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治史经验谈:追寻历史的真实


近代中国研究网按:本文摘自中国社科院近代中国研究所曾业英研究员新著《追寻真实的民国》的自序,这些治史经验对于有志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工作者有很好的启示。


研究历史,首要的任务是求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一切历史问题。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第650页)。这是当下历史研究者的共识,可以说已听不到什么人有异议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容易。就个人的体验,似乎只有完整地走好以下研究过程的每一步才有可能。

首先,在入手研究某一历史问题之前,除了必要的理清前人的成果,掌握相关信息之外,必须树立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的思想,“清空”思想中一切先入为主的关于这一历史问题的观念,不仅要抛开前人在一定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观念,还要抛开今天有些人在某种所谓“现实需要”的影响下不顾历史条件和事实所形成的观念,更不能预设某种想当然的观念,以保持大脑的“一片空白”为“还原”历史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第791页),真实的历史结论只能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想当然的预设,明显违背了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经过独立研究,凡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无论是前人还是今人的成果,均可也应全盘接受,否则,便只能弃而舍之,服从真理了。

其次,要充分占有史料,而且是原始史料,不是他人解读过的饱含其价值取向的二手史料。何谓“充分占有”?一是要有一定的数量,形成证据群和证据链,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件支离破碎的孤证。二是要有一定的门类,尽其所能,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如原始档案、当事人日记、来往函电、同时代的报刊舆论、社会传闻、音像录存、个人回忆、调查材料、有关文献和实物,等等,形成综合证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还要正反兼收,不能只搜集与自己认识一致或所谓“正面”的史料,而忽略甚至拒不搜集认识完全相反或所谓“反面”的史料。三是不仅要占有所研究的历史问题自身的史料,还要进一步扩大搜集范围,占有与其关系密切的上下、前后、左右所有有关问题的史料,以便追寻它们与所研究的历史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第三,更要认真考辨史料,绝不可认为只要事事有出处,并非自己杜撰就行。要从大量记载中,整理出准确、可靠的史料,而且要忠实使用这些史料,不能断章取义。因为各种公私记载,不论出自何人之手,从来“都有它的立场。既有阶级偏见之不同,当权在野之不同,派别门户之不同,还有事实根据之不同,因而有关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记载各不相同。” (《黎澍自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45页)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也往往互相歧异,彼此对立。这就意味着这些公私记载,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半真半假的。不是有人一味强调档案的可信性吗?可是今天某些官员的档案,却“年龄愈改愈小,学历愈改愈高这样的档案能信吗?不是说个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会造假吗?可是谁能保证他记日记不是有选择性的?不会有意回避更重要、更恶劣的事和思想呢?这就有了一个何者为真、何者为假、真之所以为真、假之所以为假的史料辩析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追寻真实的历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最后,在分析和归纳研究的最终结果时,要特别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以今天的价值取向衡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为任何一件事都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此条件下出现的事绝不可能同样出现于另一条件之下,历史是不会重复的;任何一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活动,此条件下能做的事,另一条件下必定不能做,此条件下能成功的事,另一条件下必定不能成功。二是必须以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用列宁的话

说就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12月第1 版,第279页)个人理解,这“总和”和“联系”应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不能以偏概会,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也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看他一生的全部实践,究竟有多少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有多少是有益于社会进步和符合多数人需要的,有多少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大局的,是30%还是90% ,如果是后者就值得肯定,不必纠缠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超越了这两个基本原则,就难说是历史真实了。

作为一次追寻历史真实的研究过程可说是到此结束了,但对历史自身的研究却不可能就此止步。因为历史真实是客观的,既不容许有意识形态的曲解,也不容许有片面性或其他不实之词,更不是自以为真实就可获得公认的。由于这种客观的公认的认识,也可能仍然难免如恩格斯所说“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第1版,第206页),而且即使客观的公认的认识也包含着相对性,需要不断充实和发展,加以每个时代都要求了解前天和昨天,以加深对今天的理解,而历史研究又是学术问题,更应允许人们提出异议,参加讨论,只有永远经得起异议,才可能是真正的历史真实。因此,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一定是永无止境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曾业英,近代中国研究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