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蔣介石為何保護日本戰犯?

撰文:杜林
製作:蕭雨 昱杉


美國之音《解密時刻》節目採訪蔣介石日記的研究專家,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女士。請郭女士介紹蔣介石日記中1945年抗戰結束以後的部分,分享她多年的研究成果。

【解說:抗日戰爭以後,共產黨再次成為中央政府的主要威脅。蔣介石為了對付共產黨,曾經與投降的侵華日軍進行合作,因此保護過一些日本戰犯。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以後,蔣介石還將日本軍官請到台灣,協助訓練軍隊。】

李肅:剛才談到了一點:二戰以後,蔣介石跟侵華日軍達成了某些諒解,由投降的侵華日軍高級軍官協助蔣介石的部隊對付共產黨。這個事情請詳細一點談談。

郭岱君:在抗戰後期,勝利在望的時候,蔣介石想到與日本合作。

一是為了接收的問題。國民黨的軍隊在西南,而日軍占領著廣大地區,蔣介石希望日本能夠維持所占地區的秩序,而且只跟國民黨進行交接,而不跟共產黨交接。

二是下一步的內戰。跟共產黨打仗,日軍有經驗。日軍不僅跟共產黨打過仗,而且反共,可以給國軍剿共提供協助。在這方面,蔣介石認為美國人不可信,且沒有經驗。他認為,美國人早就被共產黨那一套宣傳搞得昏頭昏腦的,因此幫不上忙。

三 是日軍的戰鬥力強。抗戰期間,蔣介石看到,日軍雖然是中國的敵人,但日本軍人的軍容、士氣、訓練等都很優秀。蔣介石批評自己的軍隊是“士氣蕩然,將軍都怕 死”,“將軍置士兵之生死於不顧”,而日軍從來都沒有發生這種事情。所以,蔣介石覺得,國軍全部需要重新訓練,特別是要學習日本的這套訓練方法。

基於這三點,蔣介石希望日本人跟他合作。有個日本專家,根本博(注17)中將,他曾任駐蒙古的日軍總司令,被蔣介石請來做國民黨的顧問。重慶保衛戰的時候,根本博就參加了。
當 然,內戰很快就結束了。到台灣以後,蔣介石是認認真真地把日本的軍事專家請到台灣來。但那個時候台灣還有美國人,所以日本專家都是秘密來台的,都隱姓埋名 ——之所以秘密來,一是有美國的因素,二是,要公開的話也說不過去。他們曾經是中國的敵人,現在要中國的軍隊向他們學習,軍隊難以接受,人民也難以接受。

日本專家在台灣有個聯絡人,叫富田直亮(注18),化名是白鴻亮。後來日本專家都被叫作“白團”。“白團”大概有70幾個人。

【解 說: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以後,蔣介石邀請由幾十名前日軍的中、高級軍官組成的“白鴻亮軍事顧問團”到台灣,簡稱“白團”,對中華民國軍隊 校級以上軍官進行培訓。“白團”還曾經協助蔣介石制定各種軍事計劃,包括反攻大陸的初期作戰大綱等。在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注19)中,白團教官 曾經親赴前線督導。在美國的壓力下,“白團”於1968年解散。】

郭岱君:國軍高級將領中大概有一萬多人都受過日本人的訓練。美國對此當然很不高興。蔣介石好幾次在日記裡提到,美國軍事顧問團蔡斯(注20)當面對他說,你不能這樣,必須讓他們走。



蔣介石敷衍蔡斯,一直拖,拖了很久,大概有十幾年。最後在美國的堅持下,“白團”的人數才逐步減少了。這中間還有個插曲:日本的軍官來訓練台灣的軍官,孫立人(注21)第一個反對。同時孫立人也在訓練新軍,不過是採用美國的方法——雙方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蔣介石在日記裡就罵孫立人,說他心胸狹小。蔣要用日本訓練的部隊跟美式訓練的部隊進行對抗比賽,用美式師對抗日式師。不單是陸軍對抗,還有兩棲登陸對抗。那一次對抗,日本訓練的部隊表現非常好。這樣,孫立人也沒話說了。

李肅:從實用上說,日軍那一套是有用的,國民黨可以採用,但道德上說,是不妥的。蔣介石是否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日記中有沒有反映這一點?

郭岱君:我覺得他沒有這樣的考慮。你想,那是生死存亡之戰。更遠一點講,蔣介石自己在日本受過軍事訓練,瞭解日本軍隊的長處和短處。他想用日軍的辦法提高國軍的士氣自不用說。

蔣介石就覺得國民黨的失敗,原因之一是“士氣蕩然”。沒有士氣了,不可能打勝仗,所以,他特別希望日本人能夠通過訓練提高國軍的士氣。另外,蔣介石還認為,日本人作戰那一套有可取之處。

李肅:蔣介石這樣做,實際上是保護了一批本應該受到懲罰的日本戰犯。他是否對此有所意識?

郭 岱君:那當然,例如,岡村寧次(注22)大將,他是中國戰區的頭號戰犯,但蔣介石保護他,把他送走了。岡村寧次非常感激。還有好幾個受到保護的日軍將領為 了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成立了“富士俱樂部”。這個俱樂部實際上是個軍事研究院,專門搜集各種戰役的資料,提供給中華民國國軍。

除了日本之外,最早在1933、1934、1935年訓練國民黨軍隊的還有德國的將軍法肯豪森(注35)。他也是紐倫堡審判(注23)中的一名戰犯。最後蔣介石還是救了他,因為他對中國的軍隊有貢獻。





中國與德日的微妙關係

【解說:在蔣介石的政治生涯中,他打交道最多的外國列強主要是日本、德國、蘇聯和美國。他早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軍校學習;得到過納粹德國的軍事援助;也熱衷過蘇聯的榜樣;後來則同美國結盟。蔣介石日記吐露他如何權衡跟這些列強交往中的平衡、得失。】

李肅:當年中國與日本和德國的關係非常有意思:日本一直企圖侵略中國、占領中國;而德國,一方面與日本結盟,另一方面又來幫助中國。

郭岱君:德國幫助中國在前,德日結盟在後。雙方結盟後,德國就退出了中國。德國願意支援中國是因為德國準備在歐洲起事,需要訓練軍隊,增加武器。

但 德國缺少鎢礦。鎢是稀有金屬,是製造槍膛必需的金屬。而中國有一個很大的鎢礦。中國沒有資金,只能拿這個鎢礦跟德國換,以鎢易物,跟德國換武器。德國當時 也想拉攏中國,所以派了它的軍事顧問團到中國來,幫助中國訓練軍隊。但到戰爭在歐洲打起來之後,德國跟日本結了盟,德軍顧問法肯豪森也就離開了中國。

李肅:納粹統治下的德國是既反西方,也反共產黨。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跟蘇聯的關係還是蠻好的。德國人怎麼會在這個情況下幫助國民政府呢?

郭岱君:蔣介石在得到德國軍援的同時,也從蘇聯那裡獲得援助。

李肅:對啊,這有點不可思議。

郭岱君:這需要從兩方面看。首先是雙方都各取所需。蔣介石要備戰,德國給他提供很多、很好的援助。德國提供的軍事訓練,我認為,蔣介石也是認可的。此外,德國也需要中國能夠成為自己在遠東的盟友。其次,德國需要中國這些礦產。

國民黨曾經考慮是不是要跟德國結盟,但最後還是決定不跟德國結盟。這不一定是蔣介石本人的決定。

李肅:蔣的日記裡沒有反映這一點?

郭岱君:日記顯示,蔣介石考慮過這個問題。有人建議說,中國是不是走德國的道路。但蔣介石最後沒有選擇德國的道路,原因是,他認為法西斯這一套不符合三民主義。最後,蔣介石還是選擇走西方的道路。


李肅:那麼說,在30年代的時候,蔣介石就已經決定要走西方的道路了?

郭岱君:那個時候,中國是想走西方經濟發展的道路。30年代是軍國主義盛行的時期。德國和日本都是世界上發展很快的國家,它們的經濟、軍事發展的速度讓很多人感到羨慕。

蔣介石也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中國有很多人去德國讀書,蔣百里也是其中之一。不過,也有一些人有些猶豫。國民黨內部就有辯論,提出中國是不是要跟德國學?最後的結論是,不能走法西斯這條道路。(《新史記》15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