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尋訪《1984》作者奧威爾在緬甸的蹤跡



《新史記》朱諾 專稿



這是一個很大的院子,足有兩英畝,正方形院子的四邊由木柵欄、灌木和鐵絲網跟外面的馬路隔開。這在緬甸的民居中甚為少見。

院子的正門朝東,大敞四開著,充當門柱的是兩棵大樹。從門口望進去,院子裡雜草灌木叢生,一條土路蜿蜒伸向西北角的大房子。這是一幢黑紅相間的、殖民時期風格的兩層別墅,被幾棵大樹簇擁著,只露出面向院門的一部分,暗黑色的是外牆的主體——柚木,亮紅色的則是像補丁一樣補綴在窗口和門框上的磚,似乎是後人填上去的。


喬治·奧威爾在杰沙的故居,從兩棵樹之間的大門口望得到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別墅。

院子裡晾著衣服,像是有人住著。

我喊了兩聲,“哈羅”!“哈羅”!沒人搭理,四週一片空寂,只有樹上的鳥群嘰嘰喳喳細聲叫著。

“明格拉巴”(緬語“你好”)!我又喊了幾遍,還是不見任何動靜。

進去還是回頭?私闖民宅?抱憾離去?我在門口徘徊了幾分鐘,嗨!既來之,則入之。豈有回頭之理?

別墅的門敞開著,門上的窗櫺少了幾塊玻璃,顯得破舊而乏人照顧。門廊外面的灌木叢裡停放著一輛嶄新的自行車,自行車旁還蹲著一條不聲不響的狗,我不甘心地對著屋裡再次問候了幾句……結果,還是沒人回應。

我抬腳走了進去。

屋內的空間很大,大廳被幾面褪了色的粉白牆壁分割成不規則形狀,支撐屋頂的承重部分是幾根塗著藍漆的斑駁方形木柱。地板上鋪了褐色的瓷磚,上面布滿灰塵。屋裡沒什麼家具,顯得空曠而冷清,像是好萊塢恐怖片裡的場景。一面牆上有一個壁爐,爐裡被打掃得很乾淨,似乎很久都沒有使用了。壁爐對面的牆根處,地上放著一台舊電視機,機頂豎著一支空啤酒瓶,多少顯得有些怪異。大廳的後面還有幾間隔開的側室,裡面亂七八糟地堆放著木桌、床板一類的家具,窗戶和通向後院小門上的玻璃,也是支離破碎的。

進門後的左手處有一個老式的柚木樓梯,樓梯相當結實,欄杆雕飾頗為精美,像是有些年頭了。我小心翼翼地撥開欄杆上的蜘蛛網,繞開階梯上散布著的狗屎和鳥糞,向二樓走去。

二樓的大廳裡多了幾樣桌椅和櫥櫃之類的家具,上面厚厚地蒙著一層土。牆上也嵌有一個壁爐,房頂垂下的吊扇搖搖欲墜,木製地板上星羅棋布著鳥糞和垃圾,空氣中混雜著一股異味——類似於潮濕的垃圾被陽光照曬之後蒸騰出的腐臭氣息,為房間裡平添了幾分恐怖。我在屋裡四下尋覓著,希望能夠找到一絲奧威爾時代的痕跡。可惜,除了圓桌上一隻英國產滴露(Dettol)消毒劑的瓶子和一把中國產豐利牌掛鎖,就沒有其他任何帶文字的東西了。

我打開機關精巧的柚木百葉窗,讓屋裡透進些陽光,陰森森的“鬼屋”終於有了一絲活力。窗櫺上有一支女人的髮卡,我沒敢動,只是最後環視了一下溫暖起來的大廳,匆匆下得樓梯,走出門去。


(一)“先知”的誕生

位於曼德勒以北350公里的江邊小城杰沙(Katha),是喬治·奧威爾在緬甸做皇家印度警察時的最後一站。他回到英國幾年後,才以這裡為背景,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Burmese Days)。

與緬甸其它旅遊熱點城市不同,在杰沙,很少能見到外國遊客。幾年前,一位西方記者化名Emma Larkin(愛瑪·拉金),寫了一本《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的書,其中有一章,專門描述她在杰沙考察英國殖民時期的建築,並將其和《緬甸歲月》裡的場景一一對上了線。愛瑪·拉金的書面世之後,杰沙的街頭才增加了少許慕名而來的背包客。

我從曼德勒搭上前往密支那的火車,車上沒有一個外國人。經過13個小時膽顫心驚的劇烈晃動和徹夜不堪入眠的寒冷,列車終於在清晨時分到達納巴(Naba)站。這裡離杰沙還有20多公里,車上的乘客告訴我,可以就地在納巴車站換乘一列直達杰沙的支線火車,票價200緬幣。不過,車站國營鐵路局的售票員並不想賺我這筆錢,而是把我引給了在站口激烈搶客的私家“突突”車司機,“這個快,馬上發車,火車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開呢。”   

“突突”車的票價是本國人200緬幣,外國人2000!票價雖相差十倍,卻沒有什麼特殊的待遇。實際上,因為我和火車站員工交涉了一陣,“突突”車上只剩下車尾最差的座位。沒辦法,我把行李扔進車廂過道,在一車當地人好奇的目光中,跳上了車。

奧威爾在《緬甸歲月》中提到,杰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北緬城鎮,從馬可波羅時代一直到1910年,之間就沒多大變化,要不是由於此地作為鐵路終點十分方便,恐怕還要在中世紀的迷夢中再睡上一百年。”想來這條鐵路當年就已存在,不知奧威爾履任之際、以及後來他在節假日逃到曼德勒去“食大城市的人間煙火”時,是不是也如我一樣,要遭受一夜顛倒五臟六腑的折磨?

車子顛簸上了崎嶇土路,塵沙飛揚,將路邊樹林的枝葉覆上厚厚一層灰土。其間經過幾處跨越溪流的簡易木橋,橋面就是橫搭著的幾條木板,沒有欄杆,車子需要在橋前停下,司機下去整理一下橋板,順便向水箱上潑一桶溪水。一頭身軀龐大的大象沿著路邊緩步走來,與騎在象背上的五、六歲男童的弱小身體形成強烈反差,我目送著那一大一小連接的剪影漸漸遠去,在清晨的暮靄中,宛如一張默片時代的舊膠片。

奧威爾在緬甸的最後一段時光早已心生厭倦,在南方港口城市毛淡棉不得已射殺了一頭作為私人財產的大象之後,他被貶到杰沙這個偏遠小鎮服役。(我曾試圖在毛淡棉尋找大象,當地人告訴我,這個緬甸第三大城市早已沒有大象了。沒想到,我卻和大象在杰沙邂逅。)對大英帝國的殖民政策頗為不滿,對緬甸百姓既懷同情又怒其不爭,帶著這樣一份複雜的心理,奧威爾不久之後藉回英國養病之機,辭掉了警察職務,決心做一名專職作家,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緬甸。

《緬甸歲月》所描述的正是英國殖民緬甸的高峰時期,也是英國與緬甸之關係走向惡化的開始。小說沿著兩條故事主線展開:一條是圍繞著緬甸治安官吳波金和印度醫生維拉斯瓦米,為爭奪成為英國俱樂部的第一個當地人會員而展開的明爭暗鬥;另一條線索是男主人翁佛洛里和英國女子伊麗莎白的感情糾葛。佛洛里同情緬甸人民的遭遇,願意結交當地人,對殖民者的高高在上、無知自大深感鄙視,這使得他與城中英國俱樂部裡的其他英國人格格不入。他希望從英國來探親的伊麗莎白能夠理解他的感受,並說服她留下來,與自己分享理想中的緬甸生活,誰知卻事與願違,最後釀成悲劇。

奧威爾筆下的當地人都不是什麼令人喜愛的人物。治安官吳波金為官腐敗、貪婪狡詐,為了下輩子轉世時不會投胎變成老鼠、青蛙一類的低等動物,他用中飽私囊來的錢不停地修建佛塔;醫生維拉斯瓦米阿諛逢迎,死心塌地為殖民主義者辯護,一心想鑽進歐洲人的圈子,以提升自己在當地人中的地位;佛洛里的緬甸情婦馬拉美瘋瘋癲癲、好吃懶做,終於攪壞了佛洛里的好事。(《新史記》第13期)

-----------------------------------------------


http://blog.mirrorbooks.com/wpmain/wp-content/uploads/2013/04/%E6%96%B0%E5%8F%B2%E8%A8%98-13%E5%B0%81%E9%9D%A2%E7%B6%B2%E7%B5%A1%E7%94%A8.jpg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