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秦末乱世中的三个读书人


   始皇帝还在巡游天下呢,到处刻碑访仙,他要亲自感受天下盛世繁荣景象,但儒生书生们却早已不堪忍受这种一统极权之下的暴政,儒生术士们编造谣(谶)言“祖龙死天下分”,要告诉天下,始皇帝死了,天下就会分裂。

  童谣、谶言是读书人的一种武器,他们不可能像力士那样对着始皇帝抛掷重器,也难以像荆轲那样图穷匕现,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编造谶言,这些谶言一旦传播开来,人们就会不自觉意识到,一个黑暗的时代行将结束,新的希望就在眼前。所以任何一个朝代的末世,不仅会冤声载道、动乱连连,谶言、谣言也会四起。

  当秦末乱象纷起时,儒生与各家“公知”们感觉时机到了,人们等得早已不耐烦了,读书人不会揭杆持械,但却可以充当谋士、策士加盟到倒秦的大军中。

  陈胜吴广起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称王于楚,但不到半年就迅速被消灭,儒生群体中作出最快速反应并直接加盟义军的,是孔子的八世孙孔甲(即孔鲋),他不是带着一卷论语前往,而是带着礼器,礼器不是武器,他希望陈胜的义军符合儒家的道义,成为一支有文化有道德的军队,他想通过礼器提升一介匹夫陈胜及其义军的道德品格。

  尽管陈胜没有文化,但还是尊重孔家后人,命其为自己的博士。司马迁说,陈胜起义影响相当小,但以孔子八世孙的身份,带着一帮儒生们急匆匆前往投奔,委身侍奉以其为王者,原因是暴秦焚毁了儒家的家业学业,积累了太多的怨愤,所以,还没有看清陈胜的面目与前景,孔鲋就奋而前往。最终,孔鲋与陈胜一同战死。

  秦始皇与李斯要灭绝的,并不是儒生或百家学派,他们要灭的是这些读书人对当政者的非难,因为这些非议“乱人耳目”,干扰朝政,书生们没有被坑绝,秦始皇巡游时,各种碑石还得由博士们书写美饰,博士编制并没有废除,儒生照样占有相当的比例。陈胜起兵之时,秦二世召集博士们问政,众口一词:“应该迅速派兵镇压,以绝后患。”但助理博士叔孙通却另有见解:“陈胜吴广们不过是一些小毛贼,如今天下一统,武器早都收缴化为金人了,各地城墙都毁弃了,这些鸡鸣狗盗之徒‘何足挂齿’。各位不要庸人自扰了,该吃吃,该喝喝,不要让此事令皇上不安。”

  叔孙通的一席话说得秦二世龙颜大悦,也惊得众博士儒生们面面相觑。秦二世当廷奖励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并让他由助理博士升为正式的博士。

  回到住处,有儒生问他为什么如此谄媚说谎?叔孙通回道:“我们都在虎口之中,想活命就快点逃亡吧,在丛林虎口里还有什么真话谎言?”

  末世之时,在朝廷里说假话,可以使皇上得到精神安慰,所以说假话是一个政治问题、立场问题,而与真相无关,指鹿为马,与鹿无关,与马也无关,只与政治立场有关。始皇之时,说真话的大儒淳于越被问斩了,在秦二世面前说假话的小儒叔孙通却获得了丰厚的奖赏。后世大儒(清)洪亮吉说:“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历史伦理与人格伦理,在这里迥然异趣,人格伦理要求人说真话、不谄于上、不欺于世,而历史伦理中,叔孙通的谎言,比孔鲋的悲壮牺牲,可能更能有助于暴秦的覆亡。

  叔孙通不并是为了活命而逃亡,他要寻找的是下一个朝廷,和自己的真命天子。他不想被殉葬在旧朝廷崩溃的瓦砾中,他要去协助自己的真命天子创建一个新帝国,并为新的朝代制定程序,安装儒家软件。叔孙通先是逃回到薛城旧地,归依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后,转而跟随楚怀王。怀王为义帝,迁至长沙,叔孙通留下侍奉项羽。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率领诸侯军队攻取彭城(今江苏徐州),这个时候叔孙通发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

  刘邦与项羽相比,谁更符合儒家理念?当然是项羽。但谁最终能王天下?叔孙通看准了刘邦,因为刘邦不是小流氓,而是超级大流氓,这样的乱世,内心仅有仁义礼乐成不了王业,而心胸狭小的小政客也霸不了天下。叔孙通是得到了秦的启示,为什么秦能王天下?因为秦在战争过程中不讲仁义,只讲功利,让部下得功利,王者得天下,而在和平时代,则需要儒家的仁义礼制。所以,投奔到刘汉之后,他向刘邦第一献策,是召募天下勇力之人,不管身世,盗匪亦可,只要能勇猛拼杀,就可以建立功勋,获得奖赏。

  尽管叔孙通也曾被刘邦骂为竖儒(即幼稚或弱智),但叔孙通是一个极其灵通变故之人,后有司马光鄙视他,但司马迁在史记里对他却充满理解同情,因为司马迁在体制内深谙其生存之不易,而纵观叔孙通一生,却是一个有大胸怀、大理想、大道义之人。叔孙通并不像孔鲋那样背着一套礼器前来教化刘邦,而是让勇猛顽壮之士加盟到义军之列,这个时候的叔孙通完全不是儒家作派,而有兵家之谋略心术。引进这些特殊人才在战场上表现,刘邦与每一个人都可以立即见到。花不多的奖赏,勇士们为刘邦攻下一座又一座城池,对刘邦来说这是一桩不错的生意。

  另一位民间读书人与叔孙通一样得到刘邦信任与器重,他是郦食其,他都六十多岁了,却一直在等待着有机会参与倒秦大业,史记中说他家境贫寒,但仍嗜酒如命,人称高阳酒徒;喜读书,性豁达,有心计;他冷眼观世,既不像孔鲋那样冲动,奔陈胜而去,也不像叔孙通辗转项梁、项羽,颠沛无望才转投刘邦,郦食其瞧不上那些没有眼光与心胸的草寇义雄,所以即便在等待机会过程中自己都快老去,也隐忍不出。

  郦食其不愿意说自己是书生或儒生,而自称狂生,当他应召入见刘邦时,两位女待正在给这位义军领袖洗脚。读书人都记得,周公自己给自己洗头没有洗完,就出门迎接远道而来的访客,所以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刘邦这位不读书的草莽英雄,对投奔他的狂生老者眼睛都没抬一下,只顾享受侍女洗脚。

  但这位狂生也没拿刘邦当真命天子看,只是给刘邦作了一个长揖,没有下跪。看着刘邦伸着两腿让侍女洗脚的样子,郦食其问道:“你发动这上万人起义,就是为了洗脚不要钱?当亭长可没这待遇吗?”一句话把刘邦给问住了,刘邦毕竟是江湖流氓出身,很生气地回骂:“你这臭知识分子,有什么话直说,何必绕弯子骂人?”郦食其更严厉回应:“你起兵是想帮二世去维护太平呢,还是想夺了秦的天下?”

  刘邦洗脚的心情一点都没有了,很生气地回应:“天下苦秦久矣,我当然要推翻暴秦,让天下人过太平日子。”郦食其说,这就对了,你想夺他的天下,那你得有夺天下的样子,你得谦卑地联合各种力量,使自己变得强大,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像你现在这样,面对我这样一个老者,一个远道而来的希望协力于你的人如此轻慢,你能成得了大事?

  刘邦无心洗脚了,挥手让两位侍女走开,让狂生坐到自己对面。他想,他既是遇到对手了,也是遇到高人了,他不得不正衣而坐,谦和领教。

  郦食其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应有的尊重,因为刘邦真心的想得到天下,他不得不在此时表现谦卑,李白在《梁父吟》非常钦佩郦食其狂生之风:“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辞,两女缀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摩楚汉如旋蓬。狂生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史记说,郦食其成为刘邦得力的谋士,不仅为刘邦指出战略方向,还用自己三寸铁舌,为刘邦“说”下一座又一座城池。高祖三年, 楚汉相争之时, 他伏轼而下齐七十余城。最后,因为自己阵营中的人嫉恨,被齐王放在锅里烹杀。他英勇就义的时候,留下一句话:“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因其在价值理念上讲大义求盛德,所以仍有人将他归入儒门。

  孔子儒家知道人性喜欢富贵,但在义与利的选择中,儒家倡导当仁不让于师,舍生应该取义。儒家是有精神信仰的,即价值追求高于利益追求,甚至把价值追求看得高于生命,如果人世间没有道义没有仁爱,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在孔鲋身上、叔孙通身上、郦食其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他们舍生取义的精神。

  列出秦末动荡之世,三位有代表性的儒生或书生来,是让人们看到末世之时,读书人或儒生的反应速度、行动能力或处世能力,以及在推翻暴政过程中独特的价值。孔鲋最纯粹,反应也最快,但他太儒家了,对陈胜也没有任何考察,就携礼器前往,而体制内的叔孙通,则游刃有余,在乱世动荡中,以其超然的智慧不仅保护了自己,而且有所作为,司马迁认为他是汉代儒宗,民间书生郦食其呢,李白喜欢他,因为他是酒狂,生生死死过程中都能超然任性,他的人生似乎一直在等待这样的一个时刻,参加到推翻暴秦的过程中,让那个万恶的朝代谢幕。

  吴祚来,影响力中国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