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美国百年来的孤立倾向助长专制反动势力
张兴慧先生在2013年9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第四版发表了“美国人的难处”一文,论述了美国人在此次对叙利亚政府动武计划上所表现的孤立主义倾向。笔者对他的观察亦早有同感,完全赞同张先生的观点。现在我要从某些历史和现实角度进一步谈谈美国孤立主义倾向的存失对世界的利弊。
正如张文所说,美国“孤立主义的精髓是,经济上埋头跟别国做生意,而政治上则避免卷入别国争端”。这种孤立主义来自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留下的“圣旨”。1796年他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演讲:“我们对待国外重大行为的准则是在扩大商务关系的同时,应尽可能少地与他们发生政治牵连。”华盛顿说的“他们”是欧洲。这是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发端和理论基础。
一个国家在对外部的争端中,根据国力强弱和利益考量来决定介入或不介入,是可以理解和正当的。当外部争端的各方都是为了一国一己之私利,尤其如此。美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百废待兴,国力很弱,而且面临欧洲重新入侵和殖民化的危险,所以华盛顿提出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随着19世纪美国的迅猛发展,疆域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也不断拓展,到20世纪初竟一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和强国,特别被誉为世界民主自由的堡垒,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再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则是不可理解不可取了。
然而,正如张文所说,美国立国后,在国外争端中宣布中立是经常发生的事。而美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大国,一旦宣布中立,往往对某些国际争端和战争的终结起很大的消极和阻滞作用,客观上放纵了一些非正义势力的肆虐无道。反之,只要美国参与,必然站在正义一边,使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得到抑制和惩罚,人类走向更高文明境界。不妨以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为证。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美国就宣布中立,不卷入任何一方。结果,以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为一方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意、日等国为另一方的协约国为争夺欧亚地盘和霸权,一直形成不相上下,而同盟国略显优势的局面。但当1917年初,德国展开无限制的潜艇战,损伤了美国的海上利益,美国即于4月对德宣战。同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同德国单独姘和,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和约,德军势力大增。1918年德军按照鲁登道夫计划,想趁大批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从东线协调力量击败英法联军。而英法联军在得到大量美军支援下,不仅阻击了德军的五次功势,而且向德军发动了反攻和进攻,使兴登堡防线全线崩溃。加上德国各地爆发革命,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德国代表团在贡比湟森林同协约国军总司令签订了停战协定。此前,其他同盟国成员也先后战败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显然,美国的最终参战,即使不能说起了决定胜败的作用,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则是毫无疑问的。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宣言,提出关于战后和平解决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例如以公开方式订立公开和约。今后将不存在任何秘密国际协议。尽可能撤出各种经济壁垒。对于殖民地的全部要求,应坦率公正地予以调整。在确定主权方面的问题时,有关居民的利益,必须同政府的要求同等予以重视。作出充分保证,使军队裁减到足以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额。从俄国、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国撤军,解放全部法国领土,给予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部分以确定的主权,给予奥匈帝国各民族发展自治的充分机会,建立独立的波兰,成立国际联合组织,制订专门条款,使各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不论国家大小,等等。
显然,如果当时的国际社会接受并实施这十四点,的确可能创造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许可能避免。当时的德意志帝国首相马克西米连就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停战与和谈的基础。遗憾的是,其他欧洲列强拒绝了这十四点,而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倾向也严重抬头,不愿政府过多卷入和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以致后来威尔逊率领美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通过《国际联盟公约》后,尽管威尔逊专门为此返国向国会游说,四处向国民发表巡回演讲,美国国会仍然拒绝批准巴黎和约和国联公约,使得美国最终置身于国联之外,国联实际上成了英法等列强控制的虚弱无力的组织,未能实现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任务,反而制造了许多新的矛盾,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过,从世界共产党人的角度看,威尔逊的十四点对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却起了帮扶作用。十四点提出之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已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得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这时德国和协约国的军队并未全部撤出俄国,构成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很大威胁。而十四点强调从俄国领土撤军,为俄国独立决定她的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提供良机等等,这显然有利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巩固。虽然美国国会并未批准美国加入国联,但1918年出现14国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时,威尔逊仍然坚主不干涉俄国事务,处处阻挠协约国军队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进攻,最终迫使外国武装撤出苏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美国的介入,扶植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这种介入对全人类的后果当然是极其严重和可怕的。
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不介入国际事务的消极作用有很大影响。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无力解决国际争端,对一战战败的德国等又施加苛刻要求,最终导致德国等的复仇心态和德国等法西斯政权的出现。而当希特勒德国变得强大,不仅要复仇,还要统治欧洲进而征服全世界时,英法等国又害怕起来,一味对希特勒采取绥靖让步政策,试图以满足希特勒的部分领土主权要求来停止德国的侵略行径。而这时美国一直奉行中立,不卷入欧亚事务(但通过租借法案,暗地援助英、法、苏等国)。希特勒正是看中了英法等国的这种软弱无力和美国的不介入,才趁势大举发动进攻,到1941年,一下就把法国等欧洲国家占为己有,将英国孤立于英伦三岛之中。
幸运的是,狂妄的日本法西斯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美国损失惨重,迫使美国政府立即宣布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参战后,一方面充当了太平洋亚洲地区抵抗和击败日本侵略军的主力,同时由艾森豪威尔率领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肃清北非的德意军队,迫使意大利法西斯投降。然后率15万多英美联军于1944年6月6日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美法军队于8月15日在法国南部登陆,进而与从东向西的苏军形成对德国的夹攻包围,最后于1945年5月进入柏林,最终打败希特勒德国。与此同时,美英军队在亚洲对日军的进攻节节胜利,直逼日本本土。最终为减少敌对双方的伤亡,美国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两次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迫使日本立即投降,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显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有力地证明,美国不介入,法西斯阵营就显得气势汹汹,处于进攻态势,一旦美国介入,站在反法西斯力量一边,法西斯的气焰就立即受挫,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举手投降或自我毁灭。
无独有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皇帝资助列宁回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了政权,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不干涉政策又帮助布尔什维克巩固了政权。而第二次大战中,同样又是美国的最终参战帮助苏联共产帝国击退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免于失败的命运。
希特勒原计划在1943年入侵苏联,但到1940年7月他看到英国尚未被打垮,美国又日益敌视德国,因而决定提前在1941年5月进攻苏联,以向英国显示德国的强大,并使美国停止干涉欧洲事务。于是希特勒在1941年5月21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闪电进攻战,半个月之内德军深入苏联腹地1200公里,几乎占领了苏联欧洲全部领土,兵临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城下。尽管1941年12月6日,苏军在朱可夫指挥下发动了第一次反攻,迫使德军后退150英里,但恰恰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以“租借法”名义,向英国和苏联提供大量军事装备和粮食等物资供应,12月7日以后,美国正式参战,艾森豪威尔率领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在欧洲西部开避了第二战场,使希特勒东西两面腹背受敌,保证苏军大反攻,进军德国本土,最后与英、美、法联军在柏林会师,迫使希特勒自杀,德国正式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收复苏联失地,发起对德国军队的反攻中。苏联红军和苏联民众也表现了可敬的英勇气概,但正如斯大林在二战结束后公开承认的:没有美国的巨大援助苏联是不可能单独战胜德国法西斯的。这也有力地证明,美国的参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谁胜谁败特别是加速战争的结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美国的援助和参战,既拯救了苏联共产帝国,又给美国等民主阵营留下后患,战后终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民主阵营尖锐对立和对抗,直到40多年后的1991年苏联共产帝国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这使人类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吸取了教训,基本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不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实际上主导了国际事务。作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成立,主要是美国倡导和筹划的结果。尽管联合国所发挥的作用不很理想。效果不如预期,但战后至今近70年中,未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仍然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头功无疑应当属于美国。
而在近10年中,美国在推动联合国推行人权高于主权原则的行动中起着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在反对和推倒形形色色的军事和政治独裁,建立民主自由制的斗争中成效明显。现在世界上的军事独裁已绝对不得人心,快要消失了,伊斯兰和世俗的极权主义独裁国家已屈指可数。不丹封建王国由君主带领转为宪政民主国家,四十年的缅甸军人独裁政权被迫转为宪政民主国家,伊拉克、阿富汗、埃及、利比亚等伊斯兰和世俗混合型的专制极权国家先后初步转型为宪政民主国家,都是这一国际成效的有力证明。而这一切成效都同美国及联合国的主导和推动分不开。比如伊拉克萨姆、阿富汗塔利班、利比亚卡扎菲等军事、宗教、世俗混合型独裁政权,没有美英等西方和阿拉伯联军的军事打击,是绝对不可能被推倒的。
自然,美、英等国的这些行动也遭到了某些国际势力的严厉批评和反对,说他们违背联合国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侵犯他国主权,制造民众死亡。但稍有人性和正义感的人都知道,这些言论都出自某些独裁者和权贵集团的口,他们害怕最终伤及到自身头上而发出如此哀鸣。这些行动确有伤亡,暂时有损民众的某些利益,但从根本和长远看,推倒和消灭任何专制独裁,建立宪政民主共和制,绝对符合最广大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利益。只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永远翻身做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受任何奴役。只有普遍民主化了,人类才会有真正永久的和平。一切普通人都应该觉醒起来,绝对不要受这些言论的欺骗。
令人遗憾和担忧的是,正当世界第四波民主化浪潮滚滚向前的时候,美国的孤立主义倾向又意想不到地抬头了。具体表现是,美国奥巴马总统准备对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对反对派使用化学武器,造成2000多平民死亡一事,进行有限军事打击,不仅遭到某些大国的强烈反对,也不被美国多数民众所接受。民调显示59%到64%的美国民众反对对叙利亚动武,有的说,叙利亚的国内战争不关美国人的事,美国政府不该去管。
美国部分民众中孤立主义思潮的出现当然事出有因,也可理解。一是近年世界经济衰退,美国经济也免不了受难,民众自然要求以改善国内经济和民生为主,少些外部负担,二是对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既付出了生命代价,更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必然出现厌战和反战情绪。三是美国人口组成越来越复杂,新移民越来越多,新移民当然希望美国快速繁荣,经济复苏,有利于实现他们的美国梦,反对对外 战争。四是某些与美国争霸的世界大国既反对美国称霸中东,又极力煽动美国民众反对政府的对外介入政策,甚至吓唬美国政界和民众,对叙动武,将招至恐怖主义的更大袭击,引发世界性战争。普京坚决反对美对叙动武,甚至在《纽约时报》发表恐吓美国民众,贬斥美国民主的文章就是典型。奥巴马在这种内外夹击下,不得不宣布暂时放弃对叙动武计划,接受普京的令巴沙尔政权交出化武,由国际销毁,然后政治解叙利亚问题的计划。结果普京倒成了国际风云人物和诺尔呗和平奖得主候选人。奥巴马则成了灰头土脸,像丧家犬一样的人物。这对美国是莫大的羞辱,是美国新孤立主义的恶果。
笔者相信,普京的叙利亚化武解决方案并非要真正解决叙利亚的国内冲突,而是要维护前苏联帝国就存在于叙利亚的根本利益和俄罗斯现在仅存的世界战略据点——海军基地不被动摇,以便同西方国家抗衡和争霸,恢复前苏联的世界帝国地位。但普京的梦想未必能成真。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是一个持续了40年的父子世袭独裁政权,尽管叙利亚的国内冲突包含着不同宗教和派别的复杂斗争,但巴沙尔的世袭独裁政权始终是矛盾的焦点,是多数民众所不能接受的,只有巴沙尔下台,废除专制独裁,其他一切矛盾才可能在各种力量平等协商,相互 让步,利益兼顾的基础上获得和平解决。
人们恐吓美国,也是美国政府所担心的,即叙利亚反对派中基地组织的势力相当大,一旦反对派得势,叙利亚就会落入恐怖势力之手,成为比巴沙尔独裁政权更可怕的政权。这完全是某些反民主势力一贯的吓人词藻。任何阿拉伯国家中的伊斯兰信徒中,真正持恐怖主义观的人是少数,多数是温和派信徒,反对宗教极权制,赞同世俗民主化,而其中世俗民主派也不少。少数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得胜后,想在叙利亚建立宗教极权制国家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利比亚是例子,埃及的穆尔西伊斯兰政权最终被世俗派推翻,更是有力证明。
所以美国部分民众反对对叙利亚动武,奥巴马总统的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错失良机,落得如此狼狈,实在欠考虑。美国人和美国政治领袖,应该好好回顾历史,孤立主义虽然有时利于自身,但多数情况特别从长远看,既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有损美国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当代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强国和民主自由堡垒,一旦因自身小利而重行孤立主义,绝对会助长形形色色的专制独裁者对人类的继续肆虐无道,制造不稳定和战争,使民众受苦,也会使美国的声望顿时一落千丈,稀释美国和世界民众的血肉联系而处于孤立地位。这样,世界就有可能大难临头,所有专制独裁者可能重新伺机而起,现存的专制独裁者会更加有恃无恐,决不放弃专制独裁。
美国的孤立主义倾向重新冒出,跟国际上的所谓主权高于一切,干涉他国内政,导致国际秩序混乱和平民无辜伤亡等论调密切相关。正如张兴慧先生所说:“现在,美国正站在孤立主义的门槛上。也许,国际社会应该把美国往后拉一把。”我完全赞成张先生的主张。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我们不应听任美国孤立主义抬头,应该坚决支持美国积极干预和介入各种重大国际事务,以有力的手段,支持各国民众反独裁争民主自由的斗争,对一切反对美国介入国际事务,贬损美国民主形象的言论展开有力的批判和斗争。
张镇强,共识网,原标题为《美国孤立主义倾向对世界不是好兆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