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内幕故事——小细节中的大历史


■组稿手记

正如中共党史专家龚育之生前所讲:“自费印刷非卖书籍,是一大开放。这叫做 ‘处处不出我书,我走自印之路’。”这些年来,随着经济条件逐渐优裕,民间自费出书的人越来越多,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自印本”不仅成为人与 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一种需要,也引发史学界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一些历史事件亲历者的个人回忆录,里面对历史细节的陈述与回忆,会让史学家读出意想 不到的重大史料与历史注脚,有些亲历者的自我陈述,还能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起到纠正或修补的作用。不过,既然是自印本,那就肯定是文风各异、档次参差不齐 的,还有些自说自话的意思了,所以,每个民间文本都带有个人视角,他们的回忆距离客观公正和历史真相究竟有多远,能有多大的参考价值,那只有让时间来检验 了。下面几本情节各异的自印本,就充满着时代感与历史感,不是过来人或亲历者,是无法描述这些大事件下的历史细节的。

■本期临时主编

韩 三洲,职业医生,67届初中毕业,插队当过三年知青,下井当过五年矿工,现已退休还家。平生所好,就是与旧书打交道,多年来是潘家园地摊上的一位常客,除 淘书、藏书、读书外,曾撰写读书札记与人物随笔多篇。近年来开始注重搜集不入正统史学家法眼的民间自印本,认为小人物的命运也能反映出大时代的变迁,平民 百姓的生活细节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注脚。


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内幕故事

  ◎刘振杰《是这样走过来的》

  【197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1975年6月9日,在贺龙元帅含冤逝世6周年的日子,党中央在八宝山举行一个小型非公开的“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周恩来抱重病出席仪式,并代表党中央致悼词。当年的这次仪式,要求对外保密,提出“不治丧,不致悼词,不献花圈,不报道,不宣传”。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原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军委档案馆馆长刘振杰有一本自印回忆录《是这样走过来的》,内中有一节,专门谈到他经历贺龙元帅骨灰安放仪式的全过程,其中的内幕细节尤为珍贵,可以弥补正史之不足。】

  治丧方案呈中央后,周总理批示:“徐寅生要来,体委多来几个。”八日凌晨两点钟,我将总理指示电话传达给体委主任庄则栋,庄说,他叫他(指徐寅生)去就去呗……他又说:打篮球的谁谁,踢足球的谁谁,跳高的谁谁,田径的谁谁,说了十来个名单后,问我够不够?我说:“我只是传达总理指示,你是体委主任,增加谁、谁去由你决定。”

  张春桥批:用纪(疑为忌)日这天是迷信,不要在礼堂里,在院子里。

  6月9日是贺帅被迫害致死的日子,我们认为用这天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有纪念意义。参加告别的同志有许多老同志,有的年老体弱,一是天好太阳晒,二是下雨被淋,容易发生感冒,所以我们向中央建议,仍以原方案为宜。中央也没说什么,就按原方案办理。

  原方案是因主席、总理身体不好,不去八宝山向遗体告别,由王洪文主持,念悼词,叶剑英盖党旗。6月9日那天,离下午四点要举行仪式的前十分钟,总理来了,突然来了。总理先到第一休息室看望薛明。既然总理来了,立即改变了主持程序,改由叶剑英主持,总理致悼词,没有王洪文什么事儿了。总理坐在沙发上修改悼词稿子 ,因为总理来得急,没戴花镜,从新华社记者那里借来了眼镜。总理一来,尽管气氛是沉闷的,情绪是悲痛的,但大家内心很高兴,对跟随贺老总南征北战的老部下、老战友,对家属、亲朋好友都是安慰,心理得到了平衡,对亡灵也是最好的安慰。太好了,总理真伟大。

  送灵的排列是:女儿晓明捧遗像,儿子小龙捧骨灰盒,女儿黎明、捷生捧花圈,后面紧跟的是薛明和亲属……至下午五时,骨灰安放仪式结束,进行是顺利的。

  晚上根据廖汉生的建议,起草了致湖南省桑植县委的信,经由叶剑英批准后发了出去。根据签到簿核对了到八宝山吊唁的名单。
韩三洲摘编,《北京青年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