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过河拆桥,是历史反覆重演的常态
马梦杰
自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纵观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王朝更替不断,每个王朝的建立,背后都经历了多少的腥风血雨!终有一天,天子登基了,荣耀无限,开国功臣也大都加官进爵。这个环节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改朝换代之后没多长时间,就开始了“过河拆桥”,同样,这一幕也是一直在重播。
越国,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灭掉吴国,这时有两位谋士,与越王共患难,帮助越王灭掉吴国,一位选择离开,一位选择继续留在朝中,前者是范蠡,后者为文仲.自然文仲被越王逼死。这差不多就是所谓的“过河拆桥 ”吧!
说到“过河拆桥”,就不得不提到汉高祖刘邦了。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最重要的是利用了韩信、彭越、黥布三位军事奇才。韩信灭魏、亡代、除赵、胁燕、夺齐,获得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成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彭越屡断项羽粮道,迫使项羽不得不从南阳、荥阳的主战场撤兵打通粮道,给了刘邦重新夺回荥阳主战场的良机。黥布开辟南部战场,成为合围项羽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没有这三位,那么刘邦与项羽之争不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第一个被诬陷谋反的是大功臣韩信。接下来是彭越被冤杀,最后黥布看彭越、韩信相继为刘邦所害而造反,最终失败被杀。这就是所谓的加官进爵,这就是当初的“苟富贵勿相忘”。
再者,三国时期,曹操他不换皇帝,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就有点名正言顺的感觉了吧! 这一招,对早期的人才的招揽、对领地的扩大以至于对后来魏国的建立都起着至关只要的作用。可是,曹操死后,曹丕不满足自己现在的称号,于是乎,就废了汉献帝,自己当上了皇帝,这无异是“过河拆桥”。
历史上被后人称道的“杯酒释兵权”更是“过河拆桥”的经典例子。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后最为后人称道的“杯酒释兵权”也是过河拆桥——不让有威望的禁军将领长期掌控禁军,防止“黄袍加身”的事件再次出现。 赵匡胤依靠禁军推翻后周政权,深知禁军将领的可怕,削弱禁军将领的军权成为他巩固政权的关键一步。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们交出兵权。相对于汉高祖刘邦杀戮开国功臣的做法,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似乎是很人性化了,但还是不能掩饰其“过河拆桥”的本质。
但是,在我看来历史上把“过河拆桥”做的最绝的还是要数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由和尚做到皇帝,这也算是历尽千辛万苦了,真的挺不容易。史书记载有一次他与太子朱标对话,讲得是关于大杀功臣的事,朱元璋命人拿了根满是刺的荆条让的朱标拿起来,朱标面有难色,朱元璋就说荆条是国家,上面的刺是那些开国的大臣,我把刺去掉了,你就可以轻松的拿起荆条。因此,朱元璋要把握住手中的幸福,更为了自己子孙后代的幸福,就开始了“过河拆桥”,开始了“卸磨杀驴”的艰难之路。
明朝的开国功臣中,谋士首推李善长,李善长和朱元璋颇似刘邦和张良,一见如故,十分投机。李善长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并首先提出反对元朝,又为朱元璋策划了夺得天下的蓝本。李善长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对明王朝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但是李善长没有学会张良的明哲保身、功成名退。李善长因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善长既无谋反的野心也无那个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长不过也是人臣第一,同现在没区别,可是还是被朱元璋杀害。
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武将蓝玉更是屡立战功。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但就是有如此功勋的大将在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谋反,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至此,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
纵观这几千年的中国,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已是屡见不鲜。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会重演呢?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不能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别人抢去了。其二:功高盖主,留着有后顾之忧,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一定的威胁。一起打天下的人,自觉彼此出身差不多,才能差不多,付出的血汗也差不多,从前呼兄道弟,好不亲热,转眼之间,你是九五之尊,我却要北面称臣,触景生情,百感交并,心内自会生出几句不堪也不敢向外人道的说话。话憋久了,就会病;病重了,就成狂;狂不可遏,则觊觎帝座之心油然生矣。这套逻辑不一定对每个功臣都产生效力,但并不乏其人。其三:一些功臣会倚老卖老,骄傲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或者会做出一些越轨的行为,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
再说,把一些功臣杀害之后,对朝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自家王朝的威胁,利于社会的统治和政策的推行,使自己可以安心的享受荣华富贵。但是,这种做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造成强干弱枝,无将戍边,只有文臣知州,边境少数民族来犯,使边境百姓受到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宋家王朝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再者,明太祖朱元璋把大量武将杀害之后,以为可以给自己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留下一片明朗的天空,使其安然享受自己创下的基业,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燕王朱棣谋反的时候,已经没有武将可以带兵打仗,不能阻挡反贼的入侵,最终建文帝葬身火海。
到底“过河拆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也许人心自有定论吧!
共识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