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列朝列代的开国63年——究竟是什么令帝国长寿?(下)


  63年,对于浩淼的中国历史来说,实在是渺小至极,而对于不同的王朝来说,它或许意味着青春的开始,或许代表着中年的跋涉,或许标志着死亡的将临。
  自秦始皇一统江山以来,直至武昌城头一声炮响,掀开了共和革命的新篇章,中国总共出现了12个统一的王朝(其中涅槃重生的汉、晋、宋各分两朝,不包括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碎片化的时代)。
  对于这12个王朝,开国63年意味着什么呢?


  (续上篇)“燎炬枯槐”大兴旺

  【唐朝开国63年,公元681年,唐高宗永隆二年暨开耀元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长寿的王朝,唐朝开国63年时,正是青春洋溢的大好年华。

  此时的唐高宗53岁,在位32年,却已经是个傀儡,真正掌权的是57岁的皇后武则天。皇帝和皇后,分别被称为“天皇”、“天后”,并称“双圣”,这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

  唐高宗从父亲唐太宗手上继承下来的江山,早已不是“贞观之治”后的盛世。对外,唐太宗讨伐高句丽失败,对内,豪门圈占土地、贫富悬殊严峻。高宗登基后,回归贞观之治的治国理念,“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与民休息,在李绩(徐世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辅佐下,唐朝的国力迅速开始复苏。军事上击败西突厥,边境宁静,内政上政治清明、百姓阜安。这一时期,史称“永徽之治”(永徽是高宗前6年的年号)。

  “永徽之治”中,唐高宗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将比他年长4岁的武则天接入宫内,并迅速晋升为皇后。此后,高宗得了风眩病重,几至于失明,朝政逐渐落入皇后武则天之手,武后开始展现其政治才能。19年后(674年),帝后并称“双圣”,武后提出了12条改革建议,涉及“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广言路、杜谗口、用人才”等各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其施政纲领。次年,唐高宗风眩症加重,武后终于摄政,改元仪凤,中华帝国进入女主当国的新时代。

  开国63年这一年,大唐帝国的军队打败了东突厥阿史德温傅等部,也打败了吐蕃,东突厥薛延陀部率五州(姑衍州、步讫若州、溪弹州、鹘州、低粟州)来降。这是中华帝国边境战争中比较辉煌的一年,因此,武后宣布改元“开耀”,以示纪念。此时的帝国版图,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有说里海),北含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终唐一代,最为辽阔。

  这一年,一个轰动朝野的八卦话题是,武后之女太平公主,下嫁薛绍。为了让巨型婚车能顺利通过,帝国政府不惜拆毁了作为婚馆的万年县的城门楼。婚礼当天,火炬映红了天空,夹路槐树因此而被熏死不少,留下了一个语典故“燎炬枯槐”。

  而这个帝国,也开始进入“燎炬枯槐”的兴旺时期。


  仁者无敌

  【北宋开国63年,公元1023年,宋仁宗天圣元年】

  这一年,年仅13岁的大宋第四代领导核心宋仁宗赵祯,才当政第二年。刘太后垂帘听政,直到10年后(1033年)刘太后病亡,仁宗才开始亲政。

  女人当政,丝毫也不影响国家的发展。

  刘太后在这一年,批准恢复太宗时期的“贴射法”,这是盐茶税收的重大改革。废除政府预支茶户本钱的制度,允许商人与种茶户之间自由买卖茶叶,但必须在官方的市场内进行,政府收取茶商“息钱”(税),“给券为验”。这一改革,促进了供需直接见面,原先被大茶商垄断的茶利回流国库;政府坐收息钱;商人和茶农的利润也大大增加。

  这一年,刘太后还批准了一项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就是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设立“交子务”,开始发行纸币,每年125万“交子”。

  “交子”就是纸币,这是四川商民因铁钱沉重,不便携带,而想出的对策。这些民间纸币,由成都的16家富民主持,但是,随着这些富民的衰落,发生了信用危机,无法偿还储户钱款,争讼数起。刘太后摄政后,经再三调研,最后决定还是决定由官方负责发行纸币。

  这一年,泰州的常丰堰在夏季洪汛中溃决,一位盐仓监官给当年的同窗、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写信,建议修筑捍海堰工程。张纶立即报告了中央,大力推荐自己的同窗。2年后,这位小干部被任命为兴化县令,主持修筑海堰工程。他的名字叫范仲淹。

  若干年后,范仲淹提出的十大政策,掀开了仁宗“庆历新政”的帷幕,那就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在宋代皇帝中,宋仁宗在位时间最长,共42年。他或许是历代皇帝中最当得起庙号里的“仁”字的,若干年后他去世时,不仅“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即便是敌对的辽国,也是“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接获讣告,“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700多年后,清代的乾隆皇帝坦陈,他平生只服3个帝王,一是其祖父康熙,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时代,被后世不少人都看作是真正的盛世,仅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的2人外,其余6人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都出在宋仁宗时期。后人林语堂将此称为中国文人所处的“最好的时代”。

  文人之外,宋仁宗时期还出现大量的卓越政治家,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包拯,杜衍等。由元代所修的《宋史》赞美道:“(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这实在是对人君的最好赞美。

  “仁宗盛治”42年,前10年都是刘太后垂帘听政,时间占了四分之一,因此,这个盛世的军功章,的确应该有刘太后的一半。刘太后并非宋仁宗生母,他们之间的故事,后来被演义成了“狸猫换太子”,刘太后不幸而成了戏曲中的反面角色。其实,刘太后与宋仁宗关系相当亲密,而对于刘太后,史家评价也极高称其“有吕(汉代的吕后)、武(唐代的武则天)之才,无吕、武之恶”。

  这个帝国的开国63年,是幸运的,因为它有刘太后这样的掌舵人。


  并无喜庆的“重庆”

  【南宋开国63年,公元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

  时年43岁的南宋第三代领导核心宋光宗赵惇,此时仅是当政第二年。

  上一年,宋孝宗将皇位禅让给了光宗,光宗即位后,将他当年的封为“恭州王”的封地“恭州”,改名为“重庆”,意为自己先封王、后即帝位,是“双重喜庆”,如今的重庆即由此得名。

  其实,这一年,无论对于光宗还是大宋王朝,都没有什么值得庆贺。

  为了这个皇位,光宗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并因此而对父亲充满了提防与怨愤。皇位到手后,光宗再也不必如同自己当太子那样,为了接班而对父亲低眉顺眼,他开始迅速地疏远父亲,甚至老人生病了也不探望,老人离世了也不服丧。

  喜庆二字远离光宗,不仅是父子关系有问题,夫妻关系也很压抑。光宗的皇后李凤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妒妇兼毒妇。这位皇后最为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在光宗赞美了一个宫女的美手后,将这双手活生生地斩下,放在盘子里送给光宗。几个受宠的妃嫔,也在皇后的毒手下丧生,令光宗痛不欲生。因为皇后的问题,作为太上皇的孝宗,迟迟不同意光宗册立唯一的儿子、皇后所生嘉王赵扩为太子,甚至计划在光宗之后将皇位再传回光宗之兄的儿子,这令光宗极为忧惧。

  多重压力之下,光宗在接位的第3年,居然罹患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大权落入了皇后之手。在太上皇孝宗去世之后,权臣韩侂胄、赵汝愚等,在太皇太后(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的皇后)的同意下,逼迫光宗退位,禅让给了太子赵扩,是为宋宁宗。

  南宋王朝的开国63年,在光宗与李皇后这对夫妻的统治之下,毫无亮点,孝宗时积累的清明政治,迅速腐败。

  这一年大宋境内唯一值得注意的事件,就是一个名叫朱熹的儒生,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提出来,再把《孟子》上升到“经部”,和《论语》汇集到一起,统一注解,作为一套书刊行问世,这就是所谓的“四书”。自此,四书五经成为中国读书人的经典兼樊笼。

  倒是在遥远的蒙古草原,这一年发生一件更有意义的事件。部落首领铁木真,遭到了自己的结拜兄弟札木合的武装攻击,札木合联合了泰赤乌等13部共3万人,史称“十三翼之战”。这一仗,铁木真大寡不敌众而大败,由此开始卧薪尝胆,并最终成为一统蒙古草原、震撼世界的成吉思汗。而就在草原上发生着腥风血雨的战争时,大金王朝的章宗完颜璟,则在京城的西边筑台垂钓,日后,这里被称为“钓鱼台”,至今仍是政治的中心地带之一。

  这一年,著名天文学家黄裳,向大宋皇帝进献了天文、地理八图。直到今日,黄裳进献的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星位最准、时间最早的古代石刻星图。能将天象都看透的黄裳,是否也看到了这个帝国的悲催一生呢?


  迟到的“鲁班天子”

  【元代开国63年,公元1334年,元顺帝元统二年】

  元代开国,一般不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起算,而是从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开始。自此到元代灭亡,退回草原,共97年,因此,朱元璋有“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的说法。

  元代开国63年,是14岁的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当政次年。

  这一年,因拥戴之功,权臣伯颜依然出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这位蒙古丞相是罕见的保守分子,他不仅排斥儒生,废除科举制,而且严禁汉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喂养马匹。对于皇帝,他也不放在眼中,敢于当众将皇后从宫中搜出处决,原因仅仅是因为皇后的家族与其敌对。

  面对群臣,年轻的皇帝暂时无能为力。元顺帝很小时,其母就因高层的权争而被杀,他本人则被先后放逐到平壤及广西,历经磨难,能活下来就相当不易。他的皇位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以伯颜为代表的一群贵族们的拥戴。

  伯颜的倒行逆施,持续到了六年之后(1340)才结束。小皇帝运筹帷幄,支持伯颜的侄儿脱脱赶走了伯颜,由脱脱出任中书右丞相。这位新丞相立即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经济改革,恢复科举取士,放开马禁,降低盐额,并修辽、金、宋三史,颁发《至正条格》,史称“脱脱更化”。

  但是,改革来得太晚了,老天也似乎不再给元朝更多的机会。“脱脱更化”推行不到4年,黄河大面积溃决,政府为筹集资金,不得不饮鸩止渴,推行金融改革,通过“钞法”剥夺民间。这种不择手段的维稳,终于彻底破坏了维稳,大规模的民众暴动最后掀翻了这个不可一世的政权。当朱元璋的大军逼近大都(北京)时,元顺帝率后妃逃回大漠,元代至此而亡。

  这位末代皇帝心灵手巧,能自己动手做不少器物,曾自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头眼爪尾自行转动的龙舟,人称“鲁班天子”。但是,迟到的鲁班已经无力救国,他的最大成就,也就是在大漠中再度维持着一个史称“北元”小朝廷。


  宣德炉绚烂而易碎

  【明代开国63年,公元1431年,明宣宗宣德六年】

  大明帝国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这年33岁,登基已经6年。

  这一年,在首都北京,被囚禁的皇叔、赵王朱高燧去世,这标志着困扰大明帝国半个多世纪的藩王问题彻底成为历史。6年前,明宣宗的继位过程,就因叔父们的暗杀甚至武装叛乱,而充满了凶险。

  这一年,在帝国的南方,明宣宗正式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自明成祖以来,中华帝国已经将安南设为郡县,纳入版图,但该地一直动荡不安,牵扯明朝大量的军力、财力和物力。皇帝放弃安南,当时就引起不少争议,毕竟这将导致数十万大军数十年奋战的成果付诸东流,而中华帝国自此也失去了向东南亚扩张的基点。而在这一年,朝野上下的确看到了,放弃安南大大减缓了财政的负担。

  这一年,在帝国的北方,明宣宗批准东北的兀良哈朵颜等三卫,可以与明朝互市交易。这三卫曾在宣宗即位初期于边境地区大肆掳掠,却又因畏惧宣宗亲征而谢罪入贡。

  这一年,在大洋之上,已经年过六旬的郑和,进行了第7次航海,远及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沿岸。

  不仅这一年,整个明宣宗一朝,都是明史上少有的中兴气象。

  这一年,明宣宗亲撰《招隐诗》,表达求贤若渴之情:“……予嗣祖宗,统临万邦,求贤图治,宵旰皇皇。群才皆来,布列在位,道行身尊,百业之贵。”不久,又作《悯农诗》:“农者国所重,八政之本源。忧劳互晨昏,半年仅能给,欠岁安可论。既无糠核肥,安得绵絮温。恭维祖宗法,周悉令具存。遐迩同一视,复育如乾坤。尝闻古循吏,卓有父母恩。惟当慎所择,庶用安黎元。”

  这一年,明宣宗宣布禁止官员、尤其御史迎来送往,整顿官场风气:“风宪官须守法乃能以法治人。今御史多轻薄少年,不以礼德自治,喜人阿谀奉承,苟失迎送,辄生事挫辱。在外官亦不能自执礼法,谄谀成风。其榜示禁约,申明御史巡按有司迎送之禁。违者治罪。”

  这一年,明宣宗诛杀诛宦官袁琦及阮巨队等人。袁琦自幼侍奉宣宗,伏势贪纵,擅自派宦官阮巨队等往广东等地以采办为名,掠夺军民财物。同时,宣宗令都察院发出公告,严禁内官内使怙宠作威,“若中外军民人等有投托跟随内官内使,因而拨置害人者,全部判以死罪”。当然,也恰恰是在宣宗朝,帝国设置了“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后设司礼监秉笔太监等,将宦官引入了国家管理体系,成为日后宦官专权的开端。

  宣宗一朝,人才济济。朝堂之上,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蹇义、夏原吉等名臣;军旅之中,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有于谦、周忱这样的清官。在这些能臣的辅佐下,明宣宗整顿官场,减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与其父明仁宗一道,这两朝被称为“仁宣之治”。《明史》对此称赞有加:“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这一年,没有任何史料说明,33岁的明宣宗如何继续巩固和提高他的最大业余爱好——斗蟋蟀(促织)。这位皇帝因这项爱好,而被人戏称为“促织天子”,通过《聊斋志异》的《促织》,这一形象更是得到广泛传播。而历史证明了,皇帝只要大方向抓对了,区区一点怪异爱好,并不影响一个英明君主的塑造。

  开国63年,大一统的12个王朝中,3个已经夭折(秦、西晋、隋),3个则一地鸡毛(东晋、南宋、元),余下的6个王朝,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变革。这种变革,有的出自最高领导人本身(西汉、明、清),有的出自摄政的皇太后(东汉、北宋),有的出自擅权的皇后(唐),但无论是谁主导了变革,历史已经给出了结论:这些王朝都因此而延年益寿。

  开国63年,究竟是日暮穷途的“老大帝国”,还是乳虎啸谷的“少年中国”,或许,就是要看这一年在忙些什么?

  (雪珥注:因篇幅所限,本文对清代开国63年没有展开,将在雪珥今后的清史文章中另行涉及。)

  雪珥,作者博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