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西方社会有关20世纪世界史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如何评价20世纪世界史?(上)
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认为是发展最快、情况最为复杂的世纪,而它对21世纪的影响也正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知。许多国家政界、学术界人士以不同方式回顾这段历史。俄罗斯科学院早在2000年就举办“我们的20世纪”国际科学大会,试图“对过去的世纪做出总结,并就未来世纪的前景交换意见”。 美国最重要的学术政论杂志之一《外交》双月刊于2012年1/2份用很长篇幅发表《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现代秩序的兴起》 ,从20世纪20年代到本世纪2011年,节选了20篇历史性文章,专论过去一个世纪的意识形态斗争和现代秩序兴起问题。目前,通过各种综合性或专题性文章对20世纪的探讨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但是,由于历史观不同,人们有关20世纪史的结论又是大相径庭的。
一、西方社会有关20世纪世界史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一团乱麻”说
从某些方面而言,20世纪的世界看来确实是纷乱复杂。两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大战后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脱颖而出;二次大战后又出现独特的两极格局及由此出现的“冷战”和核恐怖平衡;20世纪初本已被瓜分完毕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在二次战后奇迹般地相继宣告独立并崛起为“第三世界”;当西方世界在90年代为苏联解体而兴高采烈时,却突然发现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等等等等。这一切是如此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西方有人认为20世纪世界史简直如一团乱麻,无论怎样梳理也难以理出头绪。也许正是由于20世纪的这种独特性或“奇特性”,英国著名左派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干脆把他撰写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称之为《极端的年代》。
2.“悲观”说
有人深受两次残酷世界大战和一系列其他战争和暴力事件的震骇而极为悲观地叹道:“我看20世纪,只把它看作一个屠杀、战乱不停的时代”,或者说,“这真是人类史上最血腥动荡的一个世纪”。
“悲观”说者往往认为,“从整体上看”19世纪“是一个和平的世纪,是一个物质财富得到巨大增长的世纪”,这种对19世纪的“乐观主义”建立在以下两点上:一是“人们相信现代科学会战胜灾难和贫困、从而改善人类的生活”,另一点则是“自由的民主的统治将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推行。” 这代表了19世纪资本主义在世界占有绝对优势时的一种盲目自信。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人的自信,”而且其“心理后果”更加深远。“盛行了一个世纪的世界改良主义神话”从此破灭,“进步的理念被”“推翻”。 而所有悲观似乎又集中到一点,那就是,人们“几乎完全相信有一种永恒的、严厉的共产主义制度能取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 即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已经解体,“绝大部分右翼人士”仍然相信,“在像苏联那样的‘失败的社会’中仍然可以找到通过发明列宁式的专制主义来进行统治的密钥。” 可以看出,西方右翼始终生活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恐惧的阴影之中,即使在他们欢庆苏联解体时也未得到根本缓解。
3.所谓“民主资本主义与极权共产主义”斗争说
尼克松1988年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称,“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不是殖民主义的终结或是民主制度的进展,而是极权共产主义的滋长”。美国的任务是争取“自由思想对压制自由的专制独裁的胜利。”
这类说法在前面提到的美国《外交》杂志2012年1/2月刊《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一文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该文所节选20篇历史文章,以1923年9月《列宁和墨束里尼》为开篇,2011年的《后华盛顿共识》为结尾,贯穿全文的是对共产主义的攻击,把共产主义等同于德、意法西斯主义,和对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颂扬。同时包含着对美国丧失世界领先地位的担忧。在节选的倒数第二篇文章《发展如何导致民主》中,作者承认当前各国现代化并不就是“西化”,“现代化并不自动导致”西方希望的“民主”,但文章仍然坚持认为,随着各国富裕程度的提高,就越有可能走向西方式民主。文章最后把中国和伊朗并列为不民主国家,而把希望寄托于这些国家群众寻求“解放”压力的增长 。毫不掩饰地表明他们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意图。
4.“美国世纪”说
由于美国从19世纪80年代起至今,其经济总量,科技教育水平,以及二次战后的军事水平都在世界名列前茅,无其他国家可敌。很自然地,“美国世纪”说就从美国这个霸权慾很强的国家兴起。1941年2月17日,美国《生活》杂志发行人亨利?卢斯在《生活》上发表题为“美国世纪”的社论。关于什么是“美国世纪”的含义,卢斯解释道,它必须是让所有人都共享《人权法案》,我们的《独立宣言》、我们的宪法、我们的优质的工业产品、我们的熟练技能。它必须基于一种与自由和进步协调一致的自由企业制度。他说,最重要的是,“美国世纪”必须坚决信奉伟大的美国理想,现在我们已成为把这种理想传遍世界的力量的源泉,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世纪”说更加成了美国官方和许多人的信条,成为美国向外扩大影响和进行扩张的方便借口。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国力开始相对下降,这种“美国世纪”说却始终没有止息。其中一个观点是,尽管美国国力相对下降,但新兴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之所以取得成就,其根源都在于学习了美国的制度和方法。一篇刊载于《外交》2008年5/6月上的文章《美国力量的未来——美国如何在其他国家兴起时生存下去》 的观点很具代表性。该文说,“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但走的还是美国道路。其他正在兴起的国家信奉的仍然是市场、民主政府(或带有某种其它形式),更加开放和更加透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可能缩小,但美国的思想和理想正占压倒性的支配地位。”不难看出,这是在无限夸大美国思想和美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影响力,从而为保持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寻找理由。
以上各种观点,都不过是透过各自的三棱镜来看待和描述20世纪世界史。其中不乏明显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因素和为美国式资本主义辩护的成分。因而都只能误导人们对20世纪世界史的认识。如果我们任凭这种对20世纪历史真实过程的扭曲和误导,无论从育人角度或资政角度看,都是极为有害的。
二、正确认识20世纪世界历史的基本趋势和本质特征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人类历史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运动过程,具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而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性又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性即各种具体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思想,也应该是我们考察20世纪世界史的根本指导思想。
英国著名进步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个观点值得重视。他说,“当代史研究需要新的视野和新的价值标准。”“我们不可忘记,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降生是正在缩小的同一世界之中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但我们着重关注的当是在旧世界阴影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新时代。”
20世纪恰恰是新旧世界开始漫长交替过程的一个重要世纪,世界有识之士和我国著名学者都高度重视”在旧世界阴影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并同声赞扬,“20世纪是整个人类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得到空前进步,上述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期”, 因而,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 。这种“伟大”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即,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的巨大增长,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终于使人类看到了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的曙光。
第一个进程,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的巨大增长。
在人类历史上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其中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最后阶段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发生在20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引领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了20世纪的“电气时代”。二战末期、战后初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内容极为丰富,量子论、相对论以及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理论的建立,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出现,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电子技术的先后问世。及至90年代,进入了“信息革命时代”,人类更经历了一场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并演化成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产业革命。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20世纪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革命的世纪”。恩格斯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而这种力量在20世纪表现尤为突出。
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从1900年到2000年,全世界按美元计算的总产值,增加了14倍多。同期,世界人口增加额不到3倍。科技革命还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发达国家掀起了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新高潮,形成了新的产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战结束以来,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大大缩小了空间、缩短了时间,特别是这些年来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全世界各种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科技革命使各国科研成果和科学知识的总量迅速增加。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推测,人类科学知识增长一倍所用的时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中叶为10年,70年代仅为5年。
基于对20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情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及对社会主义成败经验教训的分析,邓小平于1988年9月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作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历史发展上的作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事实上,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命运和世界格局。列宁是最早把科技力量与社会主义命运联系起来的革命导师。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918年他曾具体地指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事实上,苏联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初期,在科技和教育上曾有明显建树。然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由于种种原因,苏联在科技领域被欧美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并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学者后来总结道,由于“苏联经济模式缺少灵活性和内部发展动力,不可能在新的条件下保证经济的高效率和社会方向。”而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发展和使用计算机技术上的落后本身就是一个征兆,一个身患绝症的准确无误的指示器。” 这种情况,到80年代变得极其严重。而美国乘此时机,千方百计阻止苏联从西方获得关键技术,甚至在苏联引进的技术中做手脚,给苏联经济造成致命打击。俄罗斯学者终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竞争舞台,科学技术乃是地缘政治学的最主要因素。科学和技术正在全球经济中造就出新的领袖。只有那些有能力发展科学技术综合体的国家,才有能力保持自己领先地位。” 可惜,当多数苏联学者觉悟到这点时,已是在苏联解体之后了。
第二个进程是,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从15、16世纪至19世纪末,欧洲列强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张,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当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时,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全球已基本上被瓜分完毕,形成了殖民主义体系。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人民却在经历了殖民者几百年的扩张和侵略之后,进入一个更加凄风苦雨的世纪。当时,整个世界被分为两个部分,帝国主义国家是压迫者,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被压迫者。但亚非拉人民从未停止过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亚洲的觉醒”,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不断给予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亚非拉国家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赢得了完全独立,殖民主义体系彻底瓦解。占世界土地面积2/3、世界人口3/4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不仅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力军,也是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力量,无论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是建立政治新秩序,都离不开这支力量。所有这些,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一大变化,也为21世纪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进一步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9月在美国举行的20国集团(G20)首脑峰会上,在中国等国的推动下,决定将20国集团首脑会议代替8国集团首脑会议,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这凸显了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新兴国家为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努力也从未停止。但是,正如一些学者所正确指出的,“西方不愿意接受由它统治的世纪已走向终结”这一事实,仍然坚持只有西方“才是解决世界关键问题的钥匙。”“然而,事实是,西方也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 西方一些国家正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以达到继续影响甚至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目的。但是,不管前进道路多么曲折,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正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
第三个进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20世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16世纪到19世纪,从托马斯?莫尔到欧文等一大批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开始了这种批判。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然而,只是到了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世界上才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是一次了不起的历史飞跃。新生的苏联是在无任何前人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开展建设的,因而极其艰苦和曲折。列宁在1918年3月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等会议上实事求是地指出,“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 “我们不敢说我们准确地知道道路怎样走” ;“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过渡到社会主义还要经过多少阶段。” 但是,由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领导苏联人民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终于取得了辉煌成就。从1925到1937年,苏联仅用了12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水平已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欧洲第4位,一跃而成世界第2位和欧洲第1位。苏联国内消灭了私有经济和旧的剥削阶级,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各族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第一次在世界上显示了社会主义多方面的优越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主要贡献,更使苏联名扬四海。尽管苏联社会由于内部的僵化教条、特权阶层腐蚀政权等原因,以及戈尔巴乔夫最终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完全倒向西方资本主义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始终活在人民心中。在苏联解体前夕,据统计,大约80%以上的苏联居民仍然赞同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反对市场资本主义,1991年3月苏联76.4%的居民赞成保持苏维埃联盟。
张宏毅,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