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开国上将萧克与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


http://www.21ccom.net/uploads/allimg/130723/13592_130723161528_1.jpg

图:萧克(图中)与时任湖南零陵地委书记邓友志(图右)一起同乐天宇(图左)交谈。 (李时平/图)

       2008年10月24日中午,开国上将萧克逝世,终年102岁。

  萧克将军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暴动、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次武装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是威扬华夏大地的一位战将。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将军晚年的时候,却对在湖南家乡的一所民办大学情有独钟,自始至终予以关心和支持。

  这就是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

  九嶷山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乐天宇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回湘南山区创办,当时被誉为“80年代的抗大”。学院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这其中也凝聚着萧克将军的一片心血。

  “要送一所大学进九嶷山”

  毛泽东20世纪60年代初曾写过“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首名诗,歌颂九嶷山区的瑰丽风光及灿烂的文化。此诗题为“答友人”,实则是答乐天宇以及原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原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三位故友的。

  乐天宇教授早年在长沙一中读书,与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同受教于著名教育家杨怀中先生门下。他又是中共建党初期的党员,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是我国著名的农林科学家、教育家,为我国农林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萧克将军的家乡湖南嘉禾县与乐天宇教授的家乡宁远县相邻,同在九嶷山下,他们早在延安时期就相识、相知。几十年风风雨雨过去,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两位老人晚年虽然都定居京城,但对湘南家乡一往情深,对九嶷山区经济文化落后有切肤之痛,希望改革开放的春风能吹进偏僻的深山里。

  1981年春节期间,萧克将军特地来到后海湖畔的菊儿胡同乐教授家,共商如何到九嶷山创办一所大学,以改变湘南山区教育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

  乐天宇此前不久已到九嶷山考察,他谈起创办大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九嶷山地区人文历史悠久,资源十分丰富,急需建设人才,在九嶷山办一所大学可以为九嶷山区乃至全国贫困山区培养一批实用人才。这一设想并已得到当地领导和在京乡亲的支持。

  萧克一听,十分兴奋地说:“这是一件大好事,送一所大学回九嶷山很有意义,我完全赞同。”他接着问道:“只是校舍、办学资金和教师如何解决呢?”

  乐天宇很有信心地答道:“办学经费我有‘文革’后平反补发的工资,可作为开办费,日常费用可以收取学费,学生缴费入学,教师实行聘请制,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不包分配,打破铁饭碗,也可以实行民办公助,当前的校舍可以借用舜庙,学生住房不够用,可以借用当地农舍,采取寓学于民的方式。”

  萧克接着表示:“学校从小到大,就像我们当年的革命军队一样,逐步发展壮大,逐步改善条件。”

  两位老人还认为,当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学缺乏活力,既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广大青年的求学需求,教育体制改革要吸取我国传统教育和民间办学的经验,如采取书院办学的方式等等。

  其始也简,其终必巨

  1981年12月13日上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萧克上将,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上九嶷山看望在此办学的乐天宇教授及九嶷山学院的全体师生。

  在九嶷山主峰舜源峰下,乐天宇教授白手起家,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利用旧舜庙因陋就简权作校舍,开办了中文、农林生物、医学三个专业。各地学子闻讯纷纷前来求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笔者早年慕名负笈求学于乐天宇教授门下,了解到他在九嶷山创办大学的意图有二:一是走出一条高等教育改革新路。因为当时的高等教育由国家大包大揽,统招统分,国家负担很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只有绝少数青年人。乐天宇想为民间办学探索一条路子。二是弘扬九嶷山舜帝文化。九嶷山人文、生态资源丰富,乐天宇除了办学外,还积极筹办斑竹自然保护区,推动舜庙的修复重建工作,这为日后九嶷山地区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4月2日,萧克将军在京召见九嶷山学院院领导,他动情地说:乐老八十高龄在九嶷山办学精神可贵,我们支持乐老办学,赞助九嶷山学院,一是发掘九嶷山地区的历史文物;二是提高五岭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学院的教学质量不能降低,学生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入学,毕业要达到大专水平。萧克将军的一席话,道出了乐天宇教授办学的宗旨。

  萧克将军在九嶷山下亲眼看到乐教授利用舜庙旧址办学,八十老人和一些从全国各地来的教授学者住在四面透风的午门楼,课室是利用舜庙的后殿及借用邻近中学的教室,宿舍不够就租用老百姓的房子,水电不通,就接山上潺潺流淌的泉水,点上昏暗的煤油灯。九嶷山办学条件如此艰苦,老教授办学精神如此可贵,学子们的求学精神如此炽热,感动了老将军。那天下午,在临时用木椽皮装修而成的舜庙后殿的简陋教室里,萧克将军为全院师生200人作报告,他激情洋溢,声情并茂,肯定乐天宇教授八十高龄为民办学的奉献精神,指出九嶷山学院办学方向是对头的,虽然现在是一棵幼苗,必将长成蔚然一片的参天大树。将军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遒劲大字:“九嶷山学院其始也简,其终也巨。”此题词引自《庄子》内篇《人间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992年的春天,将军又亲笔书写成条幅赠给学院,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1987年3月10日,萧克将军在京接见九嶷山学院的同志时还动情地回忆起这次上九嶷山的情景:“要宣传乐天宇办学的经过,乐老的精神非常可贵,他是我的一位好朋友,我上九嶷山看他时,还在那里睡了个午觉,八十多岁了,仍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办学,值得我们学习。”

  1982年7月28日,萧克将军致信乐天宇教授:“去冬我到九嶷山,归途中曾想到学院的基本建设太困难,像现在这样艰苦奋斗固然是好,但可考虑得到公助,减轻此困难,你意如何?”殷殷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不久,在萧克将军的关怀下,为解决学院交通运输困难,南京军区捐赠了两台车,一辆两吨半的货车,一辆小吉普车。

  “大城市里出人才山区也能出人才”

  乐天宇教授因患脑溢血,于1984年7月15日在湖南宁远县不幸逝世。乐天宇教授走了,对九嶷山学院这一幼小生命无疑是当头一棒。学院何去何从?学院师生代表与乐天宇教授长子乐燕生(原河北机电学院教授)商议后决定,找萧克将军汇报全院师生的要求和想法。将军听后,问其有何打算和要求,乐燕生当即表示要求萧克将军致信湖南省委,请省里支持把学院办下去。将军表示当然要支持老友的未竟事业。

  1984年9月的一天,乐燕生等人持萧克将军给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的信到长沙。熊清泉根据萧克将军的意见和要求,在信上做了四点批示,表示学院还是应当办下去。因为乐老所走的这条兴办教育之路具有探索性,且得到王首道、萧克、曾三、李强等老同志的大力支持;二是学院应保留民办性质,学生不包分配,但经费可由国家教育经费中支出一部分;三是招生主要在本省,为湘南山区培养技术人才,实行定向招生;四是地点可移动一下,有两个地方可以选择,郴州、冷水滩农校都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余地。

  九嶷山学院因为有萧克将军的关怀,得到了熊清泉同志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继续秉承乐老教授的“贵自学、敦品德、勤琢磨、爱劳动”十二字方针,学院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并在冷水滩建立分院,办学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之后连续多年来,萧克将军虽年逾耄耋,身在北京,但仍十分关注远在南方的九嶷山学院的发展:

  --1985年2月,学院的第二届董事会筹备会在北京召开,萧克将军应邀亲自出席并作指示,并推荐北农大校长安民为名誉董事长、北农大教授张仲葛为院长、乐燕生为董事长。

  --为解决学院资金短缺的问题,萧克将军曾亲笔致函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说明学院愿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四化”建设人才,请国家民委给予资助。不久,国家民委给学院拨款5万元。

  --萧克将军多次接见九嶷山学院的领导和学生,研究九嶷山学院如何办学管理的问题,并为学院解决一系列的困难,使学院得以顺利发展。

  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也十分关心九嶷山学院的发展。1985年7月2日,以“胡锦涛同志处”名义给学院团总支并学生会来信鼓励。胡锦涛同志在信中说:你们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人才奋斗,这种精神是可嘉的。谨向贵校的教职员工表示敬意,并向广大同学问好。

  自1985年九嶷山学院首批毕业生踏入社会,至今24年来,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社会上广受欢迎。

  许多教育界专家认为九嶷山学院为老、少、山、边、穷地区培养人才是完全正确的,坚持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激励学生的教育方法是十分成功的。这印证了萧克将军于1990年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为学院的题词含义:大城市里出人才,山区也能出人才。

  跨入新世纪后的2002年6月的一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培植亲手向九嶷山学院负责人授予“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的牌匾称号。

  2005年6月,湖南省政府正式批复永州市政府,同意在原专修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湖南九嶷山职业技术学院,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序列。自此,九嶷山学院这一当年得到老将军深切关怀的民办大学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李时平,《南方周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