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老頑童一舉顛覆了中共版本文學史



《名星》朱砂 專稿

2013年12月29日,午後,紐約城裏風雨大作。不知何處傳來的鐘聲,透過雨幕,響出好遠。就在那個風雨大作的午後,中國文學批評巨擘、92歲高齡的夏志清先生在睡夢中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的猶太人安老院(Jewish Home Lifecare)仙逝。

夏志清逝世的消息被確認後,從美國到兩岸三地,對他的追思悼念如潮湧動,成為2014開年的一個新聞熱點。《紐約時報》刊發了記者威廉·雅德利 (William Yardley)撰寫的訃聞《夏志清超越的,是中國的邊界》以及記者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採寫的追思文章《對話王德威:夏志清讓西方認識中國文學》。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王德威被公認為夏志清的衣缽傳人。《世界日報》整版刊發 2013年10月30日夏志清吸著氧氣接受该报“傑出華人系列專訪”的長篇訪談,那也是他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媒體采訪。台灣、香港、大陸的主流媒體更是爭相 大幅報道夏志清一生成就,向其致以哀悼和敬意,很多媒體都做了近乎全版的報道,讚譽夏志清為“中國現代文學權威”。微博、微信上有關夏志清的消息也呈爆炸式擴散。

夏志清罕見地獲得左右陣營的尊敬和讚賞,原因何在?如果只用一個字來回答,那就是:真。


2008年,夏志清先生在位於哥大旁的寓所書房。(朱砂攝)

夏志清,1921年2月18日生於上海浦東,原籍江蘇蘇州吳縣,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原本計劃學習英國文 學,學成後回中國教書。1951年,他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然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任教30年,榮休後為該校中國文學名譽教授。

上世紀60年代,夏志清把中國現代文學介紹到西方,並首次將這些作家的作品翻譯成英文。一部《中國現代小說史》為中西學界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設下了一道很難 踰越的標杆,也令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最終發展成一門為業界認可,世人矚目的學科。1968年,夏志清又出版了《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再次引起學界震動。這兩 本書奠定了夏志清在中國文學研究領域殿堂級的地位。

夏志清說話的語速飛快且毫無束縛,快人快語,愛憎分明。在他的世界裏,沒有騎牆派的位置,也瞧不起模棱兩可的言辭。為了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他可以做到一點都不 “客氣”。他貶低老舍的《四世同堂》,他認為魯迅被拔高,他罵中國傳統思想一無是處……他認為張愛玲不該為了生活去翻譯、教書或做研究,那樣太浪費她寫小 說的天賦,他甚至覺得她不該嫁給又老又窮的賴雅,把寶貴的時間都搭進去了,那些時間,她原該用來寫出更多小說的。這類“政治不正確”的言論,似乎也只有夏 志清才能說得如此坦然無懼、如此率真瘋魔。

夏志清曾說,多年以來,他跟共產黨之間相看兩厭恨。當被問到如今中國緊隨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國情改變,他會不會有新看法時,他說:“我個人是不變 的”。他知道中國比以往好多了,感覺上,作家與學生說話能相對地自由,但像劉曉波,仍然被抓起來,“他想做死士,想軟化政府讓他說真話,可共產黨就是怕他 講真話動搖政權,所以剝奪他的政治權”。

夏志清同時也是一 個自信到讓不熟悉的人誤會他自大的人。“XXX是好人”,“XXX是壞人”,“我最聰明”……如果換了其他人這樣說,大概早就遭罵或招致反感了,但在他的 語境裏,那頂多就是老頑童愛“臭美”的可愛表現罷了。在追悼會上,他的哥大前同事白根春夫(Haruo Shirane)教授回憶有一次在哥大附近街口,遇到坐在輪椅中曬太陽的夏志清,手裏拿著一張報紙在讀,“看,這篇文章是寫我的,說我好話哦”,陽光下的 夏志清揚一下報紙,開心大笑。(《名星》第7期)

※需會員付費訂閱才可看全部內文,若你已訂閱請先登入會員,若尚未訂閱請先至會員訂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