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葉劍英自責:主帥無能,累及三軍

針對廣東的“反地方主義”的毛周之爭(2)

  《明鏡月刊》金瑞子


  毛澤東為葉劍英留了面子,說:“葉劍英在華南工作是有成績的,他對這個問題沒有什麼責任,更不能說他是搞地方主義的頭頭,大家要理解他。當然,包括劍英同志在內,各地的同志都應從這件事中總結教訓,防止今後再發生此類錯誤。”
  會議很快結束了,葉劍英、方方心情茫然地回到廣東。

  1952年6月29日—7月6日,華南分局舉行擴大會議,開展所謂反農民運動中的“右傾”和“地方主義”的鬥爭。在毛澤東批評的強大壓力下,葉劍英、方方在會上都承認了錯誤,承擔了責任。葉劍英還形象地自責,說:“主帥無能,累及三軍。”


葉劍英晚年頗爲風光,但其革命生涯也飽經修理。

  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改組成立中共廣東省委員會,任命陶鑄等28人為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其中,陶鑄為書記兼省長,趙紫陽為副書記兼省委秘書長,不久,陶鑄又從外地調來陳鬱當省長,從此,以絕對優勢壓住了“廣東地方主義”。

  自此,廣東也成為林彪“四野”體系根據地——林彪終於在讓出東北根據地後,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新領地,以至於文革“9·13”前夕,林彪曾有割據廣東與毛澤東南北對抗的設想。當然,林彪折戟沈沙後,廣東四野的很多幹部也跟著倒了大霉,這是後話。

  廣東第二次“反地方主義鬥爭”,從1957年6月至1962年10月,歷時5年。
  這一次起源是“整風運動”與“反右運動”。在整風運動開始後,以馮白駒、古大存為代表的廣東幹部對前幾年的“反地方主義”進行了質疑,於是,陶、趙體制立即借“整風”轉為“反右”的契機,開展了“廣東歷史問題大辯論”,發動了第二次反地方主義大戰。
  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省委第一書記,副書記均稱“省委書記”)的區夢覺對第二次反地方主義有一段精粹的介紹——

  【廣東在第一次反地方主義,批判了方方和馮白駒等人之後,“當時一些犯有嚴重地方主義錯誤的人並未從中吸取應有的教訓,認真地改造自己,而是把錯誤的根子隱蔽起來,等待適當的氣候以便重新滋長。因此,到了一九五六年,當社會主義革命高潮到來,國內階級鬥爭較之民主革命時期更為深刻尖銳的時候,特別是在國際上發生波匈事件,出現修正主義的逆流,而國內資產階級右派猖狂進攻,我們黨內又產生反‘冒進’錯誤的情況下,便又重新泛濫起來,形成了以古大存、馮白駒兩人為首的地方主義反黨集團,肆無忌憚地向黨進攻。他們抗拒和反對黨中央的政治路線與組織路線,反對省委的領導,破壞省委的團結,阻撓黨的方針政策的貫徹,利用反‘冒進’的錯誤口號,否定黨所領導的歷次運動的成績,不但鬆懈黨內的思想鬥志,而且進行分裂黨的活動,給黨的工作造成莫大的損害。

  “從1956年以來,古大存和馮白駒在反對中央的方針政策上,在反對以陶鑄同志為核心的省委領導上同流合污,結成了反黨集團。他們視省委的忍讓等待的做法為軟弱,苦心孤詣求團結的態度為可欺,得寸進尺,頑抗到底,而且在資產階級右派猖狂進攻、牛鬼蛇神紛紛出動的時候,竟裡呼外應,步步進逼,迫使黨不得不與他們開展一場大論爭。因此,從1957年的夏季開始,廣東黨內就以‘廣東歷史問題大辯論’為中心開展了一場黨內鬥爭。

  “他們既然給黨出了許多題目,就必須發動全黨來作文章——到底‘依靠大軍、南下幹部掛帥’的方針是否正確?廣東土改是否‘搞左了’?土改整隊是否‘偏差很大’?合作化後到底把農村搞好了,還是搞壞了?工農業生產發展了還是‘比陳濟棠時代都不如?’鎮反到底是消滅了敵人,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還是製造敵人,把‘好人趕到敵人那邊去了’?省委執行的是否‘宗派主義的幹部政策’?整編瓊崖縱隊是否‘消滅異己’?中央和省委是否‘不重視廣東歷史’或‘割斷瓊崖歷史’?讓全黨通過大鳴大放,大爭大辯,大字報,座談會,以至黨的代表大會來找答案吧!經過四、五個月的辯論,終於事實真相大白,是非界限大明,黨內覺悟大為提高,而地方主義反黨集團則大為孤立,處境大為不妙,他們徹頭徹尾地辯輸了。”】(《明鏡月刊》第1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