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施暴者怎样败给非暴力的甘地


  2013年5月20日,李克强在甘地墓题词:深化仁爱之心,铸成伟大灵魂

  圣雄甘地少年时几乎完全不吃肉,吃肉的话身体会有强烈的排斥反应。后来遇到了一个朋友,告诉他:“就是因为印度人不吃肉,所以我们的身体虚弱,才会被吃肉、强壮的英国人欺压统治。为了印度的未来,我们通通都要吃肉。”

  甘地被这样的热情说法感动了,开始努力强迫自己吃肉。不过,后来终于成功把英国殖民者赶走,争取到印度独立时,甘地毕竟还是吃素的。

  事实是,甘地能够带领运动将英国人赶走,关键就在于他发现了一种完全相反的力量。当大部分人都像那位朋友一样,追求让自己变得强壮,要比英国人更强大时,甘地选择:让英国人因为自己的强大而败落。

  甘地的精神是“非暴力”,是“不抵抗”,然而“非暴力”、“不抵抗”怎么能成为印度的力量呢?英国殖民的前提目标,不就是要让印度人乖乖服从,对英国的所作所为不抵抗、不诉诸武力反对吗?

  甘地真正了不起的策略,不是“非暴力”、“不抵抗”本身,而是激发英国人的暴力,在英国人的暴力之前,以“非暴力”、“不抵抗”的做法,形成没有人能忽视的对比对照。他看穿了,勉强自己吃再多肉,印度人永远不可能像英国人有那么多肉吃,也永远吃不出比英国人更强大的力量。印度人真正拥有的,是弱者的地位、被欺压者的处境。

  从一个角度看,英国是甘地的头号敌人;换另一个角度看,甘地却又是个最了解也最信任英国的人。他的策略建立在两项条件上,一方面他充分了解如何刺激英国殖民政府动用暴力,做出残暴的举措;另一方面他又十足信任英国人具备着根本的文明态度。

  甘地的成功,靠着激发英国人自己的羞耻心。动用暴力对待不合作的人,如果这些人也还之以暴力,那么施暴者就可以在冲突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然而,多少人能够在别人不抵抗不逃避的情况下,坚持施暴呢?又有多少人,看到强势者伤害手无寸铁且不抵抗不逃避的弱势者时,不会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对强者的痛恨呢?

  英国殖民者怎么败给甘地?败在他们国民的基本良心,甘地让他们看出了殖民压迫的绝大不公平,让他们耻于接受自己的国家,是这样欺负弱小的国家。国内舆论态度的指责,终于使得殖民政府进退失据,掩面离开印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上。马丁·路德·金博士承袭甘地的策略,让所有美国人看到白人加之于黑人身上的可怕暴力,让绝大多数的白人都感到羞耻痛苦,让这份羞耻痛苦转为改革的力量。

  1942年,当伦敦陷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中,甘地发表了著名的演讲《退出印度》,里面说:“……我从来不曾有过任何仇恨的感受。实际上,我认为自己现在对英国远比以前还要友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目前正处于困境中。因此,我的友好情谊要求我必须挽救他们摆脱自己的错误。”

  受到德国侵略威胁的英国,最有机会看清楚自己侵略威胁别人的错;同时,如果继续坚持不给印度人自由,英国人要如何说服自己为自由而战,不能屈服在希特勒的武力之下?

  让我们再听一段圣雄甘地演讲中的话语:“在我想象的民主当中,在一个由非暴力建立的民主当中,所有人都将享有相同的自由。每个人都将是独立自主的。我今天就是要邀请各位参与追求这么一种民主的抗争行动。”

  这么多年后,甘地的理想依然散发着光辉,甘地的邀请在世界许多地方,依然有效。

  (作者为台湾作家)

  杨照,南方周末 2013-05-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