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陆铿:胡耀邦访问记(2)


  【导读】长达两万多字的《胡耀邦访问记》1985年6月1日在《百姓》刊出,文章当时震撼海内外,国际外交、政治界极度重视中共领袖展现前所未有的开明形象。但同时也导致了胡耀邦的下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日下午三时半至五时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北京中南海会见《百姓》半月刊社长、纽约《华语快报》发行人陆铿,进行了坦率的交谈。

  谈话涉及中国统一问题,当前大陆政局、新闻自由及经济改革诸方面,并兼及胡耀邦最近访问北韩及其他国际事务,除外交问题外,兹将双方对话发表于下:

李慎之为什么称武力攻台

  胡:是不是我们原在外交部的那位李慎之?(旁边陪同的人答:原来在新华社的)呵,新华社的。我对我们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名字不一定了解清楚。

  陆:是的。人太多了嘛!怎么会全部都了解到呢!李慎之先生是美国研究所所长,三月间,在华盛顿近郊由美国大西洋委员会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台湾问题,很重要的。很多美国研究中国的专家学者都出席了,因为有一位美国专家叫怀廷的,写了一篇论文,文中对台湾称为中华民国,即“Republic of China”,而不用台湾,所以李就拒绝与会。后来经过冀朝铸、章文晋等的斡旋协调,最后是人不去,但寄去了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引起了海外学者的重视。他说:一旦台湾发生内乱,中共将派兵平乱。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在你们看来,台湾是会有发生内乱的可能?

  胡:这我可说不准。若是谈到某种可能的话,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比如在台湾一些赞成统一的,一些抵制统一的,甚至于发生了互相争夺权力,双方冲突之后,一方向我们求援,这种复杂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

  陆:前天邓大姐约我们当年在重庆南京采访国共和谈的小朋友,现在都已老了,那时我二十多岁,现在也已六十六岁了……

  胡:哦,你六十六了,那比我小好几岁!

  陆:你是一九一五。

  胡:一九一五的。

  陆:我比你小三岁多,但是我的头发比你白得多。

  胡:我的头发掉得多。

  陆:你精神好得多!

  胡:嗨……

  陆:邓大姐她说:在蒋经国死后,她判断,在台湾即使不出现大乱,也会发生中乱或小乱。这是邓大姐的估计。因之,李慎之先生的话,好像有意在国际上事先表明立场,似乎有这个味道。

  胡:呵!

  陆:过去中共中央一贯是反对美国干涉在国内政的……


反对干涉内政为何请列根帮忙

  胡:我们现在也是反对的啊!


  陆:但为什么邓大人又托英国女首相戴卓尔(一译撒切尔)夫人带信给美国总统列根(一译里根、雷根),希望他能尽力促成海峡两岸的和解呢?

  胡:这个意思我不很清楚。

  陆:邓大的意思,在台湾问题上,最大的障碍就是美国。

  胡:就是,就是这样的。

  陆:啊,你也有同样的想法?

  胡:那就是我们一致的意见。在文革以前,其中有两段,一前一后,在五〇年代初期和后期,要是没有美国人对台湾的支持,撑腰,输血,台湾问题本来是可以解决了的。后来文革那一段,又当作别论了。现在,台湾如果没有美国的撑腰、输血的话,也可能解决了。

  陆:呵?

  胡:所以,美国在中国统一、在台湾问题上的表现,是相当不友好的。

  陆:你说到这一点,你别见怪啊!我觉得你们对台湾力量的估计似乎太低了一点。

  胡:一点不低。

  陆:你们的估计偏重于感性的东西。在感性方面比较多,而在理性方面呢,我们以为还不够。也就是说,你们认为台湾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认为台湾主要靠美国;其实台湾还是很有力量的。

  胡:我们有两个充分估计,说三个也可以;第一,他们的军队还是蛮强大的。

  陆:有六十万训练有素的军队。

  胡:他们修的那些工事还是……

  陆:从某种情况来说,还是铜墙铁壁呢!

  胡:唉,说那是铜墙铁壁吗,我倒不大同意……

  陆:你是不会同意的,对于……

  胡:他们是有相当强的力量。再加上渡海作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啊!

  陆:是的,台湾海峡又那么宽。

  胡:哎,总之,他们有一定的力量。加上现在在岛上已经修成的工事,我们是清楚的。这次我们到南太平洋国家访问,他们说:我们的海军力量不行啊,可我们有天然的海军力量,我们有这么多的鲨鱼。

  陆:哈哈……

  胡:所以在军事力量上我们是不低估的。第二,在经济上我们也不低估他的。五〇年代以后,确实……

  陆:确实是起飞了。

  胡:他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陆:全部外汇储备来说,他们比你们多,这是很实际的东西。

  胡:这是由于我们自己犯错误了。如果我们不犯错误,情况就不同。当然啦,在经济上他们的实力比较雄厚,台湾是个加工岛,从国外进……

  陆:对,从国外进原料。

  胡:所以经济上我们也是不低估他的。刚才说了,也可能有第三条。最主要的就是美国给他们的支持,这也是最大的一条。

  陆:不过美国给他们的支持,并非白给;主要还是通过贸易往来。

  胡:哎!美国在政治上给他的支持是很大的。

  陆:那当然是很有力的。


八〇年代任务为何改成九〇年代

  胡:所以说我们对他们在这两个或三个问题上是不能低估。

  陆:很好!这样就能冷静地对待问题。

  胡:但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许多东西,他们内部的矛盾,不管是政治也好,经济也好,军事也好,也是比较脆弱的啊!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点上,特别在军事问题上,历来都是非常谨慎的。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的第一条就是……

  陆:不打无准备之仗!

  胡: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无把握之仗。要打就必须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我们对台湾并没有低估。

  陆:邓大人原来提出统一是八〇年代的三大任务。后来又提出是九〇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这中间……

  胡:是因为后来他考虑了一下,也就提为九〇年代的三大任务。

  陆:那么他最近又提出了这事不能一厢情愿。是不是反映了中共中央在解决台湾问题的估计上认为难度加大了,因之在提法上有所改变呢?

  胡:可能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他从来就认为和谈应该是两家来谈的,一家谈不起来。所以我们开始提出两党来谈,是完全平等的谈;和谈嘛,就是双方平等的谈。不管怎么个谈法,任何时候总不能一厢情愿就谈得起来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陆:哦,是这个意思。现在这种情况,就台湾来说,是坚决拒绝和谈的;就你们来说,又把统一定为必须完成的三大任务之一。要是真是这么僵持下去的话,到最后,整个趋势岂不只能是等到你们方面自认条件成熟了,采用武力解决吗?

  胡:最近几年好像已经有了变化吧,有变化了。就是蒋经国先生,他自己的口气,也与过去不同了。最近虽然还是拒绝和谈,但他的大话没有过去那么多了。至于他周围的人,我看这些年,有变化。究竟是谁我也说不清楚……。


何以说一九九一解决台湾问题

  陆:是的,蒋经国先生曾表示,“有所变有所不变”,在海外我们也了解接触到一些情况,对于变化也有所体会。但有一件事情,就是美国宾州大学政治学教授张旭成前年访问过你,后来在《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当你们谈到中国统一问题时,你曾经说要在一九九一年解决台湾问题。他曾问过你,为什么要在一九九一年呢?他说是你说的:从马关条约到开罗会议是四十八年;从开罗会议到一九九一又是四十八年。后来你又否认说,你没有讲过这个话。

  胡:我没有否认过啊!我在什么地方否认过呢?我也没有看过那样的报导。

  陆:你的意思是没有否认过,那你确说过这句话?

  胡:我也没有说过这句话。我是说,我个人看……

  陆:当然是个人看……

  胡:我是说,如果八〇年代解决不了,那可以在九〇年代解决,我是这个意思。具体怎么说的,我记不清楚了。

  陆:张旭成教授说,当时林丽韫在座,由于她不懂开罗会议是一九四三,误认为是指台湾光复的一九四五,插话说恐怕在一九四五吧?胡总书记就回答说:不,不,不,是一九四三。

  胡:那你问过他吗?

  陆:问哪个?

  胡:问林丽韫嘛!

  陆:我没有机会去问林丽韫了。

  胡:哎,你可以去问她嘛!我这个人每天接触的人很多……

  陆:是的,很多。每天会见的人都要谈,谈话更多。

  胡:我记不太清楚了,大体上的意思是说解决台湾问题,八〇年代如果没希望,九〇年代是有希望的,也可能我提起过马关条约。关于年代的问题,一个大事情,怎么能像小说上写的那么样,掐指一算。

  陆:对,一点不错;政治问题是不能像算命先生那样对待的。

  胡:毛主席在一九四七年一月份时,对于胜利的局势,已经看出来了,当时辽沈战役打了之后,情况明朗化了,但他还说要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台湾问题还不像那时那么明朗,我怎么可能说是在一九九一年解决呢?

  陆:另外一个情况,对于台湾,除了叶帅的九条和邓大人提的六点之外,有没有什么新的政策呢?

  胡:后来不是讲了可以更宽些吗?台湾可以保有军队。

  陆:这些都包括在他们的讲话之内了。你个人曾经表示邀请十四人来大陆。

  胡:但是一点反应也没有啊!

  陆:你知道,那张邀请的名单,似乎适宜于当时台湾的情况,而现在时移势易,比如王升将军,已经去了巴拉圭;蒋彦士先生也下台了。所以,根据你们的情况会不会在你们建国四十周年时,再另发一个邀请,可不可能呢?

  胡:你提醒我们,那我们可以考虑的呢!

  陆:我这是临时想起,顺便一问。

  胡:王升先生在台湾也还没有下台吧,你知道不知道?

  陆:我只知道他已外放大使,不再任中常委。

  胡:他可能在台湾还兼任了工作。

  陆:那倒没有听说。只是最近又有传言他可能再起。不过,台湾的高层人事,多出在蒋经国先生的一念之间,很难说的。

  胡:哈……

  陆:谢谢你坦率地全面地回答了我关于中国统一和如何对待台湾的问题。(稍停,陆饮茶,胡不停抽烟)。

  陆:你在会见港澳记者时,曾经告诉大家,说是中央各部委及各省市人事变动将在六月底前完成,现在已经接近六月了,进展怎么样?遇到了什么障碍?精简机构是否继续进行?是不是要大量裁减冗员?我到这里来,参观了《人民日报》,也看了新华社。

  胡:你觉得我们的人多吗?

  陆:太多了!有些人浮于事。

  胡:所以,我们还是非常欢迎海外的朋友针对我们的缺点向我们提出建议啊!

  陆:所以我跟你讲啊!在纽约我们有两张报纸是日报,一个叫《华语快报》每周出七天,每天三大张;另一个叫《皇后日报》每天两大张,此外还有一华语广播电台,每天廿四小时播音。一起是两报一台,你猜,全部工作人员多少?我们一共才三十个全职工作人员。简直叫人不能相信。你们的《人民日报》一千九百多人,而新华社据说是五、六千人;这怎么得了啊?

  胡:有那么多吗?你登个报嘛,你在外面写个消息,我们一个报社二千人的大锅饭,走遍哪个国家和名山大川都难找。

  陆:上穷碧落下黄泉,名山大川皆不见。

  胡:哈哈……

  陆:我们在香港办了一个《百姓》杂志,半月出一次,每次是六十四页,而且每期有采访专题,封面是彩色的,内页也有套色版;一共才十二个人,包括我这个社长在内,平日要作深入报导,在出版的日子,一样参加包扎、发寄刊物为几千订户服务;有时还要做信差去送稿。海外报刊很多都是这样的。

  胡:你知不知道:我们毛主席曾经表扬过山西省的一个《晋绥日报》,编辑、发行、排版、写标题,都是由一个人搞的。我年轻的时候在抗大也办过报,叫《思想战线》,我也就是一个人。

  陆:那你现在面对这么多人,这么多机构,我觉得如果不搞精兵简政,这个国家是承受不了的啊!这个包袱怎么背啊?太大了嘛!而且只进不出。

  胡:是啊,是啊,只进不出的大包袱。

  陆:不过我要对你说,中新社在外面的反应不错哦!这并不是因为今天我是他们两位社长的客人,就故意说好。中新社的人不算多,报导却比较灵活。

  胡:他们的人也不少吧,有三百多,我刚才问过。

  陆:许家屯先生曾亲自对我说过:中新社要比新华社活得多。中新社的确比较活,但我觉得还不够活。

  胡:欢迎你向我们提建议。这个好嘛!

  陆:但是放了炮了!哈哈……

  胡:这个炮好嘛!是正义之声嘛。

  陆:那么,照你的看法,在六月前将中央的人事安排好,是没有问题的了?

  胡:噢,不是中央的人事安排,中央人事要到今年九月中党代表会议上决定。我指的是各部各省的人事,我可以给你一个数字,是一百零七个单位加上二十九个省市,合起来是一百三十六个单位,由中央管的,不算军队。在六月三十日前可以提前完成。现在绝大部分已经调整好了。有的报上也见了嘛,有的正在紧张进行,连上海也都换了嘛,上海市的书记、市长都换了。

  陆:是不是江泽涵?

  胡:是江泽民,他是当市长的。

  陆:还有一个叫芮杏文,去不去?

  胡:芮杏文,去,当然去,是市委书记。通知已经下了。上海市旧的书记要出一下国,看一下,芮杏文也出国了吧?

  陆:啊,出国去看看有好处。

  胡:他们要到五月底才能交接,人是已经谈妥了。河北也搞好了嘛。(未完待续)

  中评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