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蒋经国在苏联的岁月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向您介绍苏联学者、外交家谢尔盖·齐赫文斯基的回忆录。他在中国工作期间,曾与中共及国民党的高层政治家们进行过多次会晤。蒋经国,是齐赫文斯基先生经常见面的一位政治家。在他的印象中,蒋经国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肩膀宽宽而又灵活好动。和他的父亲蒋介石的瘦小羸弱形成较鲜明的对比。另外,蒋经国还极力地试图证明,他是中苏友好的真诚的支持者。

  谢尔盖·齐赫文斯基,这位著名的东方学专家对上世纪40年代的一次会晤印象深刻。

  谢尔盖·齐赫文斯基出生于1912年,他的中文名字叫齐赫文。1939年到1957年期间曾经在驻中国、英国和日本的苏联使馆中工作。拥有特命全权大使职衔。离开外交岗位后,他开始从事学术方面的工作。其中的主要作品是关于远东地区国家的近现代史、而其中又以中国史和国际关系史为重。1981年,他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现在是俄中友好协会荣誉主席。

  据齐赫文回忆,1945年秋,他曾任苏联驻重庆使馆二等秘书。就在这个秋季,他从重庆来到了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10月10日,国共两党之间正式签署了防止国内战争的协议书。也就在那一天,为了举行日本军队及满洲国傀儡军队的正式受降仪式,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急匆匆地从重庆飞往北平。

  齐赫文斯基说:“我应该乘坐蒋经国的私人飞机飞往北平。这是一架崭新的双引擎‘道格拉斯’飞机。但在装运行李过程中,货车司机无意间撞坏了飞机舱门。事件发生之后,所有人都不得不在匆忙之间转到另外一架行李都还没有摆放好的飞机上。这样,1945年10月10日,我们和蒋经国一同飞往北平。在北平,日本军队的受降仪式已经开始。”

  据齐赫文院士回忆,蒋经国在与苏联代表们进行对话时,对国民党内部那些向蒋介石渗透反苏思想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进行了公开的批评。齐赫文认为,看来,这位曾经在苏联度过12年多时光的蒋经国存有一定的怀旧情结。很遗憾,这位未来台湾领导人在苏联时期的经历描述仅仅是片面的、断断续续的……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当若干档案材料公布之后,可以对他的经历进行认真的研究。

  1925年3月,中华民国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离世。不久之后,在莫斯科创办了孙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为了获得在这所大学学习的机会,国共两党之间的代表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蒋经国幸运地成为这300名学员中的一员。按照当时的传统,每个人都要取个俄文名字。当时,蒋经国的名字是尼古拉·弗拉基米洛维奇·耶里扎洛夫。

  在中山大学毕业后,蒋经国提交了到喀山特种军事学院学习的申请。从这里学成之后,他被派往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院学习。在这所学院,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耶里扎洛夫向苏联政府提出请求,按照“亲爱的共产党”的意见,允许他或者加入苏联红军或者加入中国红军。但是,“亲爱的党”却有另外的考虑,将这位新毕业的军事学院的学生派到“迪纳摩”工厂做钳工。在对他毕业的鉴定书上有这样的意见:“因其年轻,不具备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不应将他派往中国从事负责任的工作。应将其派往工厂从事一年的生产工作。”一年时间未到,耶里扎洛夫又被派往集体农庄,此后,再被派往阿尔泰地区。蒋经国在其自传中,曾对1933年以工人身份在西伯利亚金矿度过的9个月时光做出过这样的描述:“这是我一生当中最为艰苦的岁月。”1933年底,他被允许派往一个大型的社会主义建设工地去工作。这个工地就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乌拉尔重型机械厂。

  在乌拉尔重型机械厂,蒋经国的事业发展的很快。他开始做钳工、突击队队长,然后成为车间主任。而在1934年的时候,他已经成为责任秘书了。此后,他又成为工厂“为了重型机械制造”出版物的临时总编辑。。。就是在这家工厂,耶里扎洛夫认识了未来的夫人、当时做车工的法因娜·瓦赫列娃。据法因娜的熟人回忆,这位浅色头发、碧蓝眼睛的漂亮姑娘“谦虚而又聪明”。1935年,这位女共青团员嫁给了耶里扎洛夫。1936年,已经具备7年预备党龄的耶里扎洛夫成为苏共(布)正式党员。他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中写道:“现在我的人生之路是一条直线的、坦荡的、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是一条为了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之路。我将把我的一生献给列宁和斯大林的事业。”

  然而,不久之后耶里扎洛夫被列入反党的托洛茨基集团。他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所经受的打击正好和国共两党关系转暖的时间相吻合。这两个中国的大党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而走到了一起。正好在这个时候,中国驻莫斯科大使接到蒋介石发来的电报,要求找到他的儿子并将他送回国内。大使就此致函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一段时间之后的一天深夜,大使接到通知,说一位拒绝说出姓名的人要求尽快得到接见。大使同意了,结果,这位不速之客就是蒋经国。他说准备返回祖国,但他既没有护照也没有金钱。。。大使答应尽全力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天,蒋经国和妻子受邀参加晚宴。尽管大使感觉法因娜是一位很“单纯普通的姑娘”,但还是对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据这位大使后来向记者们介绍,几年之后在上海再见到法因娜的时候,她已经脱落成一位“优雅的女士”了。

  耶里扎洛夫是如何来到了莫斯科、来到大使馆,至今仍是一个谜。他没有护照、没有金钱,但他却坚信,大使一定会接纳他并为他提供帮助。而且,任何人也没有阻碍耶里扎洛夫的行程、况且还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从遥远的乌拉尔来到了莫斯科。对于这件事情的解释存在着若干版本,但这已经是另外的一个话题了。

  俄罗斯之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