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海瑞事件的政治裂口

  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清官海瑞,与最著名的“奸臣”严嵩,同出嘉靖朝。“忠奸对立”,青史垂名,可谓相得益彰。

  不过,清官海瑞,显然更不受官场欢迎,甚或类似官场毒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海瑞一章,题名“海瑞:一个古怪的官僚”。海瑞刻板、不按官场规矩出牌、一心要恢复祖制,“概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结果适得其反,官场之人,避之唯恐不及。非但遭小人恨,也遭“君子”忌。张居正当国,时海瑞因讽君而声名远播士林,张相却置海瑞于陪都南京,绝不重用。

  “清官”为什么不受欢迎?海瑞的性格,固然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方面,则是大明王朝的吏治问题。

  海瑞成名,起于嘉靖四十四年。这一年,海瑞上了道《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直截了当地说嘉靖帝几十年斋醮修玄是胡闹,又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可想而知,讽君之过如此直截了当,当然会引起雷霆震怒。嘉靖帝盛怒之下,马上就要锦衣卫拿人。

  按理说,海瑞必死。在这个节骨眼上,身边的太监告诉嘉靖,海瑞早买好了棺材,就等一死。嘉靖恍然大悟,原来海瑞是要做比干,才好显得自己是纣王。据史载,嘉靖盛怒之后,反复翻看海瑞的奏疏。至于究竟读出了什么滋味,大概只有嘉靖自己知道。海瑞案遂置之不问。

  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崩,海瑞还在大牢等死,狱卒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海瑞,海瑞吐血昏厥。为何海瑞求死而未死?这与海瑞奏疏的态度,有极大关系。海瑞犯上批龙鳞,自然是难见容于帝王。但这本奏疏,其本意,却是“拳拳赤子之心”。

  读《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最该注意的是这句:“是以昧死竭忠,惓惓为陛下言之。一反情易向之间,而天下之治与不治,民物之安与不安决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只要君王一振作,天下就治了。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明代中前期的官场道德准则。海瑞奏疏,说白了就是劝君主重新振作。海瑞身上,有儒家官僚的政治品格。不过,海瑞碰上的,未必是按儒家政治道德来办事的嘉靖帝。同样,这也不是一个以儒家道德律令来治理国家的政府。

  嘉隆、隆庆、万历三朝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在明中期,都是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以口碑最差的严嵩而论,为二十余年太平宰辅,任用胡宗宪平定东南倭乱。清修《明史》,严嵩是否入奸臣传,曾有激辩,终有清高宗乾隆论定。反过来说,就严嵩的能力而言,实际上是个有极大争议的人物。同样也可说明的是,维系整个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未必就那么容易朽坏。自明初至明末,科举之下的官僚选拔,固有八股庸才,但也有治世之臣。

  明世宗嘉靖朝的士风丕变,起于嘉靖三年的大议礼。大议礼之后,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平衡被打破,文官集团在世宗朝再无能耐遏制君权,其结果,是皇权的空前膨胀。集权的结果,必然在政务处理上倾向于任用“软熟之人”,而严嵩即以谄媚闻于士林。

  嘉靖四十四年的海瑞事件,是个极端的意外。嘉靖帝看似拱手而治,实际上却把握着朝局。本来遮风挡雨的应是严嵩,替人受过的也应当是严嵩。结果严嵩政府于嘉靖四十一年就倒台了,海瑞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嘉靖。而此时,躲在西苑一意玄修的嘉靖已经病入膏肓。

  古怪的嘉靖饶了古怪的海瑞一命。但大明王朝的政治航道,却难以逆转。

  海瑞是个极小的事件,却有其标志性意义。一个文官集团的最基层的官员(知县),绕过文官集团,对君主进行猛烈的批判。这足以标识为政文官集团标榜的道德自律在破产。由此,当政文官集团的政治合法性受到了严重挑战。这是明中前期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嘉靖之后,首辅张居正对于任用海瑞与否,相当为难,弃之于陪都南京,或许是文官集团不得已的选择。

  自嘉靖之后,文官集团内部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分裂与倾轧之中。因在朝派道德合法性的丧失,使得在野派的批判更能获得舆论的普遍同情。政局的动荡,往往由政治上的道德讨伐开始。自万历至明亡,党争就成了晚明的一大政治主题。

  张晓波,新浪历史  2013-07-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