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被逼宮的關鍵時刻,赫魯曉夫靠什麼反敗爲勝
《新史記》蘆笛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儘管斯大林是個專殺本族人的瘋子,格魯吉亞人在他的統治下受盡荼毒,然而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罪行的揭露卻引起了他們的憤怒。斯大林逝世三周年那天,六萬多第比利斯市民來到斯大林的塑像前,向他敬獻鮮花。與此同時,大批第比利斯市民抬著斯大林的畫像,乘坐卡車、公共車、電車在城內示威。革命群衆紛紛呼喊:“光榮歸於斯大林!”“打倒赫魯曉夫!”“莫洛托夫擔任總理!”有人甚至喊出“退出蘇聯”的口號。示威延續了整整四天,最後演成暴亂,當局出動了坦克和正規軍才恢復了治安。
戈爾巴喬夫當時在地方任職,負責向基層傳達秘密報告。根據他的回憶,普通公民對報告有幾類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持歡迎態度,這類人多是受過較好教育的年輕人,尤其是知道斯大林犯下的罪行的人;許多人則拒絕相信那報告的真實性,或是對赫魯曉夫此舉困惑不解,不知道為何要把這種家醜兜出來;另一類人則在得知斯大林無情屠殺同志和部下之後心花怒放,盛讚斯大林為他們報了仇。戈氏對此深繫感慨:“這就發生在一個經過可怕的30年代的大屠殺的地區。” 這比什麽都能說明,那個愚民的國家只配由屠夫統治。
儘管如此,赫魯曉夫的報告仍然在幾十年後結出了果實。它培育出了所謂的“二十大的孩子們”。這批青年黨官僚在初出道時便初步瞭解到斯大林極權制度的黑暗面,再不是過去那種洗腦製造出來的狂熱盲從的信徒了。戈爾巴喬夫就是這批人的代表。沒有秘密報告,很難設想會有戈爾巴喬夫後來的改革與邪惡帝國的解體。不幸的是,戈氏的改革與赫魯曉夫的改革的遭遇都差不多——在愚民的汪洋大海中,少數特立獨行的清醒之士只會被當成國賊淹死。
赫魯曉夫
除了揭發斯大林的罪行外,赫氏還在各方面都進行了改革。
第一個重大的改革,是突破斯大林的中央高度集權模式,重組國家機構,將權力分散到地方去。這包括兩方面的嘗試:一是去除“條條”(中央垂直領導),代之以“塊塊”(地方領導),二是將蘇共“經濟化”,變成一個單純管理生產的組織。
1957年2月間,赫魯曉夫提出解散中央各部、代之以地方的經濟委員會的改革建議。同年5月10日,該方案正式通過。這個改革目的有兩重,一是權力鬥爭的需要,赫氏當時只是蘇共第一書記,尚未當上部長會議主席,其主要勢力在黨組織系統。解散中央各部,有助於削弱政府內的反對勢力;二是經濟上的考慮,赫氏像毛澤東一樣,發現了斯大林計劃指令經濟的缺陷——一切都由中央官僚機構作出計劃,必然形成官僚主義,制定的生產計劃與地方的實際需要脫節。而且,這種以軍隊指揮方式去從事經濟建設,將地方完全置於被動狀態,不利於“發揮地方積極性”(毛澤東語)。赫氏認為,把中央的計劃權與管理權下放到地方,制定的計劃便更能符合地方的需要,地方也有了更多的主動精神與創造力。
這個探索本來很有意義,可惜斯大林的發明的巨大惰性不可克服。全國早就給臘制成了毫無活力,只知機械執行上級命令的官僚機器。解散中央各部,無異於摧毀了軍隊的司令部,打亂了整個指揮系統,反倒造成了計劃與生產的脫節、混亂與低效。偏偏赫魯曉夫又以其雷厲風行的一貫作風,在極短的時間便推行了如此急劇的改革,一共新建了105個地方經濟委員會。新建機構如此之多,權責移交又發生於旦夕之間,更是造成了巨大混亂。此外,新制度也促進了地方不顧全局的本位主義,增加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摩擦。
“反黨集團”的密謀
保守派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等人強烈反對這一改革。馬林科夫雖是改革派,在國策上更傾向於赫魯曉夫,但因赫氏取代了他的一把手的位置,一直懷恨在心。當赫氏提議在秋季擴大主席團(政治局)後,他更擔憂赫氏即將使出斯大林的慣技,在政治局擴大後把老成員除掉。因此,他成了“反黨集團”的核心人物,敦促莫洛托夫與卡岡諾維奇串連政治局成員,發動宮廷政變,把赫氏搞掉。經過秘密遊說,他們成功地爭取了伏羅希洛夫、布爾加寧、別爾烏辛與薩布羅夫,在11名正式委員中占了七名之多數,擁有壓倒優勢。
一切安排妥當後,他們便抄襲赫魯曉夫當初搞掉貝利亞的詭計,於1957年6月18日以召開部長會議為由,請赫魯曉夫前去開會。馬林科夫在會上第一個發言,提議討論赫魯曉夫的問題,並請布爾加寧主持會議,當即獲得多數委員同意。接著“反黨集團”的成員便一個接一個地發言,歷數赫魯曉夫的錯誤。赫魯曉夫雖然得到大多數候補委員們和中央處書記的支持,但那些人並無表决權,僅有米高揚、蘇斯洛夫和基里琴科三個正式委員站在他一邊。
但赫氏並未認輸,支持他的朱可夫與克格勃頭目謝洛夫緊急動用軍機,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中央委員空運到首都。20日下午,以科涅夫元帥為首的20名中央委員向政治局請願,遞交了57名中央委員連署的請求召開中央全會的請願書,政治局只好允可。22日至28日,中央全會召開。赫魯曉夫充分利用了大清洗的罪行,作為打擊“反黨集團”的利器。朱可夫在會上揭發,莫洛托夫與卡岡諾維奇與斯大林一道簽署了大批的處決命令,而馬林科夫的罪惡甚至更嚴重,因為他在黨內負責監督NKVD的工作。因為大清洗的罪行實在是無從辯護,而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與馬林科夫捲入的都比赫魯曉夫深,因此“反黨集團”處於被動挨打的位置。更何況多數中央委員都是赫魯曉夫提拔的,於是全會以赫氏大獲全勝告終。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與馬林科夫都被罷免了政治局委員的職務,謝皮洛夫被解除候補委員職務,其餘的“反黨集團”成員則或是保留了政治局委員職務,或被降為候補委員,但那不過是爲了向公眾隱瞞赫魯曉夫在政治局中屬於少數。此後他們都被趕出了中央,有的人甚至在 二十二大被開除黨籍。
粉碎了“反黨集團”後不久,赫氏便卸磨殺驢,罷免了在反政變中立功厥偉的朱可夫與KGB頭目謝洛夫。至此,政治局裡盡是赫氏一手提拔的死黨,他的權位得到了空前鞏固。1958年3月間,赫氏解除了布爾加寧的總理職務,改由自己兼任,成了繼斯大林之後唯一兼任黨魁與政府首腦的蘇共領袖。在此之後,他推出了一系列更大膽的改革。(《新史記》第13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