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劉賓雁被更浩大的歷史惦記


《新史記》記者 柯宇倩

劉賓雁逝世八週年之際,明鏡出版社推出了由中國作家馬雲龍所著的《劉賓雁時代——鴉雀無聲 雁有聲》一書,紀錄與大半個世紀時代軌跡基本同步的劉賓雁大起大落的一生。2013年12月7日,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中國研究院、明鏡出版社、《新史記》 雜誌社聯合主辦的“劉賓雁逝世八週年暨《劉賓雁時代》新書發佈會”在紐約舉行,與會者分享了自己與劉賓雁的交往經歷以及劉賓雁的重要性及影響力。

五麻袋來信至少一包專給劉

中國著名記者、作家劉賓雁逝世已八週年,但其精神與理念持續發光發熱。20位學者專家參與了這場新書發佈會,許多人與劉賓雁認識許久,在他們的眼中,劉賓雁率真、單純,始終抱有悲憫之心。


劉賓雁逝世八週年暨《劉賓雁時代》新書發佈會。

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高級講師蘇煒回憶,1987年1月鄧小平下令開除劉賓雁黨籍後,作為中國最早“海歸”的蘇煒,回國後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帶著一瓶洋酒拜訪劉賓雁。見到人民日報社宿舍區外停著兩三輛掛著黑簾的黑車,情況嚴峻。

交談中蘇煒上洗手間,劉賓雁提醒他,劉家的規矩是上兩次廁所沖一次水,“因為北京太缺水”。蘇煒很感動,也很生氣:“賓雁,都這時候了,‘雷子’密佈你家周圍,你還想為他們省水?”劉賓雁問:“你說的‘他們’是誰?”

這件事讓蘇煒震撼,劉賓雁心中的“他們”,不是當政者,而是老百姓,即使自己處境艱難,劉賓雁還滿懷著對世界的善意和溫熱!

曾給劉賓雁“打雜”的中國獨立學者王康,以三個小故事凸顯劉賓雁的單純與慷慨。劉賓雁發表《第二種忠誠》時,外界反應強烈,全國總工會幾次派人到《人民日 報》進行調查,一日,劉賓雁跟幾名老右派見面,王蒙對劉賓雁說:“你居然寫陳世忠、倪育賢這種反毛人物!”在王蒙的認知裡,這實在大逆不道。但劉賓雁傻笑 回應:“我沒幹啥呀。”顯現出一派憨直。

另有一次,王康等幾個人到劉賓雁的辦公室幫忙打掃清潔,劉賓雁給了他們一叠報社澡堂的熱水券,又拿來蒸好的大包子。劉賓雁愛看書,書櫃中放了好些外語書,他對大夥說:“你們誰喜歡外語的,看中哪本就拿。”學者毛喻原居然一下就抱走了二、三十本。

王康還回憶,經常有上訪者登門向他訴說冤屈,只要劉賓雁回到宿舍,就得接待他們。而他極有耐心,仔細聆聽,拿本子記錄下來,“這樣的小本大概記了70幾本。他能怎麽幫他們呢?但他就是傾聽、記錄,這對他們就是極大的鼓舞和安慰……”

原《人民日報》記者、《海南日報》總編輯程凱回憶,人民日報社有個群眾工作部,收到全國各地讀者的來信,每天都有五、六麻袋,“五包裡至少有一包”,信封上是寫的劉賓雁收。當時報社很多年輕人自願給劉賓雁做義工,拆信、分類、登記……

獨立作家,自由亞洲電台“華盛頓手記”節目主持人北明也對劉賓雁的關懷銘記在心。鄭義生病時,北明又要承擔生計壓力,又要盡母親的職責,還要照顧生病的老 公——“蠟燭多頭燒”,晚上無法入眠。一天,她收到劉賓雁的信,寫道:“大風大浪都經歷了,還有什麼過不去?”隨信附上一顆劉賓雁自己正服用的安眠藥,讓 忙得沒時間看醫生的北明也能睡上一個好覺,令北明十分感動。

即使到了國外,劉賓雁依舊憂國憂民。程凱指出,劉賓雁在中國時,注視中國現實;到海外後,思考中國未來。《新史記》雜誌總編高伐林離劉賓雁夫婦的家不遠, 也常去看望劉賓雁,劉賓雁夫婦辦了中文月刊《大路》和英文月刊《中國焦點》,每月的1日與15日都忙得不可開交,從“高級活”到“低級活”都得自己動手, 有一次雨雪交加,冰水遍地,他們也得把大包刊物送到郵局。

旅美學人馮勝平則與大家分享了一件趣事。一日,劉賓雁、陳奎德、鄭義、馮勝平在紐約開完會,在火車站準備登車回家,突然想起了當天是情人節,鄭義買了一束 花帶回去給夫人,陳奎德和劉賓雁不好意思,也就各自買了一束。劉賓雁一輩子沒給朱洪買過花,那是第一次,沒想到花送到朱洪手上時,朱洪卻嗔怪他:“你怎麼 這麼浪費!”劉賓雁趕緊撒謊:“不是買的,是佈置會場用的,會開完了就扔了多可惜呀。”

一直到劉賓雁去世後開追思會時,馮勝平與朱洪等人一起去買花布置會場,朱洪提起,劉賓雁一輩子沒給她買過花,只有那一次“還是從會場拿的人家要扔的”,馮勝平告知她原委,朱洪這才明白,丈夫曾經給她買過一束花。

他被更浩大的歷史惦記

會上多人回憶了自己最後一次與劉賓雁會面。馮勝平說,2005年12月5日一大清早,馮勝平接到朱洪來電,告知劉賓雁不行了,他立即冒著大風雪趕往醫院。醫院詢問家屬是否繼續搶救,朱洪決斷不再搶救了。

隨後馮勝平到劉賓雁病房,按照原先安排,劉應該當日出院。“那天劉賓雁精神特別好,他看到我,以爲我來接他出院,問怎麼來得這麼早?我只好找了個理由,說天氣預報下大雪,所以早點來……後來才知道,那是他迴光反照……”當天,劉賓雁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劉賓雁的孫子劉冬冬,在劉賓雁晚年時與其一道生活。劉冬冬說,小時候只知道爺爺跟共產黨有矛盾,因此無法返回中國,直到開追思會,看到來了那麽多人,才知 道爺爺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他說,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與自己的爺爺相隔五年同一天逝世,他們的一生,都是為追求公義受了很多苦。

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主席薛海培引述了曼德拉逝世時,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演講時說的一段話:“他不再屬於我們,他屬於時代(He no longer belongs to us. He belongs to the ages)。”薛海培指出,奧巴馬所說的“時代”,還是複數“ages”。中國當政者花費許多心力試圖抹去大眾記憶中的劉賓雁,反而讓劉賓雁被更浩大的歷 史所惦記。

作家鄭義也講述體會:“我們感覺賓雁是屬於所有人的。”從劉賓雁去世那一刻起,被他激發的近乎神聖的感覺就非常明顯。鄭義回憶,曾與劉賓雁在普林斯頓長久 相處過的晚輩給他治喪時,打破了尋常的規矩,“例如成立了逾千人的治喪委員會,例如短短幾天內發了七份文稿,都可說在人類歷史上對偉人所採取的最高規 格”。

鄭義記得,追悼會上有人自發掛出了一個橫幅,大書“中國的良心”,自從劉賓雁去世後,沒有另一個人也獲得這樣的稱號,並且得到中國人的普遍認同。

《縱覽中國》主編陳奎德也提到了劉賓雁的神聖性。“中國肯定會有變遷的一天,但變遷以後怎麼辦?道德的建構一般不是靠語言,而是宗教以及人格的典範,劉賓 雁就是後者,在中國還沒有人能替代這個角色,劉賓雁具有某種‘神性’,這和他的教育背景、受馬克思與俄羅斯理想主義影響和人格有相當大的關係。”
(新史記》1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