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日本人最爱看的中国历史读本


  在日本,日籍华裔畅销作家陈舜臣及其作品可说家喻户晓,而有“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的美誉,其中《陈舜臣十八史略》为其代表作,为日本长销不衰的中国历史作品。

  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的陈舜臣,1961年以小说《枯草之根》获日本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一举成名。1968年以《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代表日本大众文学最高荣誉的直木奖。此后开始转向历史小说和随笔创作,先后出版了《小说十八史略》《甲午战争》《太平天国》《秦始皇》《成吉思汗一族》《鸦片战争》《诸葛孔明》《中国历史风云录》、《茶事遍路》《西域余闻》等作品。

  《十八史略》原为宋末元初曾先之所著,一般认为是十八史的通俗版本,并非历史专著。这部史书传入日本后,在明治时期产生了长久而特殊的影响,还被当做汉文教科书,陈舜臣借鉴“十八史略”的书名,描述从古代神话传说到两宋王朝的历史人物。他从正史、《资治通鉴》等史书取得资料,将历史用简明通俗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人性化”历史小说作家

  1977年问世的《小说十八史略》全6卷,以小说手法呈现中国历史,在短时间内便超出100万册。之后,又改版为12卷,也一版再版,成为日本人最爱看的中国历史读本,也俨然日本人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读物。

  论者认为,《小说十八史略》之所以风靡日本,除了因为陈舜臣通读中国历史,也因为他“借鉴近年历史研究、出土文物等成果,将一些虚构的内容与真实的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小说情节在大脉络上与历史吻合”。

  陈舜臣也被称为“人性化”的历史小说作家,他笔下少见绝对的英雄,书中人物既有亮丽的一面,也有隐晦的一面。近年来,其《十八史略》甚至被一些读者视如“办公室政治”来学习,作为处理职场或商战中复杂人际关系的参考。


  远古神话含中国历史百态

  日前出版的中文版《易水悲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陈舜臣十八史略》系列作品之首,历史背景为神话时代到秦朝末期,作者写下这段历史时期先后出场的历史人物,并借助历史框架叙述,再加上细节和场景的描绘。所写人物包括管仲、鲍叔牙、范蠡、伍子胥、庞涓、吴起、孙膑、商鞅、苏秦、张仪、韩非、李斯、吕不韦、嬴政等。

  有意思的是,《易水悲歌》的开篇为“射日的人”。书中不仅说了“后羿射日”这个令人玩味的神话,还从故事说了人性弱点,使读者看到了活生生的人性。其中说的“为人师者的最大敌手是自己的弟子。”提到了后羿的弟子逢蒙。逢蒙同时也是后羿的属下,箭术受教于后羿,出师后,逢蒙的技艺已达仅次于后羿的程度,一心想成为天下第一弓箭手的他,起了杀害后羿的念头。他想用箭射杀后羿,失败之后改用桃木棍棒打死后羿,终于达到目的。

  陈舜臣认为,这个故事给我们“最冷彻的啟示是:无论何种技艺,为人师者的最大敌手是自己的弟子,稍有疏忽大意,自己的地位随时会被取而代之。就弟子的立场而言,师父是永远非打倒不可的首要目标。”

  在陈舜臣看来,“射日的人”这个故事充满人性,将中国的远古历史拉近到现实层面。“彻底执行任务的态度、微妙的人情问题、男女之间的纠葛、无穷欲海、信义与背叛、死亡的恐惧、师徒之间的无情对立。”

  后羿的故事虽然是神话,却宛如现实“启示录”。陈舜臣说:“这个故事可谓蕴含日后所有中国历史的百态!这是我把这个故事放在小说开头的原因。”


  两个复仇者

  本书也写到了与孙子并称为“孙吴兵法”的吴起。

  在楚国做官的吴起权势极大。但是,当庇护他的悼王死后,平时受吴起压迫的王族、望族联手崛起,群起而攻之。作为兵法家的吴起想出了最后的手段。在四面楚歌之下,他知道自己无路可逃,但他也想要对杀害自己的人有所报复,于是他跑到放置悼王遗体的房间,伏在遗体上。当反吴起的派系追上来后,立刻对吴起乱箭射杀。被雨点般飞箭射中的吴起,一下子变得如同刺猬。这些箭不只射中吴起,其中一些亦射在悼王遗体上。

  吴起死后,射杀吴起的人一律被满门诛杀,死者七十余家。理由是向先王遗体射箭,是罪该万死的大不敬罪。这项严厉刑罚是吴起生前制定的。

  对于吴起,陈舜臣引用《史记》作者司马迁对他做出的批判:“以刻暴(刻薄残暴)少恩(缺少人性)亡其躯,悲夫!”

  《易水悲歌》也写了历史名将伍子胥。春秋时,楚国大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逃到吴国,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但伍子胥仍不肯罢休,他挖开已死去十年的平王之墓,将棺木拖到地上。从棺木中被拖出的平王尸体,被抛到地上。这时,一心一意要复仇的伍子胥手执皮鞭站立,他“使出浑身解数,挥鞭猛抽尸体。这个动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突然,接触空气的尸体变得脆弱异常,皮肤因而破裂,灰色肉粉扬起。”

  伍子胥挚友申包胥听到平王尸首遭伍子胥鞭打之事,派人对伍子胥说:“纵然天道因畏于人势而一时退避,然而总有恢复之时。天道再现时,你的暴虐行径,一定会受到处罚的。”

  伍子胥对这名使者说:“请你回去后,转告申包胥这句话吧:‘日暮途远。’”

  伍子胥的意思是,他年纪已大,不能依从天道,悠然行事。想做的事情很多,而人生剩余时间已不多。所以,复仇之事也非采取如此干脆的手段不可。陈舜臣说:“知道老之将至的伍子胥,企图以年龄为自己的激烈行为辩白。”

  另外,本书也提到了许多人都熟悉的“吴越之争”。“吴越之争”的胜利者为越王勾践,而辅助勾践的范蠡却从此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陈舜臣的看法是:“可以与之共苦,但不能与之同甘”。意指越王勾践能与范蠡同患难,但取得政权后,却不能同享甘甜。

  关于《陈舜臣十八史略》之《易水悲歌》,中国北师大学者、历史小说家史杰鹏说,他读了本书之后,“觉得很日本,但又很中国。很中国,写得都是鲜活生动的中国历史,既长知识又长见识;很日本,是他所关注的历史细节,甚至世界观,和我们的很不一样,很值得领略。”

  黄涓,联合早报网  2013-8-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