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總書記被逼下台,《青年論壇》跟著倒楣

《新史記》李明華

作品主人公·義務校對員

《青年論壇》1985年第二期發表了一篇署名亞屏、紹培寫的報告文學《向大海》,文章的主人公是艾路明。黃亞屏、王紹培、艾路明,都是哲學系78級的同窗 學友。8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艾路明穿了一條游泳褲,救生圈上綁了一些食品飲料,從武漢的長江邊下水,順流而下,向上海漂去。一幫朋友沿著長江岸邊,隔一 段路程給他一些補給,陪著他向大海走去。歷盡千辛萬苦,艾路明終於游到了上海。《向大海》記敘的就是這一段經歷,這無異於一場水上長征。

艾路明的壯舉震撼了80年代的年青人,昭示了一代英傑的驍勇風貌。但有人說,艾路明只漂了半條長江,要漂就漂全程,那才是英雄。艾路明真是條漢 子,1986年,他準備好糧草,打算乘火車去雲南,在長江發源地下水,漂完另半條長江。《青年論壇》全體同仁為他的豪邁氣概所感動,贊助他一條橡皮艇,以 防水中不測。橡皮艇前端寫著:青年論壇號。艾路明到雲南後,準備從虎跳峽下水,當地人堅決制止了他,只好繞過虎跳峽開始漂流。長江上游不比下游,到處驚濤 拍岸,亂石崩雲,險灘漩流,風雲莫測。晚上在荒野上岸時,甚至碰到狼群,艾路明燃起篝火自衛。每到一處有人煙的地方上岸,艾路明就拿出筆記本讓人簽字,以 示證明路過。衝破萬般艱難險阻,朋友們在武漢迎接了艾路明的勝利到達。今日,艾路明已是幾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幾十萬幾百萬地捐款給母校,可仍然是一臉的 憨厚。前幾年我見到他,向他要一張名片,看見他名片上的頭銜是洪山區某某村委會主任,原來他為了改變農村面貌,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做了大量工作,農民堅持 選他做村委會主任,已經連任兩屆了。這就是從80年代走過來的一代人!《青年論壇》就是反映了這一代人的風貌。

在這裡我忍不住要提到一個人,他叫何亞斌,比我小一兩歲。何亞斌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湖北省統計局工作,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青年論壇》雜誌,於是愛不釋 手。他讀得十分仔細,看到心愛的雜誌上有不少錯別字,便不能忍受。其實我這個主編也為雜誌的錯別字頭疼,我在《江漢論壇》做了幾年文字工作,深知校對之 難。老編輯們常說,校對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錯別字掃了還有。針對《青年論壇》錯別字問題,我訂了十分嚴格的經濟獎罰制度,記得有一次罰得王振亞快哭起 來。但校對是一門專業,需要有長期的文字修養才能勝任,不是下決心做好就能做好的。正在這時,何亞斌寫來一封信,首先表示非常熱愛這本雜誌,談了不少心 得。然後毫不客氣地批評雜誌的錯別字,並一一指出錯在哪一頁哪一行,非常認真。最後何亞斌提出,他願意擔任雜誌的兼職校對,完全義務,不收分文報酬。我非 常高興認識這位新朋友,立即同意了他的要求。於是編輯部增加了何亞斌這位新成員,校對工作也就主要由他承擔。一些年後,他到湖北鶴峰縣掛職當縣長,後調回 省統計局任副局長,我們之間一直保持著親密的朋友關係。



 應運而生,倒運而終

《青年論壇》1987年1月號(總14期)於當年年初按時出版。其實在1986年底雜誌就已經編輯好,出廠後將郵局發行的部分寄運到北京郵政總局,剩下一部分放在編輯部用於零售。我們抓緊完成這些工作,也是因為空氣有些緊張,大家預感到有些什麼事情會發生。

1月,胡耀邦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緊接著,上面來指示,宣布《青年論壇》“停刊整頓”。湖北省社科院派出一個工作組,對《青年論壇》逐期逐篇進行審 查。根據上面指示,已發出去的1月號雜誌要全部追回上繳。在社科院要求下,我們派邵學海到北京郵政總局截停發行(院裡原派一位副院長帶邵學海一塊去,後副 院長臨時決定不去)。邵學海磨磨蹭蹭,爭取時間,儘可能讓郵局把訂戶的雜誌全部發出。到北京後,邵學海找郵局說明此事,郵局工作人員漫不經心,根本不當回 事。邵學海放心了,回社科院也有個交代。武漢這邊,我們將放在編輯部的一些雜誌連夜轉移到東湖路的一間出租屋,地點只有我和周曉佑等少數幾個人知道。後來 社科院派人搜查,也到東湖路去觀察了,一直沒有找到“窩藏”的地方。
“停刊整頓”進行了一段時間,編輯部各位也積極準備復刊。不久,北京一位領導人發話:《青年論壇》的後台已經倒了,還整頓什麼。意即胡耀邦已經下台,《青 年論壇》用不著再整頓了,停刊拉倒。說胡耀邦是《青年論壇》的後台,這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如果有這個後台,《青年論壇》經濟那麼拮据(先後只有10萬塊錢 的老本),一句話不解決了?事至如此,大家斷了復刊的念頭,各自尋找出路。這是最痛苦最困難的時期,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會有深切的感受。




《青年論壇》部分編輯與作者。前排左起:王紹培、邵學海、周曉佑、萬虹、王麓怡;後排左起:許蘇民、黎鳴、黃克劍、李明華。


師長遞給我一隻救生圈

經過大會小會整頓,我仍然“態度不好”,同時也考慮如何走出下一步。正在此時,郭齊勇勸我報考武大博士研究生。郭齊勇是我本科時十分佩服的同班師兄,畢業 後他繼續讀碩士,然後留武大任教。這一年他報考了蕭箑父先生的博士生,並給我寄來武大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我思量再三,決定報考陶德麟教授的博士生。陶先 生當時是武漢大學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重鎮。而我是被“整頓”者,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甚至有人不敢和我說話。陶先生是 清楚地知道《青年論壇》的境況的,他願意收我嗎?為慎重起見,我拜訪了陶先生,說明來意。陶先生一點也沒有猶豫地同意我報考,我非常欣慰。這好像是我在大 海中快要沉沒時,有人遞給我一隻救生圈,而遞救生圈的人本身還冒著風險。這就是武大,這就是珞珈山。

當時還有兩位我非常敬重的武大教授,為我報考博士生寫了推薦信。一位是蕭箑父先生,中國哲學史界的泰斗,老先生用兩頁紙密密麻麻寫了推薦意見,不僅肯定了 我的學術成績,還在政治上做了正面評價,後面還蓋了私章。另一位是王蔭庭教授,中國研究普列漢諾夫的首席專家,我本科學位論文的指導老師,也是我到湖北社 科院工作的推薦人,這次又為我寫了推薦信,信中對我的學術成果做了很高的評價。這就是武大,這就是珞珈山。

 接下來就是抓緊時間復習,日夜兼程,準備考試。整頓的大會小會仍然在開,我則思想開小差溫習功課。

意想不到的是,當我以較好的成績通過考試,並已收到武大研究生院的錄取通知書後,社科院卻不放人事檔案。原因有兩個:一是《青年論壇》整頓還沒有結束,二是《青年論壇》有一筆官司還沒有了結。關於這筆官司,是蔡崇國擔任副社長搞創收時,經營不善惹下的,當時還在審理中。

沒有人事檔案,我不能到武大報到。眼看已經過了開學日期,事情還沒有解決。在省委舉辦的國慶宴會上,陶德麟先生對省委副書記錢運錄說:我招了一個博士生,卻不能入學,請錢書記出面。錢運錄問:博士生是誰?陶先生說是李明華。錢運錄說:哦,那是我的朋友。

1987年12月,我遲到3個月,到武大研究生院報到。

三年之後,我揣著哲學博士文憑,懷著複雜的心情,告別年邁的母親和姐姐哥哥弟弟,告別我生活了41年的江城武漢,告別珞珈山,舉家南下羊城。


復刊無望,餘波蕩漾

文章到這裡該結束了,不過還想補充幾點。
我離開武漢之後,王一鳴等為《青年論壇》復刊做了不懈的努力,到北京找過胡德平,寫過幾份要求復刊的報告,可惜均未成功。2004年11月,《青年論壇》 創刊20周年的日子,原《青年論壇》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和一些作者,齊聚北京,胡德平也參加了聚會。老朋友見面,大家都十分高興,每個人都題了詞,諸位暢飲 暢談,回憶當年,抒發感慨,也提到復刊的事,但都無能為力。

2007年,武漢大學新聞學專業碩士生楊帆以《〈青年論壇〉研究》為題,寫了碩士論文。2013年上半年我才得知這個情況,於是到處打聽楊帆畢業後的去 向。後輾轉得知她的聯繫方式,看到了她的碩士論文。論文對《青年論壇》做了比較全面的研究,首先介紹了雜誌的緣起概況,並對篇目文本、編輯作者讀者隊伍作 了分析,還談到雜誌社的人事管理、經營管理等,最後分析了《青年論壇》的歷史地位。這是近年來我看到的第一部對《青年論壇》進行系統研究的文本。在此之 前,湖北社科院情報所的研究人員張勁帆,早在80年代中後期即開始收集《青年論壇》的相關資料,對我進行過幾次長時間的採訪,也對其他人進行了採訪。由於 是即時性的現場素材,而且張勁帆本人與《青年論壇》工作人員是本院同事,交往密切,所以他掌握的資料應該比較確切。後來張勁帆寫了一本《〈青年論壇〉浮沉 錄》,十幾萬字,遺憾的是他移民去了澳洲,這本書稿也沒有在國內出版。


 2013年4、5月份,楊海文發郵件給我,說北京李頻正在寫中國期刊史,需要《青年論壇》的有關資料。海文把我推薦給李頻,並提供了李頻的聯繫方式。我正 好5月去北京開會,於是約了李頻,共交談了兩次。李頻是中國傳媒大學編輯出版研究中心教授,承擔了《中國期刊史》新時期部分(1949年以後)的寫作任 務,介紹《青年論壇》就是任務之一。我去北京之前,海文已將手頭收藏的十期《青年論壇》雜誌交李頻在廣州的學生複印,並轉寄北京。海文所缺四期,我就帶到 北京,給李頻複印,同時我還給李頻帶去了其他一些有關《青年論壇》的資料。《中國期刊史》是國家出版部門的一個大項目,將在2015年中國出版物誕生 200周年時面世,歷史如何評價《青年論壇》,那可能是後一代人的事了。(《新史記》雜誌1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