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张鸣:清末民初的中国,有自由(上)

——共识在线第30期文字实录

http://www.21ccom.net/uploads/allimg/130704/44055_130704101707_1.jpg
张鸣做客共识网(蒲文昕/摄)


  民国可贵的是还有自由

  主持人:每个人心中都有民国的看法,今天共识网有幸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老师,首先我想问问您是怎么评价民国的?

  张鸣:一般大家对民国印象不太好,觉得民国就是军阀混战,国家很弱,其实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没有皇帝的时代,尝试共和的时代。不能一言蔽之说民国没有搞好就否定它,这是不对的,可能中国早晚还是要走民主共和的路。

  主持人:您对民国的评价里,民国时候有自由,这是您的一个观点。

  张鸣:在民国时代,人们对民国评价很低,那时候人们为什么要搞共和,就是要国家富强。国家富强是第一位的,人民幸福是第二位的,个人怎么样那是更次要的事情,人们都是想国家富强。在那个时代全世界都这么想,民国正好赶上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一个丛林时代,赶上一战、二战。这样激烈的战争中国人都赶上了,这个时代中国人想老老实实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个条件。

  总体来说,民国时期国家力量很弱,中央不行,地方分散,甚至军阀混战都会有,但很可贵的一点就是这种共和的尝试确实给人民以自由。尽管我们说民国不好,民国是战乱频仍的时期、军阀割据的时期、国家力量不强的时期,但是文化还不错,教育还不错。今天我们回过来看中国的新文化,跟以前不一样的新文化,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还是说文化艺术,民国都是很可观的,我们后来称之为大师的人都是民国产生的,1949年以后是大师的人,观点很正确的人,也是民国产生的,没有一个不是。为什么能够取得成绩,国家这么弱,这么穷,这么遭外敌入侵,为什么教育、文化上有这么高的成就,主要就是因为自由,思想上的自由。

  主持人:民国对台湾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现在大陆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张鸣:我们曾经想极力消除民国影响,比如民国时候教育上的成绩我们否定掉了,甚至产业界的也是,民国时候产出一大批企业家,我们也把他们否定掉了。还有法律上,从清末法律改革从清末一直到民国的六法全书我们都干掉了,认为不值钱,尽可能地消除民国的影响。事实上今天回过来看还是没有消除,民国问题现在还存在,包括学科、那些研究和话题,我发现后来80、90年代我们热议的话题民国都讨论过,而且我们后来讨论的还不如民国。实际上,有些问题是摆脱不了的,民国的课题是今天我们的课题,中国早晚得完成转型,真要完成转型,这个课题总是有的。所以民国提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当然我们长期没有解答,没有人管它,硬翻过去了,现在看来我们还得重新翻这一页。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自称国粉儿(民国粉丝)的人觉得民国样样都好,对民国文化、民国精神民国服饰都十分怀念,您怎么看?

  张鸣:历史上就有这种现象,我们的进步史观是单线条的,如果说这个事情好我们就觉得好,它的反面就觉得肯定是坏的,如果一段时间觉得这样说不对了,就翻过来,就是反面了,像翻烙饼一样,现在说民国一切好,国民党一切都好,这是不对的。现在一说民国的教授就是大师,其实不是这样的,有几个大师,但是也有上课瞎混的,至于社会中的文化人很多也是混的,骗文凭的也很多,民国也有抽大烟的、走私贩毒的、卖国的,都有,是一个绝对多元的时代,但是好在它有向上的东西。民国其实国家很弱的,军阀混战。当然有些军阀是比较不错,比如阎锡山、白崇禧、李宗仁他们就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四川北部、云南、贵州的很多男人都抽大烟,黄赌毒泛滥很厉害,这些都存在。不能说民国好的都没有了,但是也不能说民国一无是处。民国也有建设,很多小军阀比如刘文辉,在那么偏僻的地方搞建设,做好事,建学校,老师也有板有眼的,县政府是破房子,用木头支撑的,但是学校建设得非常漂亮,这种精神当然是可嘉的,但并不是都这样,也有抽大烟、找小老婆的。事情总是有荒谬和健康并存,是这样一个状况。所以我们不能把历史翻烙饼,好像一翻过来就是好的,包括蒋介石,蒋介石是民族主义者,抗战也有他的功劳,但不能说他都是好的,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确是抗战主力,但是国民党也有投降的,当汉奸的也不少,这个没办法,这就是当时的中国。

  如果我们有皇帝,可能转型起来要平稳得多

  主持人:我们说说民国时期的人物吧,有网友提问说“袁伟时认为孙中山不懂现代政治制度,他觉得孙中山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的罪人”,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如果当时立宪派梁启超他们胜利了,中国会不会少走一点弯路?

  张鸣:说孙中山不懂,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懂还是懂了他不去那么做,因为这个不太好掌握,你说他真不懂?他还真是看了一些书,比如设计的五权宪法、建国大纲三步走、教大家怎么开会怎么表决等等,你说完全不懂吗?好像也不能那么说。但是他操作的确有问题,是中国当时的情势导致的?还是文化导致的?还是整个人群(导致的)?孙中山确实是革命党,有一点西化的革命党,但是又不是一个真正的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政治的党,在中国就有点帮会色彩,它的成员大部分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不太懂得什么是民主。但是他懂不懂我不知道,他可能会懂一点,但是操作起来也的确不是很在乎民主原则,比如他的选举和后来的政治操作,在把政权在让给袁世凯的时候,随意就把政体改了,改成既不是总统制也不是内阁制的,就是为了应付袁世凯。创一个制度,对这个制度的一点点诚信、一点点坚持都没有?感觉没有。到底是因为他不懂还是因为他就喜欢这么操作,或者说中国的政治就是喜欢权术的操作?袁世凯也是如此,他一开始就特别想把这个制度破坏掉?我觉得未必。但是面临那种局面,一旦按中国老套路玩阴谋权术就如鱼得水,如果按照民主制度操作的话就处处都是障碍,寸步难行。这个环境就是这样的,当时国会的人也不懂,国会就讲国会专权,进了行政体系就行政独大,互相之间都不合作,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在中国没有多少人很懂。包括梁启超说我懂,他是不是真懂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一个陌生的制度,中国人都不会,总得有一个过程。

  而且还有一个就是传统政治巨大的惯性,不要轻视这种惯性,实际上,后来政治中也能看到这种强烈的惯性。就像帝王术一样,他不是帝王了,但是他会操作这个东西。所以你不好说孙中山,孙中山到后来没权之后也干了很多事,为达目的,什么事都可以干,什么丧权辱国的事都可以答应,这种情形也有,但是到底他是不懂还是不为,这个我们不好说。这种不为或者不懂的现象在中国政治上其实是不少见的,不是孙中山一个人的事情。你说他是罪人,袁世凯是不是罪人?段祺瑞是不是罪人?我觉得都不好说,很难下一个断言说肯定是罪人,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参照谁,他们肯定不是华盛顿,也不是美国开国的汉密尔顿、杰克逊这些人,跟这些人比,他们都是罪人,但是这是中国,我们不希望给他们贴一个标签说他们就怎么样。

  按照梁启超的路子,他有一个转变,在革命发生之前他是改良,而且他还要急切改良,要全国听我的改良,赶紧回来求教我,不听我的就完蛋了。当时中国在清末新政的时候的确是在改良的路上走,西太后的时候预备立宪的时候准备模仿日本或者德国,其实那个还谈不上君主立宪,当时德国和日本就是二元君主制,有君主、有国会,君主和国会都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是并立的。君主立宪是在立宪的路上,君主是虚的,英国是这样的。当时西太后想学德国和日本,但是那个局势走下去肯定是走到英国的道路去。但没有走通。这也不是因为梁启超,是因为西太后死后接茬的是满洲权贵子弟,都是“满N代”了,是他们一脉相承的,但他们把事情搞砸了。如果他们不搞砸,后来不革命,就按照英国道路走下去,可能都会好得多。民国后来的问题,就我今天来看都是因为当时转换的问题,中国是个有两千多年传统的帝制国家,人民已经习惯了有君主的生活,而且是一个伦理性国度,从来不是法治国度,虽然有法、有刑律,但是就靠伦理道德治国,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三纲五常,君主是最主要的因素,没有君主三纲五常立不起来,一旦没有君主这个国家就比较乱,大家都是很不习惯的。所以这个动荡是很厉害的。有这个东西和没有这个东西对中国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我们有这个东西,可能转型起来要平稳得多。

  我们也不能说英国现在的国民就不是民主制度下的公民,他也是,不见得比美国人层次低到哪儿去,英国人很拥戴他们的王室,查尔斯结婚的时候大家很兴奋。所以它转型比较顺,法国就不顺,如果(像英国)那样我们就好一点。但既然是(像法国)这样的话,中国就别扭在这儿了,关键是能不能顺利转型不是取决于下面的人,是取决于上面的人是不是胡闹,上面的人一旦胡闹,这个事情就不好办,已经转成民国了,肯定顺不了,一上手就不顺,袁世凯一接下来就发现这个事情很不顺了,他很不希望这样,他希望是有民主的,宁可我当内阁总理大臣,我是不愿意当君主的。但一定要有一个皇帝,哪怕是虚的,最好是虚的。他是希望这样一个结构的,他知道,所以他一下就很别扭--这个统治体系无法建构一个效忠结构。忠诚是必然的,总得有一个忠诚和服从,但是很难建立。大家不听我的怎么办?他就不知道怎么处罚。

  主持人:觉得自己的权力来源有问题。

  张鸣:对,他开最高国务会议,这些人都不来,晚上喝酒打麻将赌博,但是他就不敢惩罚他们,你可以停工资、罚俸等等,他本来可以干的,但是他干不了,因为你又不是皇帝,原来都是“同事”、朋友、哥们,你怎么好意思呢?不好意思。后来从北洋到蒋介石都是如此,就不知道怎么控制,必须通过武力的威慑才能控制这个局面,这就很麻烦,打仗的时候大家互相买,你收买我的部下,我收买你的部下,一直到蒋介石都是。蒋介石削平群雄最大的手段就是用钱收买。只有靠金钱收买和武力威慑才能控制局面的时候你就很困难,老百姓没有了皇帝也很不舒服。现在好像无所谓,以前没有皇帝,就是孔子说的三日无君如丧家之犬,很多人是有这种感觉,没有皇帝就没有枉法了,所以刁民就很猖獗,没有皇帝了我怕什么。刁民胡来,老百姓就觉得很不舒服。

  不是因为动荡,这种是共和制本身的一个毛病,出了以后马上就有这些毛病,所以袁世凯不得已,说既然找不到皇帝了,就我自己当了,但他干也不行,当时中国是这样的,你已经共和了,就不能再帝制了。我写过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

  主持人:您说的袁世凯称帝没有成功,后来张勋吸取了教训,复辟的时候把溥仪搬上台了。

  张鸣:也成功不了。都说共和不好,那回去行不行?也不行。不是说老百姓不同意他们才复辟不成的,我们的教科书说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是错的,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为什么会有两次复辟呢?为什么不成呢?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任何人想当皇帝,不是不能当,前提是你必须对外有一点功业,说白了就是对外打一仗,建立威信,你就可以当皇帝,但是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西方列强,根本打不过人家,所以又不能打,打的话后果会更惨。不但不能打,而且人家逼着你签二十一条,你不但没有对外的丰功伟业,还有丧权辱国的劣绩,你怎么称帝?第二,自从严复译了《天演论》,把赫胥黎的书译过来之后,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国已经成了一个政治信仰,核心有二,一个是说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二个就是从时间顺序上讲,新的比旧的好。从制度上来讲,君主专制就没有君主立宪好,君主立宪就没有共和好。康有为还说三个台阶,君主专制是据乱世、君主立宪是小康世,民主共和是太平世,是大同世的,我们已经到了第三阶段,已经进入了,为什么还倒退?倒退是不可能的。当时袁世凯为什么要搞帝制?第一是想稳住人们的情绪,第二个是想建立权威,对那些各地的骄兵悍将有一些威慑,不仅仅对非他体系内的--比如云南的唐继尧以及和他一伙的蔡锷,而且对他体系内的北洋系的人,一旦派下去当了一省督军以后就不听话了--他都要构成威慑,加重权威性,但是底下的人就不舒服、不愿意,你不称帝他们不好反抗,你一称帝就给了人家借口,可以堂而皇之地反对你,以什么借口呢?就是反称帝反复辟为借口。一旦蔡锷起义之后大家都跟着起哄了,袁世凯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他都搞不成,张勋搞得成吗?当时的小皇帝才12岁,他也不行。袁世凯和张勋相比,就是凤鸭之比,一个老鹰、一个小鸡,所以张勋更搞不成。这两次复辟都是共和制的一种制度危机。

  中国问题在于,本身已经制度危机了,但是你想反过来也不行,就像一个铁棒你扭坏了,再扭回来可能就折了。中国问题就在这里,它太复杂了,你不可能用简单的纠错方式把以前的过失弥补了。就是一锅夹生饭,你已经夹生了,只有按照这个慢慢做好,比如调整火候、有耐心地煮好,把共和办好,其实也不是不能办好,如果民国再办下去也不是不能办好,民国还是有它的成绩的,不光是文化成绩、教育成绩,其他方面也有成绩。如果当时日本侵华是发生在清末,基本上中国就亡了。比如甲午战争的时候日军打到哪儿,老百姓根本没有国家意识,根本不想这些事情;国家军队是一盘散沙,一塌糊涂。37年全面侵华的时候它面对的是相对来说士气高涨、很有国家意识的军队,而且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已经觉悟了,这是它为什么灭不了中国的原因。民国政府其实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经济、军事上都有一些准备,都做了一些事情,今非昔比了。

  八国联军1900年入侵,一共1万多人,当时整个京津一带清军是10多万人,再加上义和团,整个加起来是七八十万,它攻打你的地方就是几小时拿下,大沽炮台、北京几小时拿下,想去哪儿都没有任何问题,几乎像喝粥一样(简单),但是日本侵华,到头来没有拿下我们。虽然我们每次胜利都是惨胜,但的确让它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中国的地位也是由于抗战,我们撑了八年,所以我们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五大创始国,五强。这是了不得的,在一战的时候中国也是战胜国,开巴黎和会,(却是)三等国家。第一等是五强,有五个代表,第二等国家有三个代表,第三等国家是两个代表。中国人想都不想,说我们国家应该是五个代表,派五个人去了,到了巴黎才知道我们才是第三等国家,谁把我们当回事?所以一战二战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是因为民国还是有成绩的,民国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撑下来了,不能把民国说得一团黑,什么都不是。

  我们当然也不能说蒋介石就是民主,蒋介石也没民主,但是蒋介石的时候还有一定自由,还承认比如国民党就是这样,军政、训政、宪政,他是训政,也承诺了我们要走向宪政,也在做事情,不是一个骗人的幌子。慢慢走下去的话,也许这个夹生饭是可以煮熟的,中国人也慢慢学会了怎么自己投票、选举,慢慢你会操作了,因为总得有一个过程。如果说这个不行,干不好,你滚蛋,我从头再来,可能饭就越来越有问题了,就煮糊了。

  主持人:借用您的比喻,饭已经做夹生了,想把它变成生米是变不回去的。

  张鸣:对,很多人再想重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历史不可能这么玩。

  中国的路,已经走过了就不能往回退

  主持人:关于张勋复辟的事情可以再介绍介绍吗?

  张鸣:张勋复辟是一帮文人、遗老遗少跟着张勋去搞的,张勋是他们的一个工具,他们想复辟,但是现在看来,复辟(就是),当时龙旗挂一下,溥仪一登极,遗老遗少很高兴,他们很欢欣鼓舞。遗老遗少们实际也不是就想复辟一个封建专制王朝,他就是想通过这个复辟重新找一个皇帝,这个帝制虽然是清室复辟,但是清室是挂名的,并不是想让清室真有权,就是想我们再重新有个皇帝,我就可以重新去恢复我们的治理结构。

  这些人在民国以后,不是隐居在乡下,而是隐居在城里,比如上海、天津,都是很开化的都市,还有青岛、大连,主要是上海和天津,他们痛感到西化之下风尚的变化,中国伦理的、文化的衰退,在这些地方是特别明显的。他们实际上是痛感文化的丧失,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中国人是以文化立国的,他们这种思路也是有道理的。我们反过来讲,西化的变化当时是不可逆转的,没有办法,是不是西化就会导致文化的沦丧,这个可能是未必,但是按照当时的路径走下去真有这个可能,因为中国人觉得国家不能马上富强,都是往很激进的路线走,按照这个路线就确实有危险。当时有一些人比如王国维以及同情复辟的这些人,他们学问是很大的,他们的忧虑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复辟实际根本是行不通的,实际就是在翻烙饼。再有,这些人从民国以后已经脱离实际了,沉浸在学术里面,沉浸在他们小圈子的生活里,对现实生活是没有感觉的,所以这种操作是非常错误的,处处碰壁,因为他的复辟本质上来讲就是军阀和政客的一场权力斗争。段祺瑞是掌实权的,是袁世凯的继承者,是总理,总统是黎元洪,但是他没有实权。由于当时制度的问题,共和制度刚建立的时候没有宪法,临时约法特别粗,就是几条,所以到底国会和行政机构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怎么回事,这些规定都不清楚。比如,总统有没有权力解散国会,国会可不可以弹劾总统,都是一笔糊涂帐,到底中国是个内阁制还是总统制的,也是一笔糊涂帐,这个制度本身就有问题。

  总统和总理闹矛盾,最后由于是否参战闹僵了。段祺瑞得到日本的支持要参战。打到这个份上,欧洲需要中国的劳动力,本来欧战开始打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打成一个长期消耗战,但从1914年打到1916年还看不到头儿,双方消耗特别大,总得有人干活,挖战壕、抬担架、后方的工厂生产等等,中国的劳动力很丰富,他们需要中国,但是中国不参战,怎么办?就得参战,而且参战就要加入到协约国。但是中国很多人认为你们双方打,胜负未分我们怎么能参战,你们是强国我们是弱国,你们打仗关我们什么事,万一帮错了呢?而且当时看不出来谁胜谁负。战场上德奥同盟国还经常占便宜,你根本看不出来谁能赢,当然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不能参战。黎元洪认为不能参战,段祺瑞非要参战,因为他参战有他的好处。参战之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赔款我们可以不支付了,当时中国地方政府已经不给他钱了,就靠庚子赔款剩下的余额。我们怎么支付庚子赔款呢?把中国的关税和盐税抵押了,直接扣,扣剩下的钱中国政府再花。这个钱一旦多起来中国就宽裕了,加上日本和美国的承诺说你要参战我给你贷款,对政府来说,本来穷政府,现在就有钱了。从当时的情势来讲同盟国在中国已经不存在了,日本当时是协约国,日本把德国打败了,所以远东不存在同盟国,你又是远东大国,协约国让你干你能不干吗?所以段祺瑞从这个角度考虑的。但是段祺瑞这个话说不出口,你总不能说图钱就把国家陷于危险中,所以双方之间就僵起来了,最后黎元洪说全中国人民都支持我,这样就闹僵了,段祺瑞又不肯退出这个舞台。黎元洪就把段祺瑞给免了。其实他的免职按照临时约法是不合法的,因为临时约法规定要免总理的职,总理签字附属才合法。这就很荒唐了,我把你职免了,等你签字才合法,你能签字吗?还真就把他免了,段祺瑞唯一途径就是把黎元洪赶走,但是又不能赶总统,于是张勋就过来了。张勋是调停来了,黎元洪也相信他来调停,最后调停调停就复辟了,这一复辟问题就解决了,黎元洪就等于没有了。黎元洪说你复辟了,这个事我就算了,我也不跟你争了,就把副总统让冯国璋代理,重新任命段祺瑞为总统进行讨逆。实际上张勋复辟,只要段祺瑞真的想惩罚,他马上就完了,一共撑了十二天,实际第三天就已经完了,是硬撑的。复辟的第三天,段祺瑞在马厂誓师,宣布要讨逆,北京城里原来归附于张勋的部队全部倒戈,全部倒戈之后,他就剩下五千人了,根本就没有戏。实际上他当了火中取栗的傻子,等于替段祺瑞把黎元洪赶跑了。后来有很多阴谋论的描述,这也未必都是真的,但是从结果上来看是如此。

  从大的方面来讨论复辟,这两次复辟可以连起来看。中国的制度转换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怎么去找出路,这是更大的问题。已经走过了,往回退,两次都不行。怎么办?往哪儿走?中国向何处去?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今天来看,当时唯一正确的途径是慢慢把民国办好,而不是急于再改变。大国问题太复杂,尽可能利用现在的制度形制逐渐走向民主,把宪政的事情办好,我们慢慢学,这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任何一种急躁、操切之道都是一种灾难。

  主持人:这也是现在台湾转型成功的原因,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张鸣:对,台湾慢慢一步一步走,其实民国是可以走下去的,民国本身就蕴含着很多这样的因素,都可以走到。实际上,国民党到了台湾以后是有一个倒退的,本来在大陆的时候已经开始民主化了,行宪国大,后来行宪选举,已经开启了这个路子,到台湾以后反而倒行逆施,实行白色恐怖,因为他感觉压力太大。但是一旦消除了这个压力之后,就会重新慢慢学,可以走。它本身有这个因素,它转型比我们要顺当一点。在我们这儿到底是不是要搞宪政、民主还是一个问题,在它那儿不是一个问题。

  陈炯明从观念上和共产党更接近一点

  主持人:有一个网友想问广州陈炯明的政治意见。

  张鸣:陈炯明开始的时候一直是一个立宪主义者,应该属于立宪派,但是后来倒向革命,是相对比较激进的人。倒向革命以后,他已经是革命党人了,但是这个时候他的观念可能跟孙中山还是有区别的,孙中山是要统治整个中国的人,而陈炯明更着眼于广东的地方,他们有这样的差距。他当年的起家就是广东地方咨议局出来的,开始对他家乡的建设尤其是潮汕地区的建设很在意;而孙中山是华侨出身,在当地没有一个根。陈炯明是当时的士绅,有这种地方使命感和血肉联系,但是孙中山不是,孙中山本来就是草根,后来出国,出国以后回来的。

  主持人:在国外待了很久。

  张鸣:对,所以他没有根的感觉。虽然陈炯明也信服孙中山,孙中山也很信任陈炯明,比如孙中山搞最初的武装的时候,有二十个营就给了陈炯明,他是国民党比较早的(军队),最早的时候打(仗)的都是陈炯明的军队,但到了民国以后,双方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一个越来越注意广东的问题,一个越来越注意全局的问题。广东对于孙中山来说就是一个向全国发展的根据地,但是陈炯明就觉得这是我的家乡、我的根本。陈炯明在地方自治方面甚至希望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一度还把陈独秀聘到他那边去当教育厅长,搞社会主义的气氛很重。曾经共产国际联合孙中山之前想联合他的,因为陈炯明有实力,但他没有答应。后来共产国际没办法才找的孙中山,孙中山当时正好很窘迫,陈炯明当时也背叛他了,闹翻了,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广东。孙中山把它当做一个统一中国的根据地就会容纳很多客军,在本省中竞争失败了就跑到广东归顺孙中山的都是客军,有的甚至没有什么军队,但是到当地都是征税、胡来,所以当地老百姓对这些人很痛恨。陈炯明是当地人,他很不满意,不希望这样,所以他们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而且他们的矛盾还体现在周围的人的矛盾更加激烈,炮轰广东府也是双方下面的人之间闹矛盾太厉害了,未必是陈炯明的决策,但是一旦炮打了,他的部下干的,陈炯明也没有办法,所以双方就彻底闹翻了,后来陈炯明做了致公党,成了第一任总理。

  陈炯明从观念上和共产党更接近一点,但是由于他是孙中山的叛徒,我们又是捧孙中山的,所以陈炯明就翻不了身。

  主持人:陈炯明当时没有答应共产国际是什么原因?

  张鸣:双方之间具体的细节我还是不太清楚,不清楚他为什么没有答应。共产国际最开始是想联合吴佩孚,但是吴佩孚的态度很不对劲。(未完待续)

  张鸣,共识网 2013-07-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