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習近平對高揚“君子報復,25年不晚”?


《名星》吳楠 高曉 專稿


習家與高揚真有一段長達25年的“恩怨”嗎?
這得從2009年官方遲發高揚的訃告說起。新華網北京4月17日電:原中顧委委員、中央黨校原校長高揚同志,於200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0歲。

新華網的電訊在第二段介紹說,高揚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領導同志都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不過,香港傳媒指出,奇怪的是,報導中沒有提及為高揚這一部長級的元老重臣舉行追悼會的日子。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1921/2009-04/26/04/res03_attpic_brief.jpg
高揚

其實,高揚的遺體告別早於4月9日就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過了,退居二線的中共大佬江澤民、宋平都參加了,現任的九個常委只有負責組織工作的賀國強一人參加了追悼會,現場有錄像,其殯儀規格與高揚在黨內的地位很不相稱。

追悼會後,按照慣例,人們以為當天晚上中央電視台或是翌日的《人民日報》即可播發這則消息,但幾天過去了,仍不見動靜。經家人向有關方面詢問,答覆的大意是:一、高揚逝世後,由於中間環節的梗阻,才使原本應參加遺體告別的中央領導同志沒能夠參加;二、中辦新發文件,實行殯葬改革,自高揚同志逝世起,今後只有政治局委員和副總理級別的中央領導逝世,才能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遺體告別、在《人民日報》刊登訃告。

這種解釋當然不能令人滿意,也無法自圓其說,在家屬一再要求下,追悼會開過九天以後的4月17日,新華網才遲遲在網絡上發布了一條高揚逝世的訃告,《人民日報》則遲至4月26日才刊出訃告。《動向》的文章說,這個反常現象,的確耐人尋味。只有少數內情人知道,在這十分冷清的殯儀規格中,透露出的是另一種政治訊息。

新華網的電訊介紹說,高揚是遼寧省遼陽縣人。193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東北民眾救亡會黨支部書記,冀西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豫北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等。1945年11月後,任中共遼寧省分委員會委員,安東省委常委、民運部部長,瀋陽市委第一副書記等。1950年2月至1954年12月,任遼東省人民政府主席,遼東省委書記等,這期間曾任中共東北局常委、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地區工作部副部長等。1955年1月後,任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副主任,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副部長,化工部部長。“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78年1月後,任吉林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農墾部部長,河北省委第一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中央黨校校長等。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當選為中顧委委員。

那麽,中共當局對於這樣一個敢於思考的黨內開明派人士,其身後事為什麼辦得如此冷清低調呢?

據知情人透露,很有可能與當今炙手可熱的習近平有關。按理說,前任中央黨校校長辭世了,現任校長習近平即便是出於禮節,也應該去參加遺體告別。去是人之常情,不去才有悖常理,或另有原委。據稱,習近平甚至連花圈都沒有送。


“我的基石在正定”

中共官方遲發高揚的訃告,不但引起海外媒體的關注,而且還引出了25年前的那段恩恩怨怨,從而也把我們的視線拉回到河北省正定縣。

高揚說“習近平是中央管的幹部”,曾經在中共中央組織部工作過的知情人士向《他將領導中國——習近平傳》作者高曉證實,“的確如此”,在習近平主動要求從中央軍委辦公廳下基層時,“他就是當時的中組部青年幹部局重點培養和考察的對象了”。

在中組部公開的主要職責中,有幾點都是跟培養青年幹部有關的。如:提出關於省、直轄市、自治區和國務院部、委、辦、行、署、大專院校以及其他列入中央管理的領導班子調整、配備的意見和建議;負責中央管理幹部的考察及其任免、工資、待遇、出國(境)、軍轉安置、退(離)休審批手續的辦理;承辦部分幹部的調配、交流及安置事宜。組織落實培養選拔中青年幹部、婦女幹部、少數民族幹部、非黨幹部的有關規劃或方案……

“調整和配備,在中組部稱為‘調配’,說得直白一點,中組部就是管高級幹部調配的。而當時的中組部青幹局,主要負責對青年幹部的考察和調配的。”知情者解釋說。

1983年初,在習近平剛到河北正定縣任職不久,中組部青幹局便派員到河北省考察幹部,當時省裡的領導介紹說,剛派到正定縣鍛煉的習近平,表現還可以,就是在當地有些爭議。隨後,青幹局的人就來到了正定縣。

知情人士說,青幹局的人在正定縣跟習近平見了面,隨後又跟縣裡主要負責人進行交談,瞭解情況。知情人士說,跟習近平見面後,青幹局的人對習近平的評價很高:很年輕,能吃苦,有朝氣,有股闖勁,比如說拍板建造了榮國府和影視基地。雖然在當地有些爭議,一些觀念保守的老幹部說習近平不顧正業,但還是搞起來了,並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

知情人介紹說,習近平到正定後,剛開始時縣裡有不少幹部對他很有看法。有人說,他一張娃娃臉,還不到30歲就是縣處級,我們這些參加過土改的幹部,幹了這麼年才當上正科級,是不是有些太不合理了。還有幹部認為,人家是高幹子弟,父親是中共中央的大官,到正定來只是想鍍鍍金,無論在正定幹得好不好,人家早晚都會調走,升官。(《名星》第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