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如果袁世凱沒告密,1908年為何被開缺?

《新史記》編者按: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也是中華民國首任總統袁世凱逝世95週年,6月5日至7日項城袁氏家族聯誼會在安陽舉辦第三次家族聯 誼會,並召開了“辛亥革命與袁世凱研討會”,國內一些研究近代史的學者、專家參加了會議,“共識網”刊登了與會者發言記錄,現摘錄如下。小標題為本刊所加。


馬勇(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

(續前)如果不存在這個問題,那麼1908年袁世凱為什麼被開缺?這是一個關鍵點。1908年,《欽定憲法》頒佈,清廷政治發展最好的時候,為什麼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了,立馬就把袁世凱給開缺?袁世凱當時是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

這是袁世凱研究當中一個很難解讀的問題。我是從幾個方面去解讀的。

第一個理由,袁世凱是當朝重臣,這時候大概是50歲左右。接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班底是攝政王和他的嫂子,隆裕皇太后是40來歲,攝政王這時是28歲,是一個沒有戰功和威嚴的年輕親王。我們只看到袁世凱被撤職,沒有注意到,同時有三個重臣被開,一個是岑春煊,一個就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端方——開端方的理由也很簡單,今天看來很荒唐:當年照相技術剛傳入中國不久,端方可能算照相發燒友,在慈禧太后喪禮上,不僅作為一個大臣身份參加,而且拿著照相機到處照。開他的理由就是,你作為當朝大臣不嚴肅。

三個大臣被開除,原因在哪兒呢?我個人覺得,第一個理由,“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中國王朝政治的一般規律。清朝幾百年,一定在小皇帝上來之後,解決前朝歷史問題,和我們今天不一樣,我們今天這個體制,上面怎麼換屆,下邊幹部是穩定的。

第二個理由,1908年發生一次清政府說不明道不白的外交大失敗,恰恰袁世凱有著直接責任: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東北的歸屬發生了問題,日本到1908年,和宿敵俄國建立了一個同盟,不僅他兩家結盟,而且把英國和法國拉進來,是日、俄、英、法四國同盟,他們控制了對東北開發的權力。這種狀況引起了國際格局的變化,特別是引起了東北亞格局的變化,德國就很鬱悶,找到袁世凱,說我們可以幫你,怎麼幫呢?說我們找美國,成立一個中美德三國同盟,去抵消日俄英法四國同盟。袁世凱是外務部尚書,覺得這個思路是對的,就把這個問題提到朝廷去討論。

這個時候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都還在,就在1908年的9月、10月,派了吉林巡撫、也是袁世凱的老搭檔唐紹儀,出使美國,就是一個秘密外交談判,談中美德三國同盟。這個外交是非常機密的,想盡一切辦法嚴密控制外傳可能,怕四國同盟從中搗亂。但是仍然泄密了,被日本和英國知道了。唐紹儀出使美國,日本是必經之地,到了日本唐紹儀就走不掉了,被日本政府纏在這個地方,解決什麼問題呢?日本人說你就留在這兒,我們有很多東西要談;唐紹儀就說,那你把孫中山他們都趕出去,日本人說,好啊,我給你們辦。後來講“革命進入低潮”,就和唐紹儀這次出使有很大關係,日本答應了唐紹儀的要求,目的就是用這種軟禁的辦法把唐扣在日本。

等放唐紹儀到美國去時,他到美國的前一天,美國和日本達成了一個新的妥協,日本人同意把東北的權益讓給美國一部分,拉進了美國共同開發東北。唐紹儀到了美國之後,講我是專門來談中美德三國同盟的事,美國人卻否認這件事。唐紹儀本來就是留學美國的,他覺得應該有辦法,接著在美國談判,就在這個時候,傳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死訊。美國是實用主義外交的國家,就講,中國的未來前景政治上不可測。那就沒法談了,唐紹儀就灰溜溜地回來了。緊接著袁世凱就被開缺。

1908年袁被開缺之前的兩三個月,說舉報袁世凱的摺子至少有六個,說他結黨營私,說他是政治上對朝廷的危險,至少有六份鹽官舉報信,朝廷在這時就順水推舟。中國當時即將進入立憲國家,他是承擔著外交失敗的責任。從這裏我們才可能解讀:在老家三年,他能夠那麼悠閑,能夠和政界自由往來;這種狀況能夠解讀了,才能再接著解讀武昌起義爆發之後,袁世凱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政治立場:他堅守住了君主立憲的原則,一直和南方談判到最後,實在不行時,他才順勢而為,順水推舟,走向共和。

這樣解釋,我覺得才能接近於歷史真相,史實和邏輯才能達到比較一致。(《新史記》第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