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巴蜀学校八十年辉煌背后的那位创建人



 “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毋欺,朴实无华”,即为“公正诚朴”,在这一校训下,重庆巴蜀学校走过八十载光辉岁月。

巴蜀学校八十载辉煌背后,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创建人、乃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先生。在巴蜀学校八十年校庆北京校友庆祝会上,王缵绪重孙女、新华社主任编辑郑纪(原名王宇知)接受了中新网记者采访。

郑纪向中新网记者简明扼要的介绍王缵绪情况:

 

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别号至园居士,四川西充人。幼年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爱好收藏,喜好书法,善作绝律。曾参加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同志军”。1908年,王缵绪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杨森同窗。1928年任四川盐运使兼四川盐运缉私局长。

1932年8月,刘湘同刘文辉的“二刘大战”爆发,到1933年12月结束。王缵绪于1932年出任刘湘部北路总指挥,助刘湘统一四川。郑纪表示,“在军阀混战时期,他以智慧与勇气平息了军阀内战,统一四川。从此消除内战,利于国计民生,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为后来四川成为了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奠定了基础。”

1937年,抗战打响第一枪,整个川军冲在了抗战的最前沿。郑纪介绍说:“1937年6月28日,王缵绪任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委员。同年,王缵绪率第44军(编入第23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向宜昌集中,增援平汉铁路沿线。后将第44军从第23集团军抽出,同第67军合编为第29集团军,王缵绪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王缵绪是携长子王泽濬率领集团军奔赴前线与日军作战。”1942年,王缵绪的长孙王复加正在读高三毕业的最后一学期。此时,王缵绪在战场受了重伤被送成都抢救,当伤未全愈而再次赴前线时,便亲自带着自已的长孙去河南内乡。一路上,他的长孙闹情绪,王缵绪告诉长孙说:“当前战场上更需要你,你的外文好,就要为国家做贡献,要向他父亲王泽濬一样和他共同并肩在战场上保家卫国。”一到前线,王缵绪安排长孙接受了三个月的培训,安排他去了军部军医处,管理药品和医疗器械,并按处方给伤病员施药。军医处长也正是他的姑父熊觉梦的堂弟,在实地操作中对他指导有加,很快学会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当时,前线很少有阿司匹林、奎宁那样的成药制剂,大多数是粉剂,要在天平上调整砝码量取,再分包或调成水剂、酊剂给药。这些事情也正好是王复加在化学实验课上操作过,只要有英文基础,认识拉丁文药名也不难。

1938年1月20日,刘湘病逝。而王缵绪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四川民众不接受国府指命川府主席。后来,蒋介石二次急电召回王缵绪就任四川省政府主席。郑纪表示,“就任以后,他殚精竭虑推行新政,扭转危局,使抗战后方渡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阶段,是他承担起全国抗战后方的职责。”

在采访中,郑纪还向中新网记者表示,“王缵绪身为国军上将,从事军政40年,他不仅是保家卫国,还大搞国民建设,修街建站、建设公园、体育场,修水堤、建大坝,早在1926年初,就创建了成渝公路首段通车的纪录。”

当时,王缵绪驻守资中三年,在资中川主宫设立了“资(中)内(江)马路局”,自任总办。任何庆延(留法学习土木工程)为坐办。他集得股款20万元,发放占用田地的田户临时股票,先是修筑武陵井至银山镇路段。第二年又修筑了资中至资阳碑记沟路段,全长60公里,宽5米的泥碎石路面。为庆祝成渝首段公路,剪彩那天,用木船从沪州运了一辆旧汽车到银山镇,王缵绪身着戎装,坐在正中,两边坐着议事会、参事会议长刘耀南、余定帮以及许多头面人物。汽车从银山镇出发,徐徐行驶,马路两边欢庆的民众连绵不绝。当车驶到武陵井的时候,锣鼓声、鞭炮声,人山人海欢呼如雷。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将完成和记录下了我国成渝公路首次通车典礼。当年,有媒体报道这项工程仅是王缵绪师长颇为得意的工程之一。与此同时,还有两项工程:一是他用驻军护商款对西门外大堤进行培修工程,防治了洪灾;另一工程,是他督办马路局,建了一个蒙溪河浚导处,对蒙溪河进行疏浚,免除了灾情。

郑纪向中新网记者表示,王缵绪是以教兴国,他无论是到了那里都要大力发展教育。巴蜀学校是在国家最为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不顾刘湘反对,在身兼军政要职的同时,坚持创办下这所巴蜀学校,并担任学校董事长职务整整18年,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大量物力、财力和心血。几年以后,学校将占领整个西南地区领先地位,国府主席林森为肯定王缵绪办学义举,特题赠了“成绩斐然”金字匾额(现依然存在)。刘湘在王缵绪公开申请辞军职从教的威逼下,也不再干预,但王缵绪为了感动刘湘,还在巴蜀学校园区所指一园命名为“湘园”。


巴蜀学校原校门

1949年,王缵绪拒绝跟蒋介石去台湾,同年12月24日率军起义,使四川取得和平解放。此后,中共中央先后任命王缵绪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四川省政协委员、川西文物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史馆馆长等职。

记者还了解到,1950年,王缵绪将巴蜀学校及西充分校捐献同时,还有王缵绪所珍藏的大量珍贵文物,价值连城,也捐献给国家,目前由西南博物馆收藏。郑纪对此肯定并表示,“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都至重庆,还来不及建都,王缵绪将自已的居所贡献出来,作为‘抗战陪都’。现如今《重庆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王缵绪旧居,是国家保护建筑文物,为后人留下历史见证。”

记者郭思远,中新网,原标题为:《历史见证——抗战初期四川省主席王缵绪一手创办的巴蜀名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