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是否真有过八路军“平型关伏击战”?(中)


   2,中共宣称歼灭的日军与车辆均不在场

   更重要的是:中共宣称歼灭的日军二十一旅团,二十四日夜与二十五日晨,根本就不在中共的所谓伏击圈内。(详见下面第八节。)既是日本的运需部队,也于一天前二十四日中午,从后来基地,运送大批“粮秣”至前线,那些运输车辆还停放在平型关前线。(详见下面第八节,《平型关前线中日两军以及中共的位置》。)中共的所谓伏击战,能伏击到的只能是:该旅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率三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大队,早已经过此地,并已于二天前抵达东跑池;日军运输部队于一天前经过从地所留下的足迹。这时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日军与车辆,能在二十五日晨出现在中共的所谓“伏击圈”内。

   再从当时日军所配备的汽车数量,来看中共有无可能在他们所谓的“伏击”时间(二十五日晨),“伏击”到日军汽车?

   据日军的记录:“日军二十四日中午,从后方基地,派出大队汽车运送“粮秣”,发放给平型关前线正在殊死战斗的前线士兵。但因山中泥土路非常不好走,该车队二十四日深夜,才到达平型关前线。该运送“粮秣”车队应首先运往到最急需“粮秣”的二十一联队长粟饭原秀大佐率的指挥部团城口。因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此。因而所携带弹药粮秣最少,又最早来平型关战场,战斗时间最长,且与“准中央军”第十七军八十四师激战,消耗最多,故他们是平型关前线日军中,最急需补充弹药粮秣的部队。并不是不少人误会的十几里外的东南边的关沟。且团城口离日军后方基地最远,车辆达到的时间也更晚。此外,平型关前线的日军总指挥是二十一旅团长三浦敏事,他的指挥部设在东跑池。日军的主力也在那里,因而日军的运输“粮秣”的车辆也需优先供应他们 ……至于前线不急需的其它物品,以及随车队而来的非战斗官员,如第五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以及第六兵站汽车队附,陆军辎重兵中佐新庄淳等所乘的车辆,正停放在“老君爷庙”西南的乾河滩上。车辆深夜才达到目的地,它们的驾驶员都已很困,有的车辆连所运输的物资如军大衣等还没有卸下,驾驶员就休息了。日方的资料,以及六八五团副团长陈正湘的《平型关之战纪事》,清楚的告诉世人:日军二十四日,送送“粮秣”的车队,在中共所谓“伏击”时间——二十五日晨,正停放在以上各地。

   日军的另一批汽车,在中共宣称的所谓“伏击”时间(二十五日晨),停放在后方蔚县、灵丘等地,用来准备执行他们的其它紧急任务。证据是:二十五日由于国军以伤亡惨重,其中包括牺牲一个团长的代价,袭击日军。日军受袭后,驻蔚县的日军闻讯,即刻乘汽车于二十六日凌晨[39]赶来增援,证明日军还有汽车停放在后方蔚县、灵丘等地。(并没有像中共所说:该部日军所配备的所有车辆,统统于二十五日晨,赶到中共的所谓“伏击圈内”,让中共威名远扬。)可惜中共闻讯日军真的来了,即刻逃之夭夭。以上事实证明:倘若中共真的在二十五日晨“伏击”到日军汽车队的话,该部日军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了两批汽车外,还须有第三批汽车于二十五日晨,赶到中共的所谓“伏击圈内”,让中共“伏击”。当时还要用骡马作辎重工具以及用自行车作交通工具的日军,配备这么多汽车吗?日军二十五日晨,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汽车,可以赶到中共所描述的那个“伏击圈内”。


  3,暴雨后的崎岖不平的泥土山路无法通过大车队

   为了说明泥土山路是如何不好走的,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共七大的花絮:“西北局的同志不知道谁从哪儿搞到一辆大卡车。高岗坐在驾驶室里,贾拓夫和爱人白茜、欧阳钦站在后边车斗上。车子一开,黄土飞扬,灰尘弥漫,眼睛都睁不开。更糟的是路不平,车子颠得非常厉害,把人摇来晃去,抓车边都难抓住。西北局在豆腐川,离杨家岭并不算远,但因路不好走,车在路上竟要颠半个多小时。(倘然暴雨后泥泞不堪时,更艰难百倍。)欧阳钦很风趣地开玩笑说,‘要是怀孕的妇女坐这个车子,孩子都会给颠下来。’”这还是当时陕北“大城市”延安的“官府”——西北局所在地豆腐川附近的路面情况。平型关的山路更糟。第二,我请教过防守平型关的重要将领高桂滋将军的公子高斌先生,他肯定的回答:“在暴雨后泥泞不堪的平型关泥土山路上,绝对不可能通过大队车辆。”[40]

   凡经历过泥土路时代的人们,都知道雨天在此种路上行走是多么艰难。那时东南亚的雨季,是不能外出的。北方雨天少,但雨天同样也行走困难,车辆是不能行使的。更何况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暴雨后无法通过大车队,这是“常识”。

   看看中共所描述的伏击战:“二百辆大车紧跟在一百辆汽车后面,于九月二十五日晨进入伏击圈。”显然,这一大车队,二十四日晚就要从他们的后方基地出发,在暴雨的二十四日晚,两百辆中世纪的畜力大车,在雨中和雨后,经过前面一百辆汽车行使、研碾后,已泞泥不堪的黄土路上,经过彻夜艰辛的跋涉,居然仍能紧跟在一百辆现代化的汽车之后?且如此严谨,在检阅台下也难完成的队型,是“疏忽大意”?(即使是很硬的泥土,被水渗透后,再经过前面一百辆汽车轮胎滚碾二百次,无异于被搅拌二百次,都会变成泥浆。特别路面低洼之处,不但泞泥不堪,更兼陷阱。此外,正如前面所附(图二)所示的骡马大车,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雨后的泥滑的夜晚行走吗?(这样的骡马大车,要能在二十五日晨赶到中共所描述的那个“伏击圈”,自然要在二十四日暴雨的夜晚,就要从后方基地出发了,才能及时到赶到。且从相片可清楚的看出:在平型关山路上,这种日军骡马大车除一匹马拉外,还需四人帮助推拉。[前面二人帮助拉,后面二人帮助推。])二百辆这种大车,要多少人来帮助推拉?中共所描述的如此伏击战,只能是天方夜谭,可竟有人相信!


   4,日军刚运送大批弹药粮秣到前线

   日军二十四日中午,从后方基地,派出大队汽车运送大批御寒的军大衣,以及弹药与粮秣到前线,该车队二十四日深夜才到前线。因而“二十五日天雨变冷,急需补给的报告”,[41]也早成为“过去式”,没有必要冒雨后路滑,又立即另派一大批车辆运送物资的必要。


    5,且中共的最初的报道也不是伏击

   且中共的“第一手资料”[42],[43],[44],[45],[46]是向蔡家峪、小寨攻击。不是“伏击战”。

   六,中共在平型关战斗中歼敌人数的估计

   中共在平型关歼敌人数,可以肯定说:最多也不会高于的朱德、彭德怀致蒋中正寝寅密电中所说的数字。该电称他们:“将平型关以北东跑池、辛庄、关沟及一八八六点标地完全攻占,计己缴获汽车六十余辆、小摩托车三辆外,炮一门、炮弹二千余发,俘虏敌官兵三百余名。另有敌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被我军完全包围,死不缴械,故全部打死。”[47]为什么说不会超过此数字呢?这是因为在朱、彭致蒋中正寝寅密电中,只可看到朱、彭扩大战功的事例;看不到朱、彭有任何缩小战功的事例。因而可以断定:中共在平型关真实的战绩低于此,而且不是一般的低。如中共实际上没有俘虏到一个日军小小士兵。但朱、彭的电报中,却夸大到俘虏敌官兵三百余官兵。又如中共连离他们在那“真空地带”“自由行动”最近的地方“关沟”也没占领。可是朱、彭电中却夸大他们占领了包括日军主力部队与指挥部驻地——东跑池等地。林彪九月二十五日上报南京中央政府电中,只说“获敌汽车五十辆”。[48]可朱、彭电中,夸大成“六十余辆”,等等。按此类推,朱、彭上报南京中央政府电中的其它数字都一样夸大。因而中共在平型关真正歼灭日军的人数,只会低于朱、彭致蒋中正寝寅密电中所说的“约四、五百人”。

   有关平型关战斗的五花八门的歼敌数字,均矛盾百出,只有二分较真实。

   第一份是一九四二年彭德怀《关于华北根据地的工作报告》,彭在该报告中说:(在平型关战斗中,中共)“没有生擒一个日本兵,只缴获不到一百条破损不全的枪。”该报告发表在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日中共内部刊物《真理》第十四期上。

   另一份资料是一九三七年十月一日,侵华日军华北总部,向日本陆军省提出补充第六兵站汽车队一百人缺员的申请(方面军参三第158号电)。请注意“缺员”二字,即日军第六兵站,从他们参加侵华战争以来,经过包括平型关战斗在内的历次战斗,总“缺员”一百人。平型关战斗,只是该部历次战斗中一次战斗,其损失也只是该部历次战斗总损失的一部分,即一百人总损员中的一部分。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侵华日军华北总部所掌握的第六兵站缺员一百人。[49]与中共在华北的总指挥彭德怀的“缴获不到一百条破损不全的枪”,[50]惊人的一致。参战双方最高领导所掌握的数据如此一致,显然非偶然。其它五花八门的“资料”,都矛盾百出。


   七,矛盾百出的有关平型关伏击战各种说词

   有关平型关战斗的资料,五花八门,需要认真的“去伪存真”。特别是中共所“提供”的“资料”,矛盾百出。一看就知道不事实,因为过不了逻辑证伪这一关。就以中共所提供的形形色色的“资料”中,最“真实”的一份为例。林彪九月二十五日上报南京中央政府电:“我部在小寨村将敌人兵站守备队全部歼灭。”[51]这是中共自吹得最小的歼敌人数,仍不合逻辑,因而不可信。首先,这个被中国大陆军史专家们认真的考证后,认为没有日军一兵一卒一的“真空地带”,竟然有一个“守备队”在那里?这个被歼的日军“守备队”究竟是幽灵部队呢?还是“暗物质”人呢?该日军“守备队”究竟是日军的哪一个“队”呢?番号?其次,日军的队长是逃跑了?还是躲在日本?根本就没有上前线,所以林彪只能歼灭姓名不可考的无名小卒!倘然“真空地带”的说法,仅仅只是为了解释:这里根本就没有日军“看风”,因而可以很容易的埋伏,甚至还埋伏到两路日军。若说有日军“守备队”,有日军岗哨的话,怎么能在日军在岗哨旁埋伏呢?并不是真的就是“真空地带”,那么后来的埋伏击战又成问题了。……总之,疑团重重。

   探讨历史真相,很多时候像办案。如要侦破一件杀人案,做案时间,地点,做案工具,手法……都必须弄得一清二楚。尽管圆“平型关伏击战”谎的文章,连篇累牍。可是直到现在,连最基本的作战时间也交待不清。有说“二十五日,天色微明的时候。”[52]有人说早上九钟。[53]更有人说“二十五日当天,驻灵邱[丘]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部接到第二十一联队天雨变冷,急需补给的报告。命第二十一联队辎重队(大行李队)以马五十匹拉大车七十辆,满载衣服,粮食,弹药,由灵邱[丘]西行平型关。”[54]首先该年九月十九日中秋节晋东北一带下了一场大雪,大雪变冷,当然比天雨变冷更紧急,因而日军不是二十四日中午已派大批汽车运送衣服了,且按中共的说法,这批御寒的军大衣足够用,比“一一五师每人一件还多”。以及大批弹药与粮秣到前线吗?何须“二十五日当天”又用五十匹马拉七十辆大车运送另一批军大衣”?其次,如笔者在前面所附(图二)那样的日军大车,五十匹马能拉这样的大车七十辆吗?且像所附(图二)那样的日军大车队,在如此泥泞不堪的路面上,“二十五日当天接到‘命令’”后,才“由灵邱[丘]西行平型关。”[55]这批车队能什么时候才能进入第一一五师的埋伏陷阱”呢?只有去问这类故事的编造者了。其实就连中共自己,也没有说“击毁或缴获”日军大车。[56]因而连中共自己也悄悄删去了大车。[57]可见“以马五十匹拉大车七十辆”[58]的说法是多么荒谬。可是竟有不少人热衷于此说。还有七、八、十点的等等。中共连伏击时间,也说不清楚,究竟是有伏击也,还是无伏击也?

   不仅平型关战斗的时间交待不清;战斗地点同样说不清。究竟中共的平型关战斗是像林彪所说的那样:“攻击(东边的)蔡家峪、小寨”[59]呢?还是像朱德、彭德怀所说的“攻占(西边的)东跑池、辛庄、关沟及一八八六点标地”[60]呢?抑或毛泽东的“包围了敌之高级司令部”[61]呢?

   既是后来精心编造的伏击战,仍然交待不清楚伏击地点。有说在(东边的)蔡家峪的,如:“上午十时许,辎重队续向蔡家峪前进。”“此一时刻,新庄淳所率领之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也于十点同时进入第一一五师的埋伏陷阱。”[62]按以上说法,“第一一五师的埋伏陷阱”,在(东边的)蔡家峪。还有说是在(西边的)乔沟公路西段关沟与兴庄交叉路口两侧的。[63]聂荣臻则说:在“白崖台一线埋伏阵地。”[64]……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的二零零八年,当地老人在较宽松的气氛下回忆:“八路军打日本人的汽车是在沟门以东的河滩到老爷庙那个地段。”[65]既然是河滩一带,当然是一块较开阔平地,并不是夹谷峭壁。(这一资料非常重要,与笔者后面提供的另一资料相互印证,以及其它旁证,揭示平型关伏击战的真相。)有说伏击到一股日军的。[66]还有说中共在平型关伏击到二股日军的,[67]等等。中共自夸的“惊天动地”的伏击战,就连中共在什么地方埋伏都说不清,如此埋伏实在值得怀疑?(未完待续)

注释:

[39]《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
[40]http://blog.dwnews.com/post-31859.html
[41]《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修订)》,杨奎松
[42]《第十八集团军平型关战役电文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3]《朱德军事文选》
[44]《第十八集团军平型关战役电文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5]《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和《平型关八次争夺战经过》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6]来源:《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
[47]《第十八集团军平型关战役电文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8]《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和《平型关八次争夺战经过》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9]一九三七年十月一日,侵华日军华北总部,向日本陆军省提出补充第六兵站汽车队一百人缺员的申请,(方面军参三第158号电)。
[50]一九四二年彭德怀《关于华北根据地的工作报告》,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日中共内部刊物《真理》,第十四期。
[51]《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和《平型关八次争夺战经过》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52] 《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与新四军》,华北新华书店发行,1946年7月。
[53]《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和《平型关八次争夺战经过》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54]《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修订)》,杨奎松
[55]《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修订)》,杨奎松
[56]《朱德军事文选》
[57]《中国抗日战争史稿》,龚古今、唐培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三年出版。
[58]《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修订)》,杨奎松
[59]《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和《平型关八次争夺战经过》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60]《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和《平型关八次争夺战经过》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61]来源:《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
[62]《第八路军与平型关战役》,第144 页。转引自《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修订)》,杨奎松
[63]《血战平型关是不容争辩的大捷》,高凤山,《党史文汇》杂志
[64]《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65]《血战平型关是不容争辩的大捷》,高凤山,《党史文汇》杂志
[66]《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与新四军》,华北新华书店发行,1946年7月。
[67]《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修订)》,杨奎松

陈守中,共识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