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革命搖籃井岡山”:毛澤東編造的傳奇(1)

  《新史記》蘆笛/毛澤東佔據井岡山,除了為朱德的隊伍提供了暫時的落腳點外,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軍事上來看都毫無意義,根本就不是什麽紅色根據地的樣板。如果不是朱德去與毛澤東會合,如果不是毛澤東被迫跟著朱德走下井岡山,他不可能完成從傳統山大王到紅色山大王的實質性轉變


蘆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在黨神話中,毛一上井岡山,就開闢了所謂“井岡山道路”,發明了建立、保衛與擴大革命根據地的全套政治軍事戰略戰術,整個中共革命就是這套戰略戰術在全國範圍內的放大推廣。這完全是捏造。事實上,所謂“井岡山道路”是死路一條,建立紅色根據地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戰略戰術是集體摸索出來的,而毛澤東在這個過程中,不但開始學會怎麼打仗,而且完成了從傳統山大王到紅色山大王的本質轉變。陳毅當年寫給黨中央的報告,為這真實過程作了大致勾勒。

紅色山大王與傳統山大王

紅色山大王與傳統山大王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有個堅強的黨組織領導,能將轄境內的民眾充分發動組織起來,靠宣傳去煽動“階級仇”,分裂民眾,製造所謂“階級分化”。黨再以鄉村二流子為“革命先鋒”, 開展土地革命,將貧苦農民煽惑起來,去清算、搶奪與屠殺富戶,以梁山泊“投名狀”的方式將他們捆在黨的戰車上,從此再無退路,只能跟著黨幹到底。黨依靠其中的中堅力量,無情剷除“階級異己”,開展“紅色淸鄉”與“肅反”,將民眾牢牢控制住,並建立地方政權、地方武裝、赤衛隊、兒童團等一系列組織,把保衛根據地的任務分散落實到每個可靠的百姓頭上。這樣,即使紅軍暫時撤離根據地,民眾仍然能保持對紅軍的忠誠。

這用陳毅的話來說,就是“群眾割據”,不是“紅軍割據”。所謂“紅軍割據”,是只用軍事力量佔領地盤,群眾懾於紅軍聲威而臣服,但並不真心擁護,紅軍一旦處於弱勢,群眾就會反水;而“群眾割據”則是出於群眾自身的要求,自己武裝起來驅逐敵人,自行管理區域內的大小事件。據陳毅說,整個井岡山時代的邊界割據,都只是紅軍割據而非群眾割據,“紅軍大半用的是染紅的政策,而不是用說服宣傳的態度,使得他們自己紅起來的,因此在邊界赤白鬥爭中農民反水常常見到的。”

這一套“革命工藝學”本是蘇聯人的發明,並未寫在毛澤東的聖經《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上,因此他當然不懂。他上井岡山時,手下大約六七百人,與早就落草的土匪袁文才、王佐的兵力大致相當。井岡山歷來是土匪盤踞之地,易守難攻,但資源貧乏,人口稀少,沒有發展潛力,只適合宋江一類沒有搶天下野心、只求安身立命的土匪存身。毛初期的作為也與綠林好漢差不多,其戰略是“固定區域的割據,用波浪式的推進政策”,亦即以井岡山為安身立命之處,若山下風頭緩了,便分兵下山搶給養(美其名曰“打土豪”)並擴展地盤;山下風頭緊了,官軍來剿,便將兵力收縮回來據險抵抗。如此一漲一縮,便稱為“波浪式”。這基本是山大王的套路,談不上什麼現代的戰略戰術,毛更連個像樣點的根據地都沒能建立起來,割據的只是寧岡一部,發動和組織群眾就更談不上了。

正因為毛的“工農革命軍”的作派與傳統土匪太相似,因此並未引動地方政府的注意。朱毛會師前,官軍只有過一次動用營級兵力的“進剿”,戰鬥規模很小。1928年初,朱德在湘南暴動,大肆燒殺搶掠,激起成千上萬的農民暴動,又被官軍追剿,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在軍民聯手痛擊之下,朱德立足不住,便於1928年4月間逃往井岡山落腳,真正的邊界割據這才開始。(《新史記》第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