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記者、作家劉賓雁逝世八週年之際,明鏡出版社推出了由馬雲龍所著的《劉賓雁時代——鴉雀無聲雁有聲》一書。
2013年12月7日,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中國研究院、明鏡出版社和《新史記》雜誌社聯合主辦的“劉賓雁逝世八週年暨《劉賓雁時代》新書發佈會”在紐約舉行,與會者分享了自己與劉賓雁的交往經歷,回憶了對他的豐富印象,分析了劉賓雁的精神內涵及其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名星》根據錄音整理了全部發言,並經發言者審訂,經授權全文刊發如下。
中國真正關心民情的知識分子太少
呂京花(人權活動家):
我跟劉賓雁老師認識也有20多年了,我對他的尊敬來源於內心——人和人接觸,人和人認可,人和人能做朋友,第一直觀感覺非常重要:這人不錯,這人很單純,感覺跟他能很容易親近。
我
跟劉賓雁見第一次面,是我在華盛頓開一個記者招待會。1989天安門運動被鎮壓之後,媒體鋪天蓋地報道,但全都報導學生,像我這種工人身分,基本就埋沒在
草叢裡,沒人理會。後來龔小夏把我安排去哈佛大學演講,結束之後,有人把我的發言介紹給劉賓雁。他後來到華盛頓,說一定要見見呂京花,那我也不知道誰是劉
賓雁,第一次肯定對不上號。到華盛頓的時候記者招待會,快結束的時候,他動作特別快地走出來了。我說這老頭剛才坐第一排,我發言時他一直在點頭。這時他出
來打招呼,說我是劉賓雁,我給你張卡片,我家住在哪裡,等等,我才知道這就是劉賓雁老師。
1990
年5月4號,我就去了劉賓雁家,在華盛頓一個半地下室,格局不是很大。從那時我們就建立了聯繫。每次與劉老師通電話,都能聽到劉老師真誠的話語,鼓勵我,
一定要把普通老百姓的真實的想法和聲音說出來,他說我們在海外看到的、重視的都是這些內容,你要講,一、二、三……
從那以後,就有很多媒體給我打電話,都是說“劉賓雁老師介紹過來的”,一大堆一大堆,像在波士頓有一個《世界日報》記者,大篇報道市民和工人在1989年起到的作用,正好趕上“六四”一週年的日子。
那一段,我跟劉老師一直有比較密切的聯繫,時間長了以後,對劉老師產生一種親情、對長者的尊敬,過年過節打電話會問候他老人家。
不
久就出現了民主基金會廖大文的事,有兩個敏感的人物,一個是廖大文,一個是李錄。然後呢,再不久,就是1993年民聯民陣合併大會。我內心裡面感覺到劉賓
雁老師傾向的都基本上是我們認可的人。他大會發言時,有一段話就講:我本來不想來參加這個會,因為我太太給我打電話……說到這,他哭了,鄭義可以作證,他
在台上,就在他心情難受要哭時,底下就有人在罵他了,罵得特別難聽,有×××,××,×××,還有一個人,是目前還比較活躍的民運界人士,幾個人湊到一塊
兒開罵。因為我在後面坐,都聽見了,罵的就是“你老不死的”,“歷史將來由我們來寫,早晚你死在我們前邊”……
呂京花
劉
賓雁如果聽他太太的,務實一點,明哲保身一點,他不至於被另一部分人那麼攻擊謾罵,當然劉賓雁的歷史就是另外一種寫法了。為什麼劉老師非要站出
來?1989年天安門事件,其生命力非常短,將來去駕馭歷史的責任,能不能由這些20出頭的小年輕擔起來?劉老師是經過一系列思考的,這場偉大的天安門運
動,肯定需要全民參與、全民覺醒,而不是僅僅放在幾個年輕人的肩膀上。他在這個問題上,看得比誰都清楚,我覺得他是對的,如果我們過多地把鮮花送給這些
人,這些人不知道還要腐敗到什麼程度!
劉老師參加
1993年民運合併大會,之前就已經發生了很多是是非非。雖有是是非非,還得有人敢說話,為什麼有包公,能讓後人佩服敬仰永遠傳誦?我們就是需要有劉老師
這樣敢說話的人參與團隊。現在我有一種感覺:沒找錯人。反對劉老師的那幾個人,漸漸淡出,甚至被歷史忘記了。當時在現場的幾位支持劉賓雁老師的有胡平、鄭
義,還有一個于大海,這些人還在默默地在為民運做事,在民運中還發出他們的聲音!
我覺得劉賓雁老師人格的魅力是無價的,我們紀念他,不是只是簡簡單單評價說“三七開”,“三七開”這種話,由後一代、再後一代去說吧,我們不操這份心,我們只是記得劉賓雁留下的閃光點。
像
我這樣身分的人,賓雁老師為什麼那麼關心?他是非常想瞭解中國大陸底層社會。我見過的中國知識分子太多,真正關心民情的人太少了。你看現在大陸,如果今天
劉老師還活著的話,不要說他80歲、90歲,他如果知道最近大陸發生的事:中國的人大代表獨立候選人,來自市民的劉萍他們幾位,走上街頭上宣講選舉的重
要,這些人被共產黨指控為犯罪、搗亂、非法集會,扣押起來。如果劉賓雁他還活著,看到今天像江西劉萍那樣因爲呼籲官員公示財産而逮捕審判的維權人士,一定
會爲他們寫出更爲精彩的報道。肯定會的!他是一個記者,又是非常貼近民情的人。有人說劉老師是“傻子”,他是真正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從內心裡真是去為老百
姓分憂。有人說他不是一個政治家,我也不清楚到底什麼人能搞政治,但政治要有黑白分明,要有是非分明。我覺得劉老師的人格很有感召力,特別讓我敬佩,在以
後的歷史階段,都應該發揚光大。(《名星》特約記者馬儉、記者高伐林 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