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如此接待尼克松访华——小细节中的大历史


  ■组稿手记

  正如中共党史专家龚育之生前所讲:“自费印刷非卖书籍,是一大开放。这叫做‘处处不出我书,我走自印之路’。”这些年来,随着经济条件逐渐优裕,民间自费出书的人越来越多,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自印本”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一种需要,也引发史学界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一些历史事件亲历者的个人回忆录,里面对历史细节的陈述与回忆,会让史学家读出意想不到的重大史料与历史注脚,有些亲历者的自我陈述,还能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起到纠正或修补的作用。不过,既然是自印本,那就肯定是文风各异、档次参差不齐的,还有些自说自话的意思了,所以,每个民间文本都带有个人视角,他们的回忆距离客观公正和历史真相究竟有多远,能有多大的参考价值,那只有让时间来检验了。下面几本情节各异的自印本,就充满着时代感与历史感,不是过来人或亲历者,是无法描述这些大事件下的历史细节的。

  ■本期临时主编

  韩三洲,职业医生,67届初中毕业,插队当过三年知青,下井当过五年矿工,现已退休还家。平生所好,就是与旧书打交道,多年来是潘家园地摊上的一位常客,除淘书、藏书、读书外,曾撰写读书札记与人物随笔多篇。近年来开始注重搜集不入正统史学家法眼的民间自印本,认为小人物的命运也能反映出大时代的变迁,平民百姓的生活细节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注脚。


  如此接待尼克松访华

  ◎胡金兆 《文人落难记——中国文联的一段历史见闻》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与中国领导人有了历史性的握手。这件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大事,对当时仍处于“文革”期间的北京人来说,又是怎样一种影响呢?已近耄耋之年的胡金兆老先生在他不久前自费印刷的《文人落难记——中国文联的一段历史见闻》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记述了尼克松访华期间京城普通百姓的体会与感受。此时,胡老先生正在天津团泊洼的中国文联五七干校。】


  1972年春节,援例我们不能回京休假。按理说,过了正月十五,节已过了,一切复之正常,该让我们回北京了,何况从去年10月已五个月没休假了。可是不行,美国总统尼克松2月下旬访华,北京要严密封锁,各类闲杂人员不得进京,其中包括我们,必须让过这风头。……

  尼克松访华的公开活动,我们已在干校的电视转播中见到不少镜头。回京后,又听到一些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的故事。

  跟随尼克松访华的有一大批美国记者,他们自带了卫星转播设备,向美国和全世界转播。中国没经过这么大阵势,不免有些紧张,搞形式主义、造假的恶习又大肆泛滥起来。

  尼克松在北京访问期间,北京的居民一般不许上街,都待在家里;阳台上不许晾晒衣物,以免有碍观瞻。但尼克松和记者们所到之处,又不能空无一人,总要有些游人应景陪衬,于是在长城、十三陵就发生了这样的事:由各单位经政审选派出少数人,到长城、十三陵一带扮作游人、情侣,身穿整洁衣服,身背照相机和半导体收音机,这些当时都是稀罕对象,是上面发的,完事收回。长城没出什么事,到十三陵,尼克松夫妇及主要陪同人员逛完后迅速离开,也未出什么事,主管人召集“游人”集合,收回半导体等。正在这时,载有美国记者的几辆大轿车才到,因为尼克松的车快,他们落在了后面,却把真实情景看得一清二楚。

  美国记者还要参观、采访居民住宅区。那时候我所住的安定门外兴化西里新建不太久,清一色的红砖五层公寓式楼房,遂选中8号楼交通部宿舍作为“开放单位”,但不是全开放,只选出几户,也要经过严格政审。我妻子的一个女同事,因系贫农出身本人又是工人,丈夫是复员军人,被选中。工厂放她几天公假,彻底收拾打扫,公家还“借”给他们家一些高档的台布、花瓶等摆设,弄得一尘不染,好像生活很富足。周围环境大搞卫生。美国记者来时,大家不许出门,商店里摆满了难得一见的绿叶蔬菜。大家诚惶诚恐,不敢违令。美国记者走后,接待家庭的主妇长吁一口气,几乎瘫倒。

  从此,我们8号楼就作为“开放区”,不断有“外事任务”,每次都如此,后来发展到“内事”也这样;李素文当人大副委员长时,也曾到此视察,还是这一套。小女那时候刚上小学,在街道办的“小饭桌”吃午饭,那天不仅吃得特别好,进门还要用香皂洗手,教大家要向“李副委员长”问好。

  不过,也有一点好处:无论外事还是内事,逢有“客”至,那物质匮乏的小商店,货架上立刻充盈起来,尤其是难见的绿叶蔬菜。所以,客人一走,大家立刻像打冲锋似地冲到商店排队抢购,甚而有相隔不太远住在和平里的、化工部宿舍的人拿着手袋,逡巡在不远的地方,见车队一走,立刻跑向小商店,以致引发利权不外溢、凭购货本才能购买之争。

  七天休假,听了这么多笑话(后来发展,则是眼见亲历,我也冲锋抢购过蔬菜,住在离我家几站路的同干校的戏曲研究院的XXX夫妻,突然到我家串门,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标是买内、外宾走后的绿叶菜!)不免有些苦涩。

韩三洲摘编,《北京青年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