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天安之城》:北京歷史的聚合與崩落

毛澤東一直企圖摧毀老北京和拆毀城牆,但是,中國在他統治下歷經混亂,在紅衛兵興起暴亂,毀壞一切去“砸爛舊世界”的時候,形成了抵制中國文化遺產的最極端時期,毛澤東為新中國建立新首都的目標還沒有實現就去世, 然而,繼任者並未放棄改造中國的願望,1997年夏天,沒有經過任何社會上的討論,幾個中國最高領導作出加速拆毀北京舊建築的決定。


《新史記》記者黃舒心


北京,中國的四大古都之一,融合了各朝代的文化與建築、也上演過無數次的歷史事件。在明鏡出版的新書《天安之城:北京的帝國渴望和現在惡夢》中,作者賈斯柏·貝克(Jasper Becker)不只以時空交錯的方式,一點一滴堆疊出北京城曾有過的繁華樣貌,也訴說了這座城市的歷史韻味如何在“破四舊”、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逐一崩解。

貝克是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擔任駐北京記者長達18年之久,也在布魯塞爾、日內瓦和法蘭克福擔任新聞特派員,25年來始終不渝地採寫與亞洲相關的新聞報導,已出版7部專著,其《餓鬼──毛時代大饑荒揭秘》的中文版也早已由明鏡出版。



賈斯柏·貝克(Jasper Becker)


《天安之城》重寫中國歷史

貝克的駐京生涯從1985年開始,當時,新中國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之後的日子裡,當許多人因為生活水平改善而寬慰時,貝克看到的卻是“中國正變得和所有地方一樣,人們只關心房屋貸款和新沙發”。北京日益現代化,貝克卻因為古蹟難逃被毀的命運而難過。
貝克在接受《新史記》採訪時說,寫《天安之城》的動機,除了想訴說北京樣貌的改變、北京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獨特角色外,也想探索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歷史之間的關係。“因為我覺得,(藉由探索)毀壞老北京的背後動機,能為中國歷史提供一個更全面的視角,也能重寫中國歷史。”

貝克認為,一旦真正意義上的北京不存在了,那麼在北京的150個新建的博物館就代表著:“政府可以對人民任意改變歷史的陳述,當存在著歷史遺跡的家庭和街區都被抹去的時候,政府就壟斷了中國的歷史記憶。”而且,這段重塑的歷史到現在還在不斷重寫。“他們雖然建設了博物館,但博物館裡的歷史都是假的,因此我想一一檢視這些歷史。”

於是,貝克開始了《天安之城》的撰寫工作,在他追尋歷史足跡時,也採訪了許多人士、得以從各式各樣的角度檢視北京的每一段過去和文化。貝克的探索之旅不只限於人物,舉凡飲食、建築、民間傳說、服飾、繪畫、京劇,都在貝克的筆下佔有一席之地。“我想特別感謝那些讓北京變得跟其他城市不一樣的人。”貝克親自體會到了這種融合南方農耕與北方游牧文化、有別於亞洲其他城市的特質,因此希望將感覺化為文字後,也能帶出北京在不同時代下的“風味(flavor)”,並以一個有別於當地人或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北京。

貝克還大量閱讀了中文與外文資料。《天安之城》主要從元朝談起,以歷史資料為輔,勾勒出各朝代下不斷轉變的北京,其中14世紀和15世紀初的明朝,更對北京進行大規模的重建。貝克對《新史記》指出,寫北京歷史的書有個通病,往往加入太多歷史資訊,很容易讓人迷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而沒有正視自己所處的現實。

“我在北京住了很久,所以,不希望太過倚賴歷史資料,我也不想讓這本書變得枯燥、太過學術性,重點應該在:由人組合出來的北京是什麼模樣。況且,北京在20世紀之前建立起來的文明,幾乎沒受到西方的影響,但如今,在現代化工程下,為了達到共產黨所宣傳的目標,文化幾乎凋零,如果我談太多歷史的部分,就沒辦法強調這個部分。”因此,貝克像個導遊一般,帶領讀者穿梭在一座座古蹟間,生動講述背後的歷史,但他也沒忘了記者的身份,翔實客觀地描述事件,並將自己的觀點融入其中。

不過,在貝克書寫的過程中,北京轉變的速度超乎他的想像,因此,《天安之城》耗費五年時間才付梓。“會經過如此長的時間才完成,是因為修稿。中國現代化剛開始的時候,北京還保留了很多古蹟,要保存這些古蹟還很有可能,在書稿即將完成的時候,我發現許多文化遺產都要絕跡了,所以,我改動了很多內容。”貝克對《新史記》說。(未完待續。《新史記》第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