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让博客口述历史


   按照唐德刚的说法,自古以来,中国便存在口述历史(Oral History)。而“口述历史”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荆轲刺秦王”。司马迁的《史记》,很多章节便是依靠古人的口述写就。
  什么是口述历史?美国作家唐诺·里齐(Donald A. Ritchie)在《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一书中给了一个学理上的定义:“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汇集传记者谈自己关于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的一些个人观点。口述历史访谈就是一个准备完备的访问者对受访者提出问题,以录音或影像的形式问答,当然,同样会整理成文本,以便于流传”。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自古以来存在着口述历史与口述神话,就不难推断里齐的定义十分片面。真正的口述历史并不像他所描绘的那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处于被动讲述的状态。所谓“被动地叙述历史”,即在别人的选择之下叙述历史。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如果有史料可述,通常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将它叙述出来,不是一定要等到有媒体或类媒体来采访。

  而一切历史都是残缺的历史。真相如果不能进入公共领域,就难免像“祖传秘方”一样失传。我们今日所见“通史”、“全编”不过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如马斯洛所说,“整个思想史就是说人性坏话的历史……我不认为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精神”,“历史只是抽象的统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来“不被选择地口述历史”便成了历史叙述进步的关键。

  哥伦比亚大学的王际真教授曾经批评那些写“自传”的人多半是自己“卖膏药”,“胡吹一通”。不难发现,是王际真的逻辑出了问题——通过自传“吹牛”并不是自传出了问题,也不是吹牛出了问题,而是“只有一个人吹牛”出了问题。皇帝老儿给自己作传,自然是英明神武,丐帮帮主给自己作传,小乞丐的功劳也都是归于其领导有方。

  基于这点认识,我们相信,一个社会的诚信只能靠“互相纠正”来争取。没有这个可以互相纠正的前提,让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来遵守诚信是绝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天下人都来写自传,恐怕情形大不相同。大家都来口述历史,交差验证,吹嘘者自然害怕原形毕露,因此“被迫诚实”。

  时下风靡中国的Blog似乎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虽说是“博客”,写博客并不需要博古通今,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人们只需记录自己的日常思想与生活即可。无论是指点江山,还是指点江湖,一切皆随个人心意,并不需要权威来引领思想与价值观。

  从字源上说,Blog是“Web Blog”的缩写,准确意思是“网志”,一种简单即时的“个人出版系统”。在古汉语里,“志”除了“志向”外,更有“记录”的意思,比如地方志、人物志、山海志等等。在此意义上,博客大行其道似乎预示着,我们将迎来一个人人皆可记录自己命运的时代,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人各有志”的时代。

  “人各有志”的时代,在不侵害对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人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因为“人各有志,不必强求”,权威话语将从此失去往日威风。换言之,“人各有志,不必强求”贯穿了一种“纸张面前,人人平等”的“书写精神”。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丹·吉尔默说“我们即媒介”,应该说,他们都是深得传播与媒介真谛的人。博客成为“由所有人面对所有人进行的传播”的自媒体的一个标杆。在这个“我有机会讲话”的年代,如吉尔默所说,“你的声音是重要的。如果你有值得说的,人们会倾听。你可以做自己的新闻,我们都可以。”

  博客使全民表达成为可能。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或无数个麦克风,而且这是个跨国麦克风。每个人代表自己说话,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做到同时进行,叙述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一样简单平常。此一历史进程可概括为“科技改变传播,传播改变生活,生活改变文化/政治”。

  在一个“人各有志”的时代,人人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它意味着人人都是自己的官方,人人都是思想家;意味着人人都是自己历史的权威叙述者;意味着人人都是整个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当那些书写博客的人,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私人生活或者思想(无论是出于自恋还是出于责任)搬到公共领域,如阿伦特所说,它们将在公共领域获得生命。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正在积极推进社会转型的国家而言,“有志者事竟成”在文化或政治上也将被赋予另一层含义。

  熊培云,《南风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