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一本雜誌集結起一批煽風點火人

《新史記》李明華

我要再說回珞珈山。武漢大學孕育了這本雜誌,武大的校友支撐了這本雜誌。

《青年論壇》編輯部的骨幹,多數是珞珈山學子。除我和王一鳴外,還有王紹培、陳剛、王振亞。王紹培,是我在老齋舍的室友,我是哲學系78級的“長者”,而 紹培入學時還只有十八九歲。這小夥子聰明過人,很少上課,成績不錯,寫得一手好文章,還下得一手好圍棋。畢業後分配到漢陽扁擔山旁的一所中等學校任教。調 他到編輯部來,還真費了一番周折。從一所偏遠的中等學校調動到省社科院,首先是學校不放人,我就找校友幫忙。當時在省委辦公廳工作的哲學系77級校友梁亞 莉、在武漢市人事局工作的哲學系77級校友胡繼堂,都幫忙做了工作,甚至還請市委主要領導發了話。紹培來到編輯部後,大展其才華,雜誌上署名“如搬”、 “工一”的文章,都是出自他之手,還有幾篇重要的編輯部文章,也都有他的參與。《青年論壇》的經歷,大概也為王紹培奠定了大半生的職業生涯:他後來做過深 圳一家著名刊物《街道》的編輯,現在是《深圳特區報》的主筆。

陳剛,武大中文系畢業,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詩人,當他把他的詩作拿給我看時,令我拍案叫絕,加上他那一手漂亮的硬筆書法,我想這文學編輯就是他了。雜誌上 發表的一些重頭的文學稿,基本上都是經他之手組來和編輯的。還有王振亞,武大法語系畢業,留了一臉絡腮鬍子,也在編輯部工作了一段時間,發揮了不少作用。

稍晚一點來到雜誌社的蔡崇國,是我在哲學系的同級師弟,畢業後在一所大學教書,雜誌創刊之後,他兼任雜誌社副社長,負責創收。蔡崇國不僅搞經濟活動,也是一位寫手,《青年論壇》上以“沉揚”的名義發表的《論1957年》、《論1966年》等文章就是出自他的手。

還有兩位女士必須提到。一是周曉佑,1985年7月來到雜誌社,擔任副社長,主管雜誌發行工作。雖然她到雜誌社時還不是武大校友,但雜誌停刊後到武大讀了政治系插班生,因此也是珞珈山人。

周曉佑為雜誌的發行立下了汗馬功勞,她的到來,使雜誌的發行有了根本的好轉。記得有一次安排她去吉林大學建記者站和搞發行,那是一個冬天,她和雜誌社另一 個女孩孫之芯乘火車北上,為了節約經費,她們坐的統艙,在火車上凍得發抖,倆人互相抱著取暖,最終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到1986年底,當郵局報來訂戶數達 到近4萬時,周曉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另外一位王麓怡,雜誌社招聘的編務,她本人不是武大校友,但她是武大老校長王世傑的後人(王世傑曾做過民國政府的外交部長),我把她也列為珞珈山人。王麓怡不事張揚,踏實做雜誌社的細活,編務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還有幾位,《青年論壇》的創刊元老、骨幹邵學海,以及後來加入的陳兵力、喻承祥等,另有一位對《青年論壇》忠心耿耿、與雜誌社共進退的退休老太太黃逸筠(她被聘為雜誌社的會計)。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當初雜誌社只有我和王一鳴是國家事業編制,可以從社科院領工資,雜誌社的性質是是自負盈虧,這樣才有自主權,可以自行決策和自行招聘工 作人員,其他工作人員的吃飯問題是沒有保障的。即使如此,全體工作人員的改革激情都發揮到極致。有些讀者看到我們的雜誌,感到印刷質量太差,有點像非正式 刊物,殊不知我們是找的最便宜的印刷廠,儘量節省成本。


《青年論壇》工作人員。左起:王麓怡、周曉佑、陳兵力、王紹培、李明華、陳東升、喻承祥、王一鳴、劉有源、賀紹甲。



為改革煽風點火推波助瀾

編輯部的工作人員,大部分也都是作者。王一鳴任社長兼副主編,執筆寫了不少文章,《時間學引論》就是出自他的手筆。雜誌上以“韓小年”署名的政論、評論, 都是編輯部同仁的作品。如《當代中國的主題》,以王紹培為主筆,我寫了最後一節。《對富裕與公平的思考》是王一鳴與武大哲學系79級韓志偉合寫的文章。我 作為雜誌主編,除了確定編輯思路、組織各方稿件,也寫了一些文章,影響較大的有:1986年3月號署名“青平”的《論對資本主義的開放》,1986年11 月號以“本刊評論員”名義寫的《政治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以及與王紹培等合寫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1986年3月號,署名“本刊特約評論 員”)等。號稱“秀才”的王紹培,在雜誌上發表了不少深邃雋永的雜文隨筆,他參與寫作的評論文章,也都別有文采。中文系畢業的青年詩人陳剛,在雜誌上發表 了《中國現代詩的現代主義宣言》,對當時喧囂的詩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由於編輯部成員以武大畢業生為主,與武大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加上湖北社科院在東湖邊上,離武大不到三公里,我們經常騎自行車來來往往,到武大組稿十分便 利,所以《青年論壇》的作者很多是武大的師生。更為主要的是,這期間武大校長是當代著名教育家劉道玉,他用改革開放的新教育理念治校,培育了一大批思想活 躍、觀念先進的學子,珞珈山成為思想解放和創新的搖籃。當時風行一時、反映當代大學生精神風貌的電影《女大學生宿舍》,就是以劉道玉治下的武漢大學校園為 背景,而這部電影的作者,是武大中文系在讀的學生喻杉。改革創新的思想觀念滋潤了《青年論壇》,武大當然地成為雜誌的稿源地。

經濟體制改革是《青年論壇》的重要內容。經濟系青年教師伍新木、陳志龍非常熱情地為雜誌寫稿。伍新木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改革的系統工程和關鍵》,很有遠見 地預言了我國改革歷程關鍵環節,啟發了讀者的思路。陳志龍分兩次在創刊號和1985年第一期發表了《極富探索性的新經濟政策》上篇和下篇,詳細介紹了列寧 在蘇維埃政權剛建立時採取的新經濟政策,實際上作者是主張中國改革應採取更靈活、寬鬆和更市場化的政策,這在當時是很有見地的。陳天生、陳志龍、伍新木、 張在元幾位青年教師還聯名寫了《關於創辦內地經濟開發區的設想》,這個設想,若干年後在中國各地已成為現實。

經濟系的本科生、研究生、畢業生也都積極寫稿,楊再平先後寫了《方興未艾 氣勢磅礡——改革綜述》、《來自壟斷的威脅》,表現出敏銳的眼光,特別是後面一篇文章,擊中了改革的軟肋,作者所提出的警示,直到今天還值得我們省思。雜 誌開設了“國外管理學名著提要”欄目,經濟系研究生杜越新在這個欄目中先後介紹了德魯克的《有效的管理者》、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等著作,這是國內較早 對西方管理學的引進。我記得當時開設這個欄目是“因神設廟”,先有杜越新的提議,然後編輯部接受了他的建議,專門為他留出了版面。畢業後分配到國家外經貿 部工作的陳東升,在1985年第四期上發表了《關於發展建設經濟學的幾點淺見》,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到陳東升日後成為中國著名企業家的思想端倪。他先後創辦 了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泰康人壽、宅急送等知名企業,捐給母校的資金數以億計,應該是有著特別的商業頭腦和價值理念的。


來自經濟系的文章還有:盧建《關於通貨膨脹問題的思考》,曹遠征《經濟運行失控意味著什麼?》,胡昌榮、毛振華《城市功能的產生和城市產業結構簡論》,何 憲《國家資本主義新議》,劉有源《人才管理體制設想》,余元洲《改革與國家經濟職能》,周鐵虹《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的空間形式略論》等等。

年輕時寫的一篇文章,可能意味著一生的宿命。盧建日後參與中央關於財經問題的決策,是否與那篇通貨膨脹的文章有關?曹遠征日後成為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是否早在經濟運行失控那篇文章中就已露出端倪?我不得而知。(《新史記》雜誌16期)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