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马勇:放下历史的包袱——《坦然面对历史的伤》序


摆在各位面前的这本《坦然面对历史的伤》,完全出乎我的预料,纯粹是“我的朋友”余玲小姐、赵省伟先生以及时代书局各位出版人的奉献。只是因为我是这本小书的“原创作者”,因而有责任做一点说明,说说我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一点浅见。

之前的那本《容忍历史不完美》也是时代书局各位朋友的奉献,是他们从我已经发表或已写好而尚未发表的文稿中选编出来的,由于各位创造性的理解市场,因而那本小书的影响取得了远远超乎我个人的预期,许多朋友渐渐能够接受“容忍历史不完美”这样的概念,慢慢愿意用一种理解与同情的立场看待自己国家过往的历史。

《容忍历史不完美》出版后,余玲、赵省伟两位希望能从我的文稿中再选一部分,他们提出了几个方案,最终选择了这样一种模式。我的理解,就是用传统的框架装进我的一些思索,既不是原文全篇移植,也没有让我重写,或赶写任何一篇。我原本对这样的结构并不在意,因为在我的规划中,确实准备再进行若干专题研究之后,尝试着重构近代中国历史叙事。现在,余玲、赵省伟帮我进行了一个初步清理,使我看到了自己已有研究的薄弱、问题及细微的贡献在哪里。

近代中国历史虽然为时甚短,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中国人究竟是怎样度过的,是不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所描述的那样简直就是一部挨打的历史?悲情叙事?中国与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中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是不是就是一部不断沉沦然后再慢慢爬升的历史过程?凡此,都涉及历史表述的大关节,当我们几十年如一日习惯于一种近乎惟一的表达模式后,任何不一样的言说,都很难被理解,很容易被视为异端,视为邪说,视为历史唯心主义,或最难确解的“非历史主义”。

其实,真正的历史主义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本身,应该承认历史理解多样性的合理、可能及必要。历史是已消逝的过去,没有办法“复盘”,没有办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重复试验,验证数据。我们没有办法让逝者重起九泉,回答我们的困惑,解释我们的质疑,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充分占有史料,重建历史的逻辑,理解古人的处境,善意而非恶意猜测古人的言行举止。

按照这种思维原则,我不太愿意先入为主为历史人物划成分,不愿用既定的阶级立场去说明复杂的历史行为。相反,我愿意以一种善意的立场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我相信历史人物和我们一样,面对各种选择时,在主观意图上一定是选择最好的,尽管结果并不一定。

依据这种“日常情理”,我不愿将古典的中国描绘的那样阴冷、灰暗。古典中国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惬意、悠闲、舒适,但肯定不像当代不少史家所描述的那样紧张,那样窘迫。假如中国人一直那样紧张、窘迫的过活,不要说精神的创造,即便活着,也只是苟且。

古典的中国,我比较倾向于一种“文明早熟且精致”的描述,甚至更愿意认同“超稳定结构”,以为假如不是西方发生工业革命,不是大航路开辟,中国文明必将长此终古,“历史终结”。这就是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一般看法。中国在那个时代确实就像今天中国人看美国,第一,羡慕;第二,学习。

然而,中国的问题就出在了这里,一个早熟的文明成了中国历史的包袱。当中国人面对西方的时候,各种机缘巧合使中国错过了不少机会。

按理说,中国文明自始并不排斥外来的东西,原初意义上的中国文明如果执意排斥外来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中国文明现在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那个逼仄的地域。中国文明从黄河流域走到淮河流域,再走到珠江流域,北上甚至越过贝加尔湖。中国文明的包容性超强,今天的中国文明,有多少保留了黄河流域特别是齐鲁文明的风味?

不独今日中国境内的各种区域文明逐渐融入中国文明的大熔炉,而且更值得关注的印度佛教翻山越岭进入中土,不仅在中国赢得了无量数的善男信女,而且经过不到一千年的融合发展,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更厉害的是,中国人甚至创造出了一个“中国佛教”。所以,在我的研究中,我一直在想,中西文明过去一百多年的冲突与中印文明千年冲突、融合相比还是太短暂了,西方文明不仅会融为中国文明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而且,中国文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中国西学”。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中国文明才能在已有成就基础上再创辉煌,一个全新的中国文明形态才会像宋明理学那样呈现出来。

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国人面对西方的困惑、犹豫,不是因为没有看到西方文明的好处,也不是坚定拒绝西方,而是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总是以一种阴谋论、怀疑论的眼光进行打量,没有弄清西方文明对于中国文明来说只是“加法”,是中国农业文明怎样借鉴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增加一个工业的、商业的因素,而不是用西方文明取代中国文明,用工业文明替换掉农业文明。不是的,而且根本做不到。中国文明就是中国农业生活方式的结晶、恩赐,中国的农业无论注入怎样的西方因素,农业还是农业,东方还是东方。工业化、商业化要素可以提升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可以改善中国农民的生活条件,但是中国的农村一定还是农村,农村并不会被城市完全“覆盖”。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准则,中国面对工业革命无路可绕,除了亦步亦趋地追赶,不存在另外的可能。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的传统不会刻意区分西方的或东方的,中国人应该大胆地拿来为我所用。中国能现代化吗?就是近代中国历史叙事的主题,而这个现代化,其实就是步趋西方,追赶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路。

在整个近代,自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从大体上说不屈不饶地学西方,尽管在方向上有过调整,在方法上有过变动,但中国必将走上西方的路,则是近代中国各家各派的共同选择,不论是晚清的变革,还是民国的共和,抑或是共和国走过的路,学习西方的主线始终如一。中国能现代化吗?一直像警钟一样在中国人耳边长鸣。

“容忍历史不完美”。同样,我们还要“坦然面对历史的伤”。过往百年,中国人在艰难的探索、转型中有过许多挫折、彷徨、失误,也遇到过外来的、内部的战争、冲突与较量,认真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记住历史,忘掉仇恨,是为了开辟未来。这,或许是余玲、赵省伟下这么大功夫编辑这本小册子的目标。

马勇,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马勇,共识网·思想者博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