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我們可比他走得更遠,但他是路標

中國著名記者、作家劉賓雁逝世八週年之際,明鏡出版社推出了由馬雲龍所著的《劉賓雁時代——鴉雀無聲雁有聲》一書。
2013年12月7日,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中國研究院、明鏡出版社和《新史記》雜誌社聯合主辦的“劉賓雁逝世八週年暨《劉賓雁時代》新書發佈會”在紐約舉行,與會者分享了自己與劉賓雁的交往經歷,回憶了對他的豐富印象,分析了劉賓雁的精神內涵及其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名星》根據錄音整理了全部發言,並經發言者審訂,經授權全文刊發如下。

我們可以走得更遠,但得有路標
何頻(明鏡集團董事長):



我要講的話,跟軍濤講過,軍濤剛才發言已經把我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了,我覺得軍濤難得有一次講得這麼好!(眾笑)開個玩笑。

簡單地說,劉賓雁對我的影響,我對劉賓雁現象的思考,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 一個階段,是我很年輕的時代,劉賓雁的存在,成為我們那一代新聞記者最重要的一個路標。記得劉賓雁有一次來湖南,當時我在省電台工作,聽說他要來了,大家 都很興奮,議論紛紛。那次,他住在當地最高級賓館裡,完全像一個中央領導,領導們等待他接見,更多有想法、有冤情的人想見他。他的這種力量,他給我們這一 代記者的影響,在整個80年代,恰恰是後來我們這一代人比劉賓雁走得更遠的重要基礎。

到 了第二個階段,我跟劉賓雁有直接的接觸,接觸時間比較長、次數也比較多,跟另外一位大記者——陸鏗先生的接觸也不少。這個階段,我和劉賓雁、陸鏗先生在一 些問題的思考、判斷上有些不同。我有些懷疑,劉賓雁、陸鏗他們那一代新聞人過於道德化、過於介入新聞事件,他們習慣於用情感來判斷新聞事件——這也許是劉 賓雁、陸鏗後來捲入一些民運是非的因素之一吧。我認為,我們新一代記者,應該更職業化,應該更加理性,應該更有專業精神來對新聞事件作出判斷。

但 是,這都沒有影響我對他們兩位的感情和尊重,他們也給了我不少教導,我在他們的家中都住過。有一次我到台灣去,跟陸鏗有過一次很長時間的談話,我非常震 驚:陸鏗這麼一個經歷豐富的人,認識這麼多的名人權貴,他應該有無數的機會啊,但到了後來,他在中央研究院做一個研究項目,請我吃飯,食堂的人告訴我,陸 大哥平時吃的多是剩菜,他晚年經濟比較拮据。這個對我的震動非常非常大!我看到了他的人格。


我 對劉賓雁的思考也是經過了這麼一個過程,一方面我是很尊重他,但另一方面我感到他的新聞專業精神不足,報告文學這種形式也值得商榷,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應 該走得更遠、更專業化。當鄭義他們給劉賓雁做80大壽時,我就不想去,我覺得鄭義、北明他們是不是把他拔得太高了?我寧願私底下跟賓雁吃飯,向他祝賀壽 辰。後來是誰叫我,我就去了。

高伐林:是我約你,因為當時我過幾天要出遠門,我們幾個人就想提前在一家餐館給賓雁祝壽。餐館的女老闆得知我們聚會是祝賀賓雁的生日,馬上送上兩瓶紅酒表示心意。

何頻:對,我和陳軍幾個人就去了。不過,好像鄭義叫我去那個大會,我還是去了。


何頻

經 過了這些年,我似乎又有些回來了,這就是第三階段了。剛才馮勝平講了一位哲學家的名言,說30歲之前,不相信社會主義就是沒有良知;30歲以後,人到中年 了,你還相信社會主義,就是沒有腦子。但是我說啊,如果一個人到了老年,他還不對資本主義有所懷疑,還不對社會的正義、道義有一種感性認識,而是停留在所 謂“純理性”的認識,也是沒有良心的!

人生就是一個循 環的過程啊。我們的學者、思想家、政治家,最喜歡講的,就是“客觀分析”,“理性探討”,“正確評價”。其實,年齡大了,可能會相信:有時道德的判斷、直 觀的判斷是最真誠的,甚至更準確;有感性的理性,才是真正的理性。沒有感性的理性,只是一種物性,而不符合人性。


從 這個意義來講,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把劉賓雁作為中國勇氣的象徵和符號,並不為過。不要因為劉賓雁的某些思想局限,或者他身上的某些時代的烙印,而降低了 對他的評價。如果我們完全“理性”地分析每一個人,那曼德拉也不怎麼樣,林肯也不怎麼樣,所有的偉人可能都有些問題。值得我們尊敬的,我們內心追求的道 德、價值、標準,我們可以從劉賓雁身上找到不少,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弘揚呢?為什麼不將之作為這個時代和未來的指引呢?我們可以比劉賓雁走得更遠,但是,我 們是要有路標的。(《名星》特約記者馬儉、記者高伐林 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