?
以 上這些問題是我們研究“九一三事件”的核心問題,而王海光卻有意迴避,說“毛澤東在南巡講話中說,他回來還要和林彪談談。林彪為什麼不敢給毛談話,反而聽 到毛澤東回京的消息就要外逃蘇聯呢?”事實是1970年廬山會議後林彪幾次要求與毛澤東談話,而毛澤東不談。不是林彪不敢與毛澤東談話,而是毛澤東害怕與 林彪談話。不過也確如王海光所說,林彪聽到毛澤東回京的消息完全不應該害怕,為什麼連夜逃跑呢?這種種不合邏輯的事情不正是需要搞清楚的謎團嗎?
注釋: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843-844頁。以下只注頁碼。
2,《邱會作回憶錄》,新世紀出版社2011年版,第787-788頁。以下只注頁碼。(《新史記》18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