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马寅初说:“《光明日报》不光明”

马寅初事件始末(3)


1958年《光明日报》对马寅初的批判

  认识《光明日报》的性质及其和马寅初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光明日报》当年批判马寅初事件的枢纽和钥匙。马寅初有句话说“《光明日报》不光明”,既反映了马寅初与《光明日报》的恩怨,又道出马寅初要求《光明日报》独自应有的担当。“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光明日报》,并不是同一张报纸。现在的《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同样都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而那时的《光明日报》,按照1955年1月中共中央的说法,“是各民主党派主办而由我党领导的国营的报纸”。(105)1957年4月19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协商决定,《光明日报》完全由民主党派独立自主来办。(106)5月底6月初,章伯钧和储安平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先后有了“政治设计院”和“党天下”的发言,被当作向党猖狂进攻的右派分子后,11月11日,《光明日报》社务委员会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和马寅初等举行会议决定正式撤销右派分子章伯钧的《光明日报》社社长职务和右派分子储安平的《光明日报》总编辑职务,决定任杨明轩为《光明日报》社社长,陈此生为副社长兼总编辑。(107)杨明轩,20世纪20年代即加入共产党,但一直以民主爱国人士从事活动,曾担任陕甘宁边区副主席,时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一年后,又升任民盟中央副主席。60年代初中期,先后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此生,近代史上著名文化人。二人也都是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了解马寅初参加《光明日报》这次改组会议很重要,因为知道这个细节,就可以知道马寅初与《光明日报》的恩怨不仅仅是一般社会上理解的《光明日报》和一位被批判的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在马寅初那里还有具体负责这张报纸的杨明轩、陈此生——与他地位不差上下的、属于他所活动的同一个圈子里的两位民主人士。

  按照中国共产党给《光明日报》确定的编辑方针,该报“以报道和讨论文教工作为重点”。1955年,党中央更进一步确定,《光明日报》是面向全国的、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化界和其他各界(包括民主党派)的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要发行对象的报纸。(108)1958年民主党派整风和高校“双反”运动,是《光明日报》应该着重报道的新闻事件。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以及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的两条战线上的斗争中,北京大学在地下党领导下对国民党的斗争,在解放后历次运动中,都是党和政府最倚重的高等学校,所以,跟踪报道北京大学的运动动态是《光明日报》的一个亮点。早在转载批判马寅初的大字报以前,《光明日报》就把北京大学当作重点已经编发过运动中的许多份稿件。4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未署名的短讯《综合平衡理论的讨论》。文章说:

  最近出版的一期“计划经济”杂志(1958年第4期),发表了马纪孔、锺契夫的“就综合平衡理论与马寅初先生商榷”一文。文中对马寅初的两篇关于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文章(载1956年12月28、29日和1957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中的一些观点提出批评。这些问题是:关于对计划经济的理解问题,对于国民经济计划工作所依据的客观经济规律的阐述问题,对于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以及马寅初在这两篇文章中所采用的“团团转”的研究方法等。“计划经济”编者在马纪孔、锺契夫的这篇文章的前面加按语说,发表这篇文章是供大家研究和讨论的。(109)

  我们只是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但未能证实《光明日报》是否是受到这一条书讯的启示。19日,《光明日报》在新开辟的“读书”栏目第3期上以“选自北京大学的大字报”的方式,刊登了韩佳辰《“团团转的联系”不是唯物辩证法——评马寅初著〈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和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周家本、强重华《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的两张大字报。韩佳辰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在此之前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110)从这篇文章开始到1960年年初,韩佳辰连续发表多篇批判马寅初哲学思想和人口论的文章。1960年2月,韩佳辰将其中8篇汇集成册出版。(111)也许由于马寅初新出版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内容更为厚重一些,所以,光明日报“读书”栏目选择了张贴马寅初大字报的这些文章。韩佳辰在文章一开头就说:

  最近看到马寅初校长著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在这本书里,马老说明自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中国实际问题,这很好。不过,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论述,我觉得还存在些问题。为了同马老共同研究唯物辩证法,愿意把问题提出来和马老讨论。(112)

  在今天看来,韩佳辰和周家本等人的大字报的内容已经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就此拉开了《光明日报》围剿和批判马寅初的序幕。4月26日,该报在“读书”第4期上继续以“选自北京大学的大字报”的方式在《再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标题下又刊登了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和马列主义教研室等几位青年教师的两张大字报。

  与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不同的是,马寅初很快就写出了回应和反驳韩佳辰的文章。可能因为半年前曾以领导者身份参加了《光明日报》的改组会议,也可能因为《光明日报》发表了批判自己的文章,所以,马寅初把申辩和反批评的文章也送《光明日报》要求发表。5月9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马寅初《再谈我的平衡论中的“团团转”理论》一文。马寅初在文章开首说:

  我阅读四月十九日《光明日报》所载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韩佳辰先生对拙著《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中所说的“团团转”理论有所批评,觉得很高兴。第一,因为批评与辩论,可以打开学术界的沉闷空气,而真理愈辩愈明。第二,因为目前高等学校新老教师之间,还不免有若干隔阂,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双反”之后,教师们在思想斗争中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理应在这个思想大丰收的基础上来开展一个新老教师彼此帮助、互相支持的风气。我校年轻教师直接在教研室里面展开科学研究工作,间接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年学子都得益。现在展开学术空气的条件已成熟了,韩先生的文章恰好适应这个已成熟的条件,令年老教师如我抓住这个机会来利用这个条件。第三,我还想进一步提倡集体的科学研究工作。因为我们的人民正在作出惊天动地、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社会事物更加错综复杂,要做社会科学范围内的研究工作,决非“单干户”所能胜任的,即能胜任,亦不免犯片面性的错误。我在我自己的研究工作中,觉得研究愈深入,发现的问题愈多。若把它们放在一边,置之不理,则论文不够全面,容易受别人的指摘和批评;反过来,若把它们都吸收进来,又觉得时间与精神两不足,待副题研究得像个样子,主题又落在时局的后面了,大有顾此失彼之感。所以我认为在大学教研室里大有开展集体工作的必要;从集体工作中又可产生集体主义的思想,未有工作不集体而思想可以集体的。我自己不久就要下乡,写我预定的农书,自明年下半年起,即与财政部富有实际经验的工作同志们一起工作,同写一本财政教科书,不仅我个人可以得到许多好处,而理论也可以更接近实际。第四,我的“团团转”的理论虽是无可动摇的,然于拙著《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中说得不够明白,致引起韩先生的误会,现在看来,似有详加说明的必要。我现在写出下列几段说明,来解除韩先生的误会。(113)

  马寅初似乎是从活跃学术空气、提高高校科学研究能力的愿望出发,接受韩佳辰的批评和质疑的,同时也抱着释疑的态度向批判者解释自己的观点。《光明日报》在马寅初文章前加了一个“编者按”。

  本报“读书”专刊第3期(4月19日)和第4期(4月26日),选载了北京大学的4篇大字报:韩佳辰的《“团团转的联系”不是唯物辩证法——评马寅初著〈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周家本、强重华等《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韩佳辰的文章,着重批评了马寅初的“团团转”的理论。马寅初的这一篇文章对他的“团团转”的理论作了说明。我们认为:这个讨论涉及到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根本问题,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问题,有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必要。欢迎学术界以及各界人士发表意见。(114)

  由于该报的号召和鼓动,后续的文章接踵而来。5月14日,发表署名石武的文章《评马寅初先生的“团团转”理论》、韩佳辰的《道德决定论不是唯物主义——再评马寅初著“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以及署名北京西便门内杨道庙紫云诊所刘丽生的短文《评马寅初的道德决定论》。20日,再发表韩佳辰《再谈“团团转”理论不是唯物辩证法》和一篇读者来信《马先生现在研究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以及齐锡年不同意批评马寅初人口论的文章《〈再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读后琐谈》。编者在齐锡年文前所加的按语说:

  本报“读书”专刊第4期刊载了姚曼华、魏式琪、曾庆珍的“再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齐锡年的这一篇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们认为,关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和他的“团团转”理论、“平衡论”一样,有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必要,欢迎学术界以及各界人士发表意见。(115)

  如果说《光明日报》在以前刊登批评和批判马寅初的文章时,无论批判文章的观点如何,该报还未曾对马寅初致以可否的话,那么,从5月31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座谈马寅初的学术思想,一致认为马寅初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等文章就开始以否定态度对待马寅初了。在“本报讯”的文章中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对马寅初的著作“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做了讨论,着重批评了马寅初的“综合平衡理论”和“新人口论”,“一致认为马寅初在这一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方法都是错误的”。(116)

  6月1日,《光明日报》以“学术动态”综述的方式发表《是无产阶级思想?还是资产阶级思想?学术界对马寅初论著展开辩论》,介绍《经济研究》、《教学与研究》、《计划经济》刊登的批判马寅初的文章,将批判的调门进一步升高。

  马寅初的著作“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是由五篇论文构成的。一篇就是作为书名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另外是作为附录的:“联系中国实际来谈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发展规律”,“联系中国实际来再谈谈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规律”,“新人口论”,“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四篇论文。在作为书名的那篇文章的第一节,并以“此书各篇论文内在联系的说明”为题,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团团转的联系”。因而,马寅初的学术思想的基本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团团转”的理论,“综合平衡”理论,“新人口论”和对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认识。再因马寅初在正文的第10节到第12节,涉及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从而有关凯恩斯理论部分,也是马寅初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全书近十七万字。其中很大一部分比重是用引号或者不用引号的摘录,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我国党政负责人的文章或者发言,关于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有关文件以及一些调查报告。另外一部分就是马寅初自己的论证。

  这部著作自从1958年1月出版后,学术界即展开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正在继续中。除了在本报已刊出的讨论文章和马寅初的“再谈我的平衡论中的‘团团转’理论”外,“经济研究”5月号,“教学与研究”5月号和“计划经济”4月号,先后刊出了批评马寅初著作的文章。

  《光明日报》以介绍学术动态的名义把批判提高到被介绍的几篇文章都没有达到的高度。

  现在,这场辩论正在继续中。在今天,在汹涌澎湃的兴无灭资向又红又专的方向飞跃的浪潮中,就某些学术思想问题辩论一下,到底是无产阶级思想?还是资产阶级思想?这样的辩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117)

  在此期间,有必要穿插介绍6月6日《人民日报》的一篇论述人口和就业问题的署名文章,该文直接点名批判了马寅初的人口观点。文章相关的段落说:

  右派分子站在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立场上说出这些话,也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他们的立场完全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的立场。值得奇怪的倒是像马寅初先生这样的人,也说出这种附和右派分子的话。他在“新人口论”一文中说,“我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长得太快,而资金积累似乎太慢”。“资金积累如此之慢,而人口增殖如此之速,要解决资金少、人口多的矛盾,不亦难矣哉?”“在目前六亿四千万人口的压力之下,要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已觉得很吃力,若每年还要生出一千三百万人来,这个问题就日益严重,不知要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把每年增殖出来的一千二百多万人口放在农村,虽然出于不得已,但难免发生副作用。……所以,对于人口问题,若不早为之图,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又说:“人口的增殖,就是积累的减少,也就是工业化的推迟”。“我国过多的人口,就拖住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

  根据以上这些说法,可以归纳为两点:一、中国人口多,积累少,不能工业化,不能发展农业,不能改善人民生活;二、中国人口多,城市安排不了,安排到农村很危险。马寅初和某些右派分子以此两点企图说明中国人口太多,既很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118)

  《人民日报》点名批判马寅初,这对北京大学和社会上揪住马寅初不放的人来说,是一个鼓舞。此后,《光明日报》一度加快了刊登批判马寅初文章的频率,从6月6日到7月8日一个月多点的时间里,又用8天的报纸刊登了16篇(其中有一篇不同意批判马寅初人口论的文章)评论和批判马寅初的文章。(119)7月24、29、30、31日,《光明日报》分别4天每次用几乎半个版面编发马寅初综合回答此前的批判文章《再论平衡论和团团转》。《光明日报》在马寅初文章前的“编者按”中说:

  自从本报“读书”专刊第3期(4月19日)和第4期(4月26日)选载了北京大学的四篇批判马寅初学术思想的大字报,5月9日刊出了马寅初的答辩文章后,学术界及其各界人士即进一步展开辩论。截止7月23日,本报先后收到批判马寅初的文章73篇;限于篇幅,陆续选载了27篇,其中11篇系以“来稿综述”形式发表。

  这些文章,对马寅初的学术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批判,特别是对马寅初的“团团转平衡论”和“新人口论”,指出其违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精神。

  现在刊出的这一篇文章,是马寅初的再度答辩。答辩的范围,除作一般的答辩外,并对本报和若干期刊所发表的批判文章,进行各别的答辩。我们认为,关于马寅初的学术思想有更进一步展开批判的必要,欢迎学术界以及各界人士继续发表意见。(120)

  自后约半个月,《光明日报》又编发了6篇批判马寅初的稿件。(121)时隔80天之后,11月29日,《光明日报》在“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通栏标题下,用两个半版面发表“北京大学经济系批判马寅初经济思想小组”的3篇批判文章。《光明日报》在署名“本报编辑部”的文章中说:

  学术思想的不同见解和对立意见,应该用辩论的方法解决,谁是谁非,大辩几个回合,分晓自见。辩一辩,好处甚多。从来正确的科学理论都是在斗争中成长的。同时,辩了一辩之后,对于资产阶级伪科学的理论,也就不仅知之其错,而知其所以错了。

  从今年4月19日开始,本报刊登批判马寅初先生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文章,陆续已有三十一篇,还刊登了马寅初先生的两篇进行反驳的长文。这场辩论进行得很好,有来有往,打了三个回合。战场也就由本报一家而逐渐延伸至几家报纸和许多杂志。这也证明了学术辩论和批判,是大有可为的。热热闹闹的学术大辩论,也是我国学术昌盛、理论水平提高的必然景象。

  马寅初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北京大学又是批判马寅初先生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重要战场。北京大学的学生是其中的主力。经济系以二年级学生为主,组成了“批判马寅初经济思想小组”,奋战两个月,写出了有相当质量的13篇论文(我们这次刊登的三篇,就是从其中选出的。)这又证明,学术辩论和批判,有助于新生力量的迅速成长。

  经过三个回合,马寅初先生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一些主要论点,已经比较深入地为人们所认识;同时,也使不少人深入一步地理解到不同学术观点大争、大辩的必要性。这都是学术批判所产生的好影响。也证明了学术批判必须深入进行。(122)

  此后,该报在批判马寅初问题上就算偃旗息鼓了。但是,《光明日报》编辑部文章中的统计不准确。截至这一天除了发表批判马寅初的来稿31篇以外,还有以本报名义刊登的综合报道(不计“编者按”)3篇,实际上也都是批判文章(加上当日北京大学“批判马寅初经济思想小组”的3篇长篇文章,至少有19天的报纸刊登37篇批判文章)。此外,发表维护马寅初观点的文章2篇,马寅初反批判的文章2篇(其中第2篇文章分4天4次刊登),这4篇虽然不属于批判文章,但是在被批判的背景下发生的,也都起到使批判活动升级的作用。文中所说“战场也就由本报一家而逐渐延伸至几家报纸和许多杂志”,可能是指截至这篇“本报编辑部”文章编发时参与批判马寅初活动的报纸除了《光明日报》以外还有2家,学报或学术期刊10家。不过,这其中的关系不好说都是由《光明日报》“一家而逐渐延伸”的,因为《计划经济》4月号上发表的与马寅初商榷的文章早两天在《人民日报》上就刊发了信息,实际早于《光明日报》。《经济研究》和《教学与研究》发表的批判文章都是5月份出版的(《经济研究》注明5月17日出版),考虑到学术期刊出版周期比较长的特点,文章撰写和期刊编发都应该早于《光明日报》。此外,北京大学行政上隶属于北京市管辖,《北京日报》刊登过一次北京大学批判和批评马寅初的新闻报道和选自本校师生的批判马寅初的大字报,也不好说是由《光明日报》“延伸”而至。暂且不讨论《光明日报》和批判马寅初的各个报刊的关系,截至1958年11月份,全国各报刊公开发表30篇批判马寅初的文章,与《光明日报》合计67篇。(未完待续。注释因故删略)

  作者简介:梁中堂(1948-),男,山西永济人,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上海200020

梁中堂,《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5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