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毛泽东过生日:编故事还是说真相?


  关于毛泽东过生日,其亲属、身边工作人员以及某些纪实文学作者散布了一些不真实的说法,误导读者很久了。本文侧重就1949年以后毛泽东几次过生日,吃生日餐的情况予以辨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一、1949年以后毛泽东历次生日餐的基本情况

  照通行说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六不”的纪律规定,头一项是“不做寿”。他的女儿李敏在《爸爸的生日》一文中说:“爸爸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不搞个人做寿。爸爸对为自己过生日毫无兴趣。每逢生日这天,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顶多吃一碗长寿面,这个生日就算过了。有一年的12月26日,工作人员事先未征得爸爸的同意,就高高兴兴地做了祝寿的准备,为爸爸办了个稍稍像点样子的生日小宴。结果这一片好心,反遭到爸爸的严厉批评。无论怎样解释、劝说都没有用,爸爸就是没有参加这次的生日宴席。我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还真的就是不给大家‘面子’”。

  李敏所说的毛泽东不参加“生日小宴”之事发生在哪一年?她没有说清楚,本文也无从考察。但说毛泽东“对为自己过生日毫无兴趣”,“顶多吃一碗长寿面”,显然不是事实。

  毛泽东说过“不做寿”,是指不搞生日庆典,并不意味着拒绝一切与生日相关的活动。他过生日时通常有两项活动是少不了的:一是亲自过目那些纷至沓来的生日贺电、贺信和礼品。“毛泽东去世前的几年里,他的家乡湖南年年12月26日都要专程送上些长寿面之类的东西。对此,毛泽东欣然接受。在国外,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年年12月26日都会送来一些诸如工艺品、食品等礼物”(《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只有在1975年的生日,因身体原因仅浏览了一下贺单而已。二是照例要安排一顿生日餐。从目前所见的资料看,他对自己生日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这顿生日餐上,重视程度远远超过除夕的年夜饭,“五一”、国庆和元旦的聚餐。

  参加毛泽东生日餐的都有哪些人?应当说1949年以后,他与家人一起吃生日餐的时候并不多,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说:“如果说每年生日与平时有所区别,多些热闹的话,那就是这一天工作人员必定应邀陪他吃饭。”这个说法是错的。现有资料证明,陪毛泽东吃生日餐的人范围广,身份杂,既有身边工作人员,也有家人亲友,还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邀请来的劳动模范等。

  毛泽东在生日餐上吃了哪些菜肴和主食?这本来是不难搞清楚的问题。其保健医生徐涛曾透露,毛泽东生前虽然没有为后人留下“起居注”之类的东西,但工作人员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他的菜谱。“毛主席的菜谱起于1956年6月(以前阙如),止于1976年9月8日,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66页)。可惜这些菜谱公诸于世的极少,本文只能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菜谱、个人回忆等资料加以分析,尽可能恢复历史的真相。真正准确的情况还要等到相关档案开放之日。

  目前已知的毛泽东生日餐情况如下:


  (一)1952年生日餐

  据李敏说:“1952年12月26日,是爸爸59岁的生日,工作人员在餐桌上摆好了与往日一样的腐乳、酱菜、辣椒三碟小菜和一碟牛肉。桌上没有放往常的二米饭,也没有摆炒菜,在白色的搪瓷盆里盛着刚刚煮好的面条汤。桌子上还摆着高脚小酒杯,里面盛着半杯红葡萄酒。爸爸醒来走出卧室,举着酒杯对王鹤滨医生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祝主席身体健康。’王医生与爸爸碰杯。爸爸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可以吃汤面的,是吧?’‘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很不得了喽,哪有什么万岁呀!’爸爸说完跟王医生都笑起来。这就是我爸爸59岁的生日‘宴会’。他只与一位身边的医务人员同吃一顿汤面就算过去了。”(李敏《爸爸的生日》)李敏的说法来自担任毛泽东保健医生王鹤滨的回忆(见《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第225—227页),自当可备一说。但回忆录因人的记忆能力、当时的社会环境、语境以及个人所受压力等十分复杂的因素影响,其证明效力明显低于历史文献档案,更何况是回忆差不多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鉴于毛泽东在1956年6月之前的菜谱并未保存下来,我们也无从知晓他在1952年个人餐饮时上菜是什么标准。但这一说法仍有几点说不通的地方:一是此餐是毛泽东醒后的第一餐(按毛泽东的作息习惯,他总是晚上工作,早上休息,中午时分醒来,吃第一餐饭,晚上再吃第二餐饭。王鹤滨在当保健医生时,经常陪毛泽东吃饭,却并非顿顿陪。关于当天的第二餐(晚餐)都有谁参加,上了什么菜,只字全无。那么,我们怎么能肯定这第一餐就是生日餐呢?二是不符合毛泽东日常餐饮上菜的惯例。从目前已公布的菜谱来看,毛泽东在日常个人餐饮时,1950年代早餐为6个菜,中餐和晚餐为6个菜到8个菜一个汤;1960年代早餐为4个炒菜;1970年代中、晚餐除了要上蒜泥、辣椒等小菜外,还有6菜1汤。为什么单单在1952年过生日那天,只上了3个小菜和1碟牛肉?最关键的是,这种情形与毛泽东日常餐饮支出标准不相符。在1955年8月实行职务工资制之前,毛泽东家餐饮实行经济包干制。有关部门提供的费用是“毛泽东每月200元左右,江青1O0多元”。卫士李银桥制定的毛泽东伙食费标准为每天3元。连毛泽东自己都认为高了,经过解释,得以批准(《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第七章),可见餐饮经费并不拮据。这一标准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一直在严格执行。当时刘少奇全家八九个人每个月的伙食费为150元(《刘少奇之女刘亭亭忆文革:一家4人惨死6人坐牢》);1961年7月,邓小平到大庆油田时,石油战线的领导人康世恩告诉他,油田的1个工人平均每月有13—14块钱的伙食费就够了。油田在当时是中国各项工资补助最多,员工收益最好的行业之一,与铁路、水利、森林、电力行业并称油大头、铁大头、水大头、林大头、电大头。毛泽东个人每月餐饮费用为100元左右,是每位刘少奇家人和石油工人的6倍多。如果连生日餐也只上几个小菜和1碟牛肉的话,那么每月那么多餐饮费是怎么花出去的,莫非有人贪污了?


  (二)1953年生日餐

  有三说。

  《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说:“1953年12月26日,毛泽东六十岁生辰。这是花甲之寿,中国人自古至今均极为重视,毛泽东也看重这一转变,因为自花甲往后,他就可以称老人家了。但是,毛泽东只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自个儿庆贺一番。”这一说法与当时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说法是一致的。据1953年至1957年担任毛泽东行政秘书的申虎成回忆,为毛泽东祝寿是几天前他与卫士们商量好的。毛泽东听了他们祝寿的话以后,吩咐让廖师傅做“四菜一汤”,请大家吃饭,还让请烧锅炉的工人老关和秘书们一起参加,当天夜里,毛泽东即乘专列去杭州(《在毛泽东身边》第31—32页)。申虎成的回忆在日期上得到党史学者的佐证。2011年4月20日《浙江日报》刊登的《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一文说,“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到达杭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起草第一部宪法草案”。

  厨师韩阿福则有另外的说法。他说毛泽东在中午进餐前根本不知此事,是在前一天由卫士马武义提醒,李银桥等人与他一起秘密策划的。但毛泽东很高兴,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用餐,参加者有卫士组的李银桥、孙勇、马武义、张仙鹏等人,还有厨师韩阿福,一桌。主菜有木耳炒肉、牛肉炖菜萝卜、苦瓜炒肉、油菜、鱼、米粉肉等6个;小菜有雪里红、小辣椒、咸鱼等4个;主食有长寿面、花卷等;水果有寿桃,喝了红酒(《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26页)。

  李敏对这次生日餐的说法是:“1953年12月26日,是爸爸的60大寿,照理,应当好好祝贺一番,结果呢,爸爸请了所有的卫士们一起吃了顿汤面,共同度过了老人家的60大寿。”(李敏《爸爸的生日》)。

  按:《毛泽东遗物事典》和申虎成的说法大体可信。但申虎成说毛泽东让廖师傅做“四菜一汤”,让卫士、秘书们甚至烧锅炉的工人一起吃饭,臆想成份太多。那么多的卫士、秘书乃至烧锅炉的工人一起吃饭,仅有“四菜一汤”肯定不够吃,而且无论是增加菜品还是增加菜量,从支出费用的角度看并没有多大差别。按照毛泽东当时的待客习惯,其战争年代的卫士翟作军来中南海时尚且端上来5菜一汤,招待那么多客人吃饭时会刻意去强调“四菜一汤”吗?

  韩阿福的说法不可信,是因为他自述在1953年在杭州刘庄第一次见到毛泽东,“1954年才到中南海”(《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16页),所以如果毛泽东60大寿那一天不在杭州,韩师傅就不可能参与餐饮服务。但鉴于1956年6月之前毛泽东的菜谱资料没有保存下来,韩阿福所述仍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惟是哪一年生日菜谱不好确定。

  李敏的说法来自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他在回忆录中谈及此事(见《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第225—227页)。在2001年红旗出版社版的同名书中,他甚至更进一步肯定是在澄怀堂乒乓球室与卫士们一起吃的汤面(第229页)。但王鹤滨不是当事人,他是在1958年夏天回中南海时,听卫士李家骥说的;李敏也不是当事人,她是从王鹤滨的回忆录中得知的。从目前可见的1949年以后毛泽东历次生日餐的相关资料看,有哪一位读者会相信1952、1953年两次生日餐只是“吃了顿汤面”,顶多加上一盘牛肉和腐乳、酱菜、辣椒三碟小菜那么简单?


  (三)1957年生日餐

  与工作人员叶子龙等一起用餐。主食是红豆米饭,外加的几个菜是叶子龙从家乡带来的腊肉、腊鱼等土产烹制的(《生活中的毛泽东》第280页,《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264页)。


  (四)1958年生日餐

  在武汉,与王任重等省级领导和湖北各地委书记一起吃饭。当事人回忆饭菜与平时一样,印象深刻的是医生允许毛泽东吃两块红烧肉(姜一《讲真话,办实事》,载《毛泽东在湖北》第68页》)。这一回忆也有令人起疑的地方。据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徐涛和护士长吴旭君所著的《历史的真实——评李志绥〈毛泽东私人医生的回忆〉》第二部分记载,李志绥从1957年6月到1975年1月负责毛泽东的保健工作。前任保健医生徐涛曾对毛泽东有“约法三章”,即“一、肉给你吃,以廋肉主。肉做的很多,有肥有廋。他原来的老习惯就是吃肥肉。二、以解馋为主,不以解饱为主,解馋就是调调口味,下次还吃嘛,不是一下子把这一盘都吃了。三、给吃红烧肉的次数和数量都由我们适当掌握。不是老吃,不是天天吃,量不是越大越好,就是给你的营养补足了,又解了馋。最后跟主席谈通了,主席也接受了,厨师们也就这样执行了”(《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61页)。李志绥上任后,强调“习惯难改”,“(主席)多年的习惯,不可能再改变了”,决定“饮食不再禁食鸡蛋、动物内脏等(包括肚子、肝子、腰子等)”。(按:原来只是适当限食,从未禁食。)“食物中未加特殊限制,目前食用油均为猪油”(以上都见于李志绥所写的毛泽东的病历记录)。这一政策是1959年5月专家为毛泽东会诊后才改过来的。姜一所说的“医生允许毛泽东吃两块红烧肉”,似乎与李志绥的政策不符。


  (五)1959年至1961年的生日餐(后详)

  (六)1962年生日餐

  据《毛泽东遗物事典·平淡无奇的生日菜谱》记载,生日餐上了干烧冬笋、油爆虾、白汁鲤鱼白、油爆肉、鸡油冬瓜球、炒生菜等。《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111页把该菜谱系于1960年,是误植。原因后详。


  (七)1963年生日餐

  据毛泽东的卫士周福明说,这一年毛泽东在颐年堂请两桌,参加者有女儿李敏、李讷和女婿孔令华,陪客有湘籍同乡章士钊及女儿章含之、程潜及女儿、王季范与孙女王海蓉、叶恭绰等,菜品不详,有酒(《毛泽东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82页)。但奇怪的是,同一本书第六部分“毛泽东的饮食、养生逸事”却说,当天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118厅会见外宾,结束时用餐(毛泽东起床后的第一餐)时间已过。大家考虑到这天是毛泽东的七十大寿,他又没有吃当天第一餐,在征得保健医生同意后,直接为毛泽东准备了晚餐,也只是在平日便饭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菜。毛泽东看见了很不悦,严肃地说:“我们党内有规矩,不准做寿,我不能带头违反规定,这饭我可不能吃。”后来还是两个年青的女服务员去劝,才答应吃(《毛泽东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265—267页)。这个故事没有标明任何来源,并与亲历者周福明的说法大相径庭,很明显是后人编造出来的。其实类似的故事有很多。细心的读者只要对照一下毛泽东在1949年以后历次生日餐上的态度,就知道它们有多么不可信了。


  (八)1964年生日餐

  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小餐厅请客,参加者有刘少奇、周恩来、陈毅、贺龙、董必武、彭真、余秋里、钱学森等领导人以及陈永贵、邢燕子、王进喜、董家耕等工、农和青年代表。董说宴会上了12道菜(其中一道为盐水虾,其余为素菜)、3种酒,主食为绿豆米饭、面条等(《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269页)。单世联《毛泽东过生日》一文说毛泽东在这次生日餐上严肃地批评了刘少奇等领导人主持的“社教”运动,餐桌上气氛极为紧张。卫士周福明则提到了另外一个有趣细节:吃饭前,李讷听说爸爸准备在大会堂请客,也要跟着去。正在洗手间里的毛泽东说:“你今天不能去,爸爸我要骂娘”(《毛泽东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81页)


  (九)1965年生日餐

  主菜有红寽烧冬笋、卤猪肝、油焖鸡、百荷、炒盖兰菜、燕菜汤、小青椒、腊八豆、腊肉、王瓜、叫化鱼、米粉肉、茄子、娃娃菜、素菜汤、炒菊红,糖醋菜、肚尖、王瓜炒小虾、澲菜等20道(《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


  (十)1967年生日餐

  这一天毛泽东破例请了两次客。

  一次是中午。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赵洪安回忆,这一天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吴旭君、赵洪安等8人聚餐,菜品包括他常吃的马齿苋,有酒(《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270—272页)。

  第二次是在晚上,毛泽东临时通知江青、陈伯达、张春桥、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这几个“文革新贵”一道吃饭。饭菜平常,据介绍是四菜一汤,每人一小碗面条,还有烤白薯、煮玉米。吃饭时,他举杯:祝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第1461—1462页)当事人王力在回忆录中也谈到这次生日餐,且详述毛泽东在席上的重要指示,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完全相符。


  (十一)1975年生日餐

  毛泽东与夫人江青,女儿李敏、李讷及工作人员吴旭君、俞雅菊、李玲师等聚餐。住在钓鱼台的江青来时特意带了胖头鱼汤和肉丝炒辣椒。这是他很爱吃的两道菜,是由钓鱼台的厨师做好后带来的(《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


  (十二)1976年生日餐

  陪毛泽东吃饭的只有工作人员张玉凤等两、三个人,餐桌上比平时多了几样菜,还有寿面。


  二、对“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生日餐的考察

  关于1949年以后毛泽东的生日餐,在目前出版发表的相关文字中,杜撰故事最多,说法最离奇的要数“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日餐,颇值得专门加以考察。

  例如,《毛泽东反思“大跃进”:连过三个极简单的生日》(摘自谢春涛主编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一文说“这三个生日都过得相当简单,没有酒,没有寿糕”。这一说法并非该文作者首创,它来自《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原文是“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过了三个生日。从现在保存下来的菜谱看,这三个生日都过得很简单,与平时没有多少区别。三个生日宴上,没有酒,没有寿糕”。

  事实真相如何?


  (一)1959年生日餐

  有四种说法。

  一是说毛泽东在专列上用餐,一起用餐的还有专列服务员、卫士等人,席上有面制寿桃,上了红酒、白酒,卫士长李银桥还喝醉了(《红墙内外》第五章《专列进行曲》)。按:此说有误。毛泽东于1959年12月10日起在杭州、上海、广州等地组织读书班,阅读讨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次年2月5日至9日,在广州读完(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152页注①)。据《毛泽东生活档案》下卷第820页记载,1959年11月1日至1960年1月4日,毛泽东住在杭州招待所。按照规定,除非受到特别邀请,专列服务员无缘参加毛泽东的生日餐。

  二是说毛泽东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用餐。此说出自《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195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6岁生日。这一年,国内经济形势十分紧张,各地传来粮荒死人的消息。毛泽东从大清早起便愁眉不展,心事重重。这天是卫士封耀松值正班,他照顾毛泽东穿衣起床后小心翼翼地问:‘主席,给你煮一缸麦片粥吧?’毛泽东摇摇头,然后坐到沙发上不断地吸烟。小封想:‘今天是主席生日呀,主席这么不开心,今年可又砸了。’突然,毛泽东对小封说:‘你去把银桥、高智、敬光、林克和东兴叫来。今天在我这里吃饭。’小封一听,顿时高兴起来。他想:‘主席今年可又要请生日饭了’。然后,他跑去叫人,并告诉厨房,准备做饭。客人到齐了,厨房也送来了饭菜。这天的主食是红豆米饭,一共有六道菜,即:奶油鱼头、拔羊肉、干边豆角、炒瓢儿菜、小干鱼、炒野芥菜。菜不是很丰盛,但在当时看来已很不错了。因为此前毛泽东己立下了规矩,要求从今年起要同全国人民一起定量吃饭,并宣称实行‘三不主义’: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因此,今天的生日饭菜,厨师们也不敢违反规定,只是做菜时特意多放了一些油”。按:此说是对封耀松回忆的误植。封耀松回忆的是1960年的生日餐(《毛泽东与他的卫士们》下册第707页)。顺便说一句,《毛泽东遗物事典》除了误植以外,在叙述逻辑上也十分搞笑。既然毛泽东已经宣布了“三不主义”,为什么竟公然违反规定,生日餐上了鱼头、小鱼、羊肉这些荤菜?这是不吃肉,“只是做菜时特意多放了一些油”吗?

  三是说在北京与工作人员及子女欢聚一堂,举杯祝寿。此说出自毛泽东女儿李敏。她在《爸爸的生日》一文中回忆说:“1959年12月26日,是爸爸66岁生日。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66岁应该做大寿,这是个吉利的寿日,也是一生中的大寿。为了吸取以往的教训,这次大家觉得要办得稳妥些,就事先请叶子龙、李银桥两人去做爸爸的工作,要想方设法征得他同意举办66岁生日活动。爸爸这次还真同意了。工作人员就里里外外地忙活起来。时间虽是冬季,可我们心里却是喜气洋洋的。大家在欢笑声中忙碌着,真有一番过节的热闹气氛。因那天,除了我们家里人之外,工作人员都在。而且还带来了他们的子女。因此,厨房的师傅就准备了两桌比平时要稍丰富些的菜肴。准备了白酒、红葡萄酒,还特意做好了长寿面,就在中南海为爸爸举办了66岁的生日宴席。按照爸爸的事先指示,我们没有去麻烦,也没有去请中央任何一位领导同志来参加祝寿宴席,只有我们和工作人员及他们的子女欢聚一堂,举杯为爸爸祝寿。饭后,爸爸要同我们和所有工作人员及其子女一起合影留念。大家一听说要照相,都非常高兴地聚拢来,欢欢喜喜地与爸爸照了相。这天,爸爸特别高兴,尤其是喜欢和孩子们说笑、逗乐。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为我爸爸毛泽东办的一次最‘豪华’、最‘高档’的生日宴会了。”按:李敏的回忆在时间和地点上全是错的。根据毛泽东1959年10月24日至1960年3月25日的出巡时间表(《毛泽东生活档案》下册第819—821页),这期间他一直在外地活动,从未回过北京,所以不可能在北京中南海举办66岁的生日宴。李敏当时尚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12月26日还没有放寒假,她也不可能去外地参加生日宴。她说“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为我爸爸毛泽东办的一次最‘豪华’、最‘高档’的生日宴会了”,也不对。最“豪华”、最“高档”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从来宾的地位看,1964年的生日餐请了刘少奇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果从上菜的数量看,1965年的生日餐仅主菜就上了红寽烧冬笋等20道,都比她所说的这次生日餐更“豪华”、更“高档”。

  四是说浙江省委书记江华请客。此说出自正在杭州参加读书的毛泽东秘书田家英之女曾自。她在刊登于《老照片》的《1959年:与领袖一起读书》一文中说,“12月26日是主席的生日,读书会没有停止,下午照旧读书。这天晚饭不是平日简单的饭了,浙江省委江华书记特意为主席准备了两桌菜。那天吃饭的除四个秀才外,还有主席的秘书林克、江华和夫人吴仲廉。”“生日晚宴的饭肴不很丰盛,但味道精美。席间,主席不时地站起来请大家吃东西,喝酒,讲笑话,说天南海北的故事。当大家给主席敬酒时,他总是举着酒杯亲切地说:‘谢谢,谢谢!祝大家身体健康。’”1949年以后,田家英参加毛泽东生日餐的机会极少,此次参加生日餐,必定印象深刻。他把生日餐的详细情况告诉妻子董边及女儿们,是很自然的事儿。但《毛泽东遗物事典》说这次生日餐的主菜有奶油鱼头、扒羊肉、干边豆角、炒瓢儿菜、小干鱼、炒腌芥菜,主食有红豆米饭,怎么看也没有江浙菜特色。按常理,主人请客,总要上些地方特色菜,甚至满桌都是江浙风味菜,这个菜谱中却找不出几味来,令人不解。


  (二)1960年生日餐

  两说。

  一是说与工作人员高智、叶子龙、李银桥、王敬先、林克、封耀松和汪东兴共同用餐,吃了油爆虾、白汁鲤鱼白、油爆肉待等荤菜。菜谱称此为“早餐”(即毛泽东泽东起床后的第一顿饭),“晚餐”(第二顿饭)未吃。主菜有干烧冬笋、油爆虾、白汁鲤鱼白、油爆肉、鸡油冬瓜球、炒生菜(《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111页)。《毛泽东遗物事典·平淡无奇的生日餐》也持此说:195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6岁生日。这一年,国内经济形势十分紧张,各地传来粮荒死人的消息。毛泽东从大清早起便愁眉不展,心事重重。这天是卫士封耀松值正班,他照顾毛泽东穿衣起床后小心翼翼地问:“主席,给你煮一缸麦片粥吧?”毛泽东摇摇头,然后坐到沙发上不断地吸烟。小封想:“今天是主席生日呀,主席这么不开心,今年可又砸了。”突然,毛泽东对小封说:“你去把银桥、高智、敬光、林克和东兴叫来。今天在我这里吃饭。”小封一听,顿时高兴起来。他想:“主席今年可又要请生日饭了。”然后,他跑去叫人,并告诉厨房,准备做饭。客人到齐了,厨房也送来了饭菜。这天的主食是红豆米饭,一共有六道菜,即:奶油鱼头、拔羊肉、干边豆角、炒瓢儿菜、小干鱼、炒腋芥菜。菜不是很丰盛,但在当时看来已很不错了。

  二是说与工作人员高智、叶子龙、李银桥、王敬先、林克、封耀松和汪东兴共同用餐,但没有荤菜。

  此说出自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和卫士封耀松的回忆。

  林克回忆说这次“饭菜非常简单,自然不吃肉”(林克《潇洒莫如毛泽东泽东之四·读无字之书》)。

  封耀松回忆说,1960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他走进毛泽东的卧室,看见毛泽东正倚枕看文件。“半年多来,封耀松帮他按摩时,他脚背和小腿的肌肤失去了弹性,按下去一个坑,久久不能平复。这是浮肿。老人家已经六七个月不肯吃一口肉。青黄不接的季节,他二十多天不吃一粒粮,常常是一盘子马齿苋(一种野菜)便充一餐饭,一盘子炒菠菜,便能支撑着工作一天”。毛泽东在封耀松的照顾下起了床,起床后却不吃不喝,一支接一支吸烟。烟灰缸快满了,他才张口向值班卫士封耀松交待:“小封,你去把子龙、银桥、高智、敬先。林克和东兴同志叫来。今天在我这里吃饭。”下午,我们7个人同毛泽东围在一张饭桌上吃饭。没有酒,没有肉,只是油和盐多一些。毛泽东的竹筷子伸向菜盘,不曾夹菜便又放下了。环顾我们7个人。于是,我们也停放下筷子。“现在老百姓遭了灾。你们都去搞些调查研究。那里到底有些什么问题啊?把情况反映上来。毛泽东的声音沉重缓慢,停顿一下又说:“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反映上来。”我们纷纷点头。毛泽东手指我和叶子龙:”你们下去,到山东去,广泛调查研究。”我和叶子龙一起点头:“是,主席。”毛泽东又望住封耀松:“小封啊、你去不去?”封耀松说:“去。”毛泽东点头:“那好,那好。”他抬起眼帘扫了一圈,目光变得严肃犀利:“要讲真话,不许说假话。不许隐瞒欺骗!”那天夜里仍是封耀松值班。据他汇报,他替毛泽东做睡前按摩,毛泽东想着心事,泪水又哗哗地涌出来。毛泽东抚着封耀松的后背流着泪说:“小封,我不放心哪。他们许多事瞒着我,我出去到哪里,他们都能有准备。你们要下去。你们能看到真实情况,要告诉我真实情况……”。毛泽东睡不着,起来用铅笔在宣纸上给我们吃饭的7个人写了一封信,叫我们不去山东,改去信阳专区。那里开始好转,有救济粮。他怕我们“很饥饿”(参见《领袖为他找对象——毛泽东与封耀松》,载李家骥、杨庆旺编著:《毛泽东与他的卫士们》第707页—709页)。

  按:第二种说法是对的。第一种说法是把1962年的生日餐菜谱误植到1960年的生日餐上。关于1960年毛泽东在生日餐上不吃肉的具体原因,我在《毛泽东“三年困难时期不吃肉”的真相》一文中已有说明,不再缀述。但封耀松的回忆在毛泽东得没得浮肿病这个问题上却没有说真话。从1954年秋天起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12年,并经常陪毛泽东一起吃饭的秘书林克就反对封耀松的上述说法。他为此专门打电话询问了当时的毛泽东保健医生和护士长。大家一致表示:“根本没有这种事,如果我们使毛泽东得浮肿病,那我们就犯了大错误,是严重的失职,中央也不会允许”(《访林克:读书伴随了毛泽东一生》)。


  (三)1961年生日餐

  共4席,与何人共餐不详。小吃有腊肉、苦瓜、咸蛋松花、蒜黄肉丝;冷盘有桂花鸭子、洋火腿、黄瓜、烤夫、糖醋白菜、陈皮牛肉、蚧肉;热菜有烧扁鱼、面条鸡、粉蒸肉、烧芥菜、鸡油豆角;主食有煎年糕、寿糕、面条(《毛泽东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111页)。

  可见,在“三年困难时期”,除了1960年,毛泽东的生日并非“过得相当简单,没有酒,没有寿糕”。


  三、“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的生日餐都“看不出丝毫喜庆的氛围”吗?

  《毛泽东反思“大跃进”:连过三个极简单的生日》一文说,“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的3个生日都“看不出丝毫喜庆的氛围”。这一表述与事实真相不符。

  先来看看1959年有什么令毛泽东不开心的事。这一年,他在阔别家乡30载之后重返故里;在庐山会议上打倒了反对大跃进的彭德怀“反党集团”;为长女李敏完婚;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汇报,相信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已达到5400亿斤,比风调雨顺的1958年还增长了8%。面对这些,他于国事、家事都没有任何理由情绪低落,让生日餐上“看不出丝毫喜庆的氛围”。事实上,参加了此次生日餐的秘书田家英传递给家人信息是:“这真是一次愉快的晚宴”(曾自《1959年:与领袖一起读书》)。

  1960年的开局,有关部门关于粮食形势带给毛泽东的信息仍令人振奋。粮食部在1月26日给毛泽东和中央的报告中,第一句话就是:“当前粮食局势好得很”。但3—4月间,各地大规模饿死人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中央。7月,副总理李先念向中央告急,说北京、天津的库存粮食只够销售4天,上海只够销售两天,连毛泽东本人的餐桌都受到了威胁。10月至12月,形势日益严峻,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撤换了饿死人较多的山东、甘肃、河南的省委第一书记,大幅度调低1961年粮食征购数量,动用国家黄金、白银储备从国外购入上百亿斤粮食,压缩城镇人口(参见杨奎松《毛泽东是怎样发现大饥荒的?》)。所以在这一年的生日餐上,不仅没有了肉菜,也没有了以往的祝寿词。“毛泽东不断讲全国形势,并要求大家下乡调查”,让人感觉到“整个饭局气氛都很是沉闷”。“晚上,毛泽东吃过饭后给林克、高智等写了一封信,要他们去河南信阳调查。在信的结尾,毛泽东附上这么一段话:“12月26日,我的生辰,明年我就67岁了,老了,你们大有可为。”(《毛泽东遗物事典·平常无奇的生日菜谱》)自“大跃进”以来第一次表露出英雄迟暮之心。

  1961年,更加严重的饥馑全面发生。2月,毛泽东在导致农民口粮短缺,饿殍遍野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办公共食堂的问题上也松了口:“办食堂或搞别的事,不要千篇一律,一定要适合情况,一定要根据各地的特点。如果不适合情况,比方办食堂,势必要垮台,也应该垮台。”(转引自杨奎松《毛泽东泽东是怎样发现大饥荒的?》)当年夏天,各地公社食堂全面停办,允许农民重返家庭生活,个人养猪、养鸡、积肥和自主经营自留地,对工业、基建、水利等诸多大中型项目建设实行“关、停、并、转”,将大跃进以来增长出来的2000多万城镇人口强行“精简”回农村。但到了下半年,虽然各地农村和城镇人民仍然吃不饱,大批农民仍然因患浮肿病而死亡,但粮食供应形势趋于好转的迹象也开始出现,他的心情好多了。

  1961年7月17日毛泽东二上庐山,白天在1960年专门为他赶工修建的“庐林一号”别墅办公,夜宿“美庐”别墅,前后整整两个月。在山上,他下午游泳,晚上有兴致时常到舞厅去跳舞;遍访庐山风景名胜,留下许多满脸笑容的照片;促成了卫士田云玉、封耀松的婚事,认江西省农垦文工团女演员邢韵声为干女儿;写《为李进同志题庐山仙人洞照》诗;书兴大发,留下一大批古人诗或自己诗词的墨迹。他在上山之前,曾对秘书田家英说:“这次要开一个心情舒畅的会”(参见李国强等《毛泽东与庐山》),事实的确如此。

  1961年9月23日,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武汉再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共进晚餐(《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第13页)。餐后,蒙哥马利摸着肚子对毛泽东说:主席,您的饭菜太可口了,我很久没吃那么好吃的饭菜了,尤其是那道“奶酪虾卷”(《“御厨”忆往事:红烧肉就是毛泽东主席的补品》)。

  到这一年的12月26日,毛泽东再也没碰到什么特别值得他忧虑的事,于是请客4桌,菜品有小吃4种,冷盘7种,热菜5种;主食有3种。其规模在他的私人宴请中仅次于1959年回韶山宴请乡亲,与1964年的生日餐相同。那么,在哪些地方体现出这次生日餐的餐桌上“没有丝毫喜庆的氛围”呢?

  真相很简单:“看不出丝毫喜庆的氛围”的生日餐只出现在1960年。

  卸甲一书生,共识网  2013-04-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