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胡耀邦發布了一份全面改革的宣言書


《新史記》陳小雅 專稿


在 1981年6月底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胡耀邦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次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中共取消了這個職位,胡耀邦改任總書記。但是,正如于光遠所 說,登上最高權力寶座後的胡耀邦日子並不好過,他所做和能做的事情,反不如過去多了。此後的六年中,胡耀邦的執政不斷受到來自“左”的意識形態的干擾,並 受到政治體制改革要求的考驗。直到1987年“生活會”辭職,胡耀邦歷盡風吹雨打、黨政分開(至少在經濟工作領域)的格局基本奠定。

作 為黨的最高領導人,胡耀邦的權力一開始就遭到質疑。據時任中辦主任、中央黨校副校長馮文彬說,“對華國鋒下台、胡耀邦上台這件事,有人大不滿,說胡如何如 何不謹慎”。(注1)1981年因電影《苦戀》引發的對思想戰線領導“存在著渙散軟弱狀態”的批評,也曾引來類似的非議。以至於鄧小平不得不在批評胡耀邦 之後,明確點出:“現在有些人打起擁護華國鋒同志的旗幟,要打倒誰和誰,要注意。這反映出當前鬥爭情況的複雜性,促使我們提高警惕。”(注2)

以上批評,一則因為他的行事說話作風,一則因為他的開明態度。這類責難和特點之所以不構成權力威脅,是因為它們“無傷大雅”。何謂“大雅”?在當時,就是政治體制改革——這個只能說、但無法著手的中共建政以來的世紀難題。

胡耀邦的權力真正受到侵蝕,是從經濟決策權開始的。事情爆發於葉劍英請辭最後一個國家領導人職務——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並獲准之後。時間在1983年3月。


胡耀邦慷慨激昂推動改革,與鄧小平的冷靜形成對照

胡耀邦在經濟領域的“積怨”由來已久。引爆這些“積怨”的,是他1983年1月20日,在全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的《四化建設和改革問題》的講話。

事有蹊蹺的是,胡耀邦原本不打算發表講話消息。但抵不住新華社記者李尚志的軟磨硬泡,第二天,首都各報和全國各地、各級報紙都在頭版頭條位置,大字標題刊登 了新華社的要聞:《胡耀邦指出,搞四個現代化建設必須進行一系列改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各地各級電台也在當天反覆轉發這條消息。據李尚志回憶,當時通 知他發新聞的不是別人,正是“左派”中堅——時任中宣部長的鄧力群(《針對胡耀邦的一次流産政變》連載1。《新史記》第21期)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