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我们处在那个年代,会比书中人物做得更好吗?”


多位学者在京就杨奎松新著座谈大时代下的知识分子命运


    《中华读书报》讯(记者 丁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历史学者杨奎松新作《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由该书引申出的主题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及其现代命运”理想国文化沙龙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杨奎松、金雁、雷颐等学者、作家在现场各抒己见,还回答了到场若干青年学子的发问。

    学者周濂认为,《忍不住的“关怀”》可算杨奎松突破以往研究范畴之作,“讲述了3位用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知识分子的故事”,在对书中人物思想纠结、命运起伏唏嘘的同时,周濂扪心自问,“我们处在那个年代,会比书中人物做得更好吗”?杨念群、金雁、雷颐等学者则从各自熟悉的研究领域出发,对何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在大时代下怎么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时间跨度上,杨奎松在《忍不住的“关怀”》中将研究视角转向1949年后的“建国史”,更将关注对象具体到报人王芸生、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东荪、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3位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命运变迁上。谈及这种转变,杨奎松在该书《前言》中说,“我只是把他们放到1949年以后整个中国大环境以及他们周遭小环境变化的背景中,意图考察并理解他们对这世道之变从个人的角度是如何去认识、去适应,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的大相径庭的适应方法及其不同的结果”。为此,他在尽可能多地搜集、掌握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体裁资料的基础上,延续着自己历史研究中的审慎态度,“对历史和历史中人,还是努力先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尝试着做评价”。

    活动现场有观众提问,同样历史年代下那么多知识分子为何选书中这3人来写,杨奎松答,“选择这3个人是根据我掌握的他们的资料,包括来自他们家属的、个人的,很多方面的资料,比较充分。确实有很多和他们相似的人物可以写,但是同质性太高,我必须选择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此外,选择他们也是因为他们各自的个性。”杨奎松表示,写这本书,是希望透过书中3位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展现那个时代,剖析特定社会过程中人性的表现。

《中华读书报》2013年05月1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