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雷颐:清政府改革官制,使满汉矛盾更加尖锐


慈禧把个人权力看得比王朝还要重(3)


  清政府改革官制使满汉矛盾更加尖锐

  凤凰历史:有一个说法,到后来皇族内阁,其实皇族内阁的出现,在一种客观上就造成,比如说军机处,它就直接废掉了?

  雷颐:那是后来的事了,那是1911年的事了,我们现在讲的1906年的事了。

  凤凰历史:我的意思是这样的,就是到后期解除了原来所谓的“五不议”。

  雷颐:不,那你不能说后来,我知道你后来要做,我知道你后来你要做什么呀。当时谁知道,你连这个都不能做,但是后来的时候我们在做,皇族内阁也在说,当时人们就支持孙中山的多,实际上这就是前提,革命的前提,梁启超也在1907年就认为差不多了,实际上他已经是有一篇文章梁启超就预言了,叫做现政府与革命党,还是叫做革命党与现政府,他1907年写的。

  我觉得他就把未来的命运看到了,他说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现政府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程,他已经看到了,是现政府不改革导致了人们都支持革命,因为他的理论说的通的,必要一个前提是必不可少,他一直在那儿和革命派论战,反对推翻清政府,但是1908年的时候,清政府还专门又下了一道指示给沿海各省督抚,一定要捉拿康梁,如果他们胆敢回来,一定要抓拿他们,用的词都是很严厉的。你想想你在海外说清政府会改革,清政府到1908年还要捉拿你,你还有什么说服力。慈禧到1908年,还对1898年光绪那个耿耿于怀,她根本没有想到这种形势,这时候应该把立宪派为己所用的,她还是1890年的,我们说句不那个的话,当局对付一些人逃到海外,始终对他们没有改变。中国政治传统文化就这样,梁启超不管怎么样,他主张立宪,他是在替清王朝辩护的,到1908年又专门下了一道指示要捉拿梁启超。

  因为有传说梁启超要回到上海,所以她专门给沿海各督抚下了一道严令,如果碰到梁启超一定要严肃处理,你说这时候梁启超在海外跟革命党人论战,他还有什么说服力。你说清政府会改,清政府就说本人是罪犯,一定要抓住你,我这是一种历史养成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是我和很多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很多人都是想根据清政府的,从新政一直到后来立宪采取的种种措施来分析它,或者尽量想搞清楚,因为当时很多人不都说清政府是假立宪吗?我就说现在很多人还是想搞清究竟清政府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有的人就坚持原来的观点说它就假立宪,也有很多人可以列出来一系列事实说,认为它是有诚意的。

  你说它假的,可以列出来很多事实证明它是假的,说它有诚意的是真的,也可以找出很多事实来,来论证它是有诚意的,是真的。我觉得问题尤其分析这段是重要,我个人认为重要的不在于你也分不清楚,它是真是假,重要的在于给当时的受众一种什么样的认为,尤其是支持它的人是怎样认为这些政策的,是真立宪是假立宪,这是最重要的,支持他的人,就看立宪派认为他是真的,他就可以搞成。如果立宪派认为它是假的,他就维持不了多久,我就说哪怕它是假的,如果立宪派都认为它是真的,这个政局就能维持。哪怕它是真的,但是立宪派都认为它是假的,他就很难维持,所以重要的是当时的立法派认为它是真是假。

  那么你看,尤其是从拟定的改官制出来,到后来1908年宪法草案拟出来,当时立宪派的反应,支持他的人就全部变成骂他了。这方面你看我的书,或者看其他人的书都会涉及到,立宪派几乎全部在那儿批评他,不说骂他都是批评他,有的骂他,所以我谈辛亥革命,几乎就没有谈革命党,因为我觉得革命党的态度这样,无论政府做的好与坏,真与假,都要坚决反对,说是假的、坏的,你看立宪派,反对革命的支持清政府,他们的观点才最重要,当然他们都认为清政府是假的,那些商人、士绅都认为清政府假的,你说你还有什么办法?

  这就是一个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你的所作所为已经没有公信力,你也达不到人民的心里的预期了。实际上政府公信力的丧失是有一定的信号的,但清政府根本不注重这个,所以我就说清政府实际上从1906年的改官制起,慈禧就明显表现出来,开始重用汉人袁世凯,后来很多人攻击袁世凯,包括满族亲贵,甚至拿着手枪对着袁世凯,意思是说你只是个奴才,天下是我们爱新觉罗的,你凭什么给我们指出来谁干什么事情,很多人到慈禧那说,慈禧后来也反对袁世凯,不支持了。改官制的后果是满族人的权利进一步加强了,从那时候起,实际上就到了王朝的危机时刻,满汉矛盾就开始尖锐化。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凤凰历史:当时满清政府对缓解民族矛盾,采取了哪些措施?

  雷颐:在这儿结合这个就说出来了,这时候满汉矛盾就显示出来了,清政府的政策,如果说从前在形式上是满汉平等,虽然实权在满族人。从1906年,它的政策就越来越把自己的利益高度清晰化,把自己的利益边界清晰化,并且边界跨的越来越窄,就是这几个人,所以当时有一句话,我现在背不下来,就是说重用满人,不信任汉人,最后的就是只信任皇家那几个,他的政策就是高度清晰化,不是给你利益完全模糊化,一直到后来皇族内阁,到1911年,都到什么时候了,10月10号武昌起义爆发了,它5月份颁布皇族内阁,皇族内阁出来,人们这时候就不在乎。到这一步,人们并不是从你废不废军机处这个角度来理解了,皇族内阁根本违反了组织内阁的一个原则,内阁制的原则,就是皇族不能当内阁阁员,内阁是对皇族负责的,打个比方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CEO。

  那么多皇族成员当阁员,实际上还是我刚才说的,利益边界越来越清晰,让所有的人知道,清政府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即便是在那种情况下。皇族内阁一出来,所有的立宪派几乎都是声讨,清政府每出台一个政策就导致更多人反对它,更多人离他而去。这说明他的政策有问题,皇族内阁违反了现代政治的内阁制的原则,尽管这样,立宪派的最上层,越高层的人,越希望妥协,不希望革命。你看最上层,他们组织一个联合会到北京,去给什么督察避那个状态,他们觉得能妥协最好还是尽量妥协,他们给皇族内阁提了一个妥协的建议,介绍一下,那个记载就是说,他的基本观点就是说怎么妥协,我们也认了。

  意思是说按照道理皇族成员是不能当内阁阁员的,但我们可以妥协,我们也认了,可以当,当然希望朝廷也妥协一步,皇族成员可以当各部大臣,但是不能当总理,希望达成这个妥协,这个妥协也被清廷拒绝了,说你们的言论越来越嚣张了,天下是爱新觉罗的,你凭什么来给我们说什么样的人不能干什么,什么样的人干什么。实际上清政府到最后一直拒绝这种提议,妥协就是到最后时刻,都6月份了,到5月多少号出来的这个(皇族内阁),到6月份这些人提出来能不能妥协一下,立宪派最上层是统治阶级的一分子,他们都提出了这个能不能这样妥协。

  我们再看这个矛盾,1900年的改官制,它的一个后果在后来就会显示出来,武昌起义枪一响,那些立宪派不说了,很多中南,沿海各地方汉族督抚,尤其巡抚响应独立,他就没有中国传统的大臣要忠于皇帝、忠君的心理障碍,这要追还应该追到1906年的改官制。改官制实际上使很多汉族官员心里很凉,觉得经过这200年,实际上你还没把我当做自己人,有人说实际上是从慈禧的后期,1906年候起。现在都说表现最明显的是年轻的满族亲贵,他们20多岁、30来岁到头了,执行起来很冒失,只用亲贵,实际1906年慈禧就开始了。当你的利益越来越狭窄的话,这些还很清晰,让别人意识到实际上没办法做到利益边界模糊,所以我觉得1905年废除科举,我觉得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早就应该废除。

  李鸿章不能说是一个很激烈的人吧,李鸿章很早就说过应该废科举,废科举当然会造成很多冲击,但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为什么?因为经过了30年洋务运动,各种新学校都已经产生了,已经有很多新式知识分子产生了,沿海大城市教会学校已经很多了,有相当多的教会学校都在科举制度以外,人们已经开始知道,不见得非要走这条路,当然会有冲击,冲击不小,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烈,因为科举之外,另外一套教育体制已基本形成了,包括派大量的留学生到外国。

  所以还是对那些要走传统道路的人冲击大,所以他当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对于我派的留学生,他没有参加科举,怎么进入体制内?中国使用的是官本位,不授予官衔,就没有办法到政府机构里去,所以当时张之洞想了办法,博士授予进士,牙科博士,还授予牙科进士,后来人们觉得好笑。我觉得这就反应出两种教育制度在过渡期间的一种衔接,这种过渡。

  对于这个军制我没有研究,现在就讲第七点,实际上这还是一个,你看总共我认为实际上辛亥革命的后果联系起来,之所以武昌起义成功,在1911年4月份,孙中山倾全力组织了很久,组织了黄花岗起义,还失败了。那时候武昌起义看着很偶然,孙中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成功了呢?这跟一些事情矛盾激烈到这个时候发展,就是人心的向背。

  我主要指立宪派,尤其是那个政策一出来,立宪派当时的那种失望,那种愤怒,那种觉得这个王朝一点都不值得信任了,跟这个紧密相连,从前革命派发动一场起义,哪怕临时占领,没有什么人支持你,你自然而然就胜利不了。武昌起义枪声一响,湖北立宪派首领唐华龙就支持,并且筹钱给军政府,他还发电给东南各省,给全国所有的立宪办,我们要支持,都纷纷响应。这时候只要它能存在十几天,甚至二十几天,清政府想要把它弄下去就很难了。你看东南各省的这种立宪派纷纷响应,这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省都是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共同完成的,攻打这儿,攻打那儿。上海李平书,这些都有武装的,这些武装本来是统治阶级的基础,是维护地方治安的,本来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当他们态度一变,清政府还能维持多久。我刚才讲了,他们一边给钱,再加上汉族一些巡抚在宣布独立,这双方起码得维持一段时间了,再加上袁世凯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凤凰历史:其实清朝垮台,更多的是内部的分化。

  雷颐:嗯,内部的分化,它主要是没安抚好自己的社会基础立宪派,从根本上说还是它立宪走的太慢,或者说立宪派认为它不是真立宪,或者说当时的立宪派认为他走的太慢,甚至认为它是假立宪,立宪派不支持它。按照传统革命史观,立宪派大量参与到辛亥革命,认为这是一种投机,看着王朝不行了,使辛亥革命带有妥协性。这就是一种主观判断,我们先不来论述它是有妥协性的,好坏我们不谈这个。从革命角度说,就认为妥协是坏的。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觉得这种妥协性就是好的,这都是一种主观判断。

  我们重要的还是说,为什么这些还是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立宪派从前都不支持革命,而这一次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使人心失尽,原来支持他的人,重要的时候失尽。所以我刚才讲,当时1911年的6月份,别人提出来要以妥协影响,朝廷的回答还是很强硬的,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发展成了,你们的言论最近越来越嚣张,这是朝廷的指示,你们有什么发言的权利,我们用皇族的人当总理大臣,你有什么发言的权利。当你用这种态度对你的社会及士绅的时候,你想想这士绅会是什么态度,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清政府“国进民退”阻碍私营经济发展

  凤凰历史:就是也有人认为其实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可能因为他走的太慢,导致地方势力反抗。

  雷颐:怎么叫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我最反对用这种统称,现代人不是说都是这样看的,应该说从现代有的人认为。

  凤凰历史:对,有的人开玩笑就是说他走的太快,比如叫经济方面,这个人搞铁路,地方来建铁路,形成了一个一个相当于是利益集团,就是它已经控制那个地方,之后政府想收回来的时候,就不可能了。

  雷颐:我跟你讲中国社会传统就是这样的,统治不下县,那些士绅从来只会维护稳定,士绅支持你,士绅管理地方,有民团,有商团,当你的政策使我都失望的时候,我也可以反对你,还是他的政策导致的,比如说你看他开始的铁路,允许地方办的时候,大家都是支持的,最根本的原因不在这儿。我觉得导致铁路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或者中国政府一个传统,没有现代产权观,根本没有产权观念。觉得政府没钱的时候,可以让地方办,地方出钱,当政府有钱了,不管跟谁贷款,有钱了,可以说你们必须用最低价卖给我。

  尤其是当清政府不是说太坏,而是它自己太弱,越来越弱,还想用一个强国家的政策,比如说现在中国正好是个强国家,它就可以做到,一个民营企业,我怎么整你,让你用什么样的价格给我,你就得给我,你反抗不了,到现在国家已经做到那种程度了,你还用这种办法,这是当年袁世凯对盛宣怀的办法,所以不搞历史研究,不做深入的研究,只从表面现象看,这是当年袁世凯关东商办对盛宣怀的办法,袁世凯是主张现代化,有现代企业,但是他主张由国家来主导这个现代化,或者由他的地方就是北洋来主导这些企业,对于那些关东商办的企业,你必须用我制定的很便宜的价格卖给我,盛宣怀斗不过他,电报局什么的都被袁世凯拿走了。

  在袁世凯之前,盛宣怀有李鸿章做后台,后来李鸿章死了,所以盛宣怀就觉得在中国非得当官、当大官才行。他当了邮传部部长后就用当年袁世凯对他的办法来对待民营铁路,因为民营铁路是当年私营的。1898年之后,中国觉得日本强是因为有私人工商业的发展,政府支持私营经济,在那之前中国是反对的,不许私人办新式工商业的,所以我刚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国进民退,就是说它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到底还是中国传统制度观念,政府觉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想收回我就收回,没有现代产权观念。


  慈禧把个人权力看得比清王朝还要重

  凤凰历史:那里面还涉及到一个比较细节的问题,就是当时那个公司是有股东把钱拿去炒股了,在上市之前。

  雷颐: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好多人都这样说,那是民事纠纷,你亏了,好比说你和另外三个人组成一个公司,其中某一个人负责,他把钱弄亏了,那么我是政府,我就可以以这个理由说你们三个人必须把钱给我,可以吗?应该是怎么样?应该是你们两个人去跟他打官司,完了,我是政府,好比我判案,他应该赔偿你什么,你怎么能够,就像现在倒股,有的人现在股市在最低点,政府就可以说,在最低点的时候,你必须用这个价钱把你的股票卖给我,我有我的权利,我就不想卖怎么着。你怎么能够强迫我必须把股票卖给你。

  因为我知道现在有一种观点,一直想替清政府做辩护,我觉得要遮住一个基本的事实,我对做价值判断的事情,我基本上不谈,我觉得就是谈事实分析,他们是亏本了,亏本政府就应该把民间的这种,现在股票再低一点,不能再低了,必须用这个价格,必须给我。就像现在倒股,我没准压着,还准备今后股市上来了,我还要准备扳本呢,现在中国政府感觉股市最低点,好比谁买了某支股,所以买这个股的人,必须在最低点的时候,全部用这个价格卖给政府。还有比如说是民间公司,民间公司里面有人,拿着这个钱去干什么了,政府只是找个理由,实际上严格说来,那是你们公司内部的事,也是你们公司的人去跟那个人打官司,实际不行,他有贪污了,或者是今天的话说叫挪用,还是占用,你去法院去告他,去官府去告他。

  官府应该只是说,你们这个公司,你是公司法人代表,你把他们的钱弄了,那我可以就是现在诈骗。既然这样,你们所有人的钱全部用一个我指定的价格给我,如果说对四川是这样的,为什么对湖南、湖北、两湖的你就不这样了。我不知道你了解这一段没有,最先兴起运动,两湖因为它有力量,两湖的士绅一直跟朝廷关系密切,又跟地方老百姓的关系很密切,他一起来闹,朝廷就服了。就是说因为中国商人还是没有西方那种精算,哪怕你给我再高的价钱,我不想卖给你,我就是不卖给你,中国商人基本没有这种观念。就是你要卖可以,只要不让我赔本,我就可以把这个卖给你,两湖就提出这要求,它就满足了。

  你想想这公平吗?你对两湖就采取这个,好比同一个公司里,我是老板,你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我对你采取一种政策,对你我可以给你补齐了,对另外一个人我坚决不给他补齐,你说那个人会干吗?它对两湖就没有采取对四川的那个政策,对广东那些商人修路,那些的商人也采取跟四川一样的政策,规定只是一个几分之几的价格,你必须卖给我。为什么广东那人就服了,就兴不起,因为广东投资者都是外来的,都是华侨商人。第一跟朝廷没有什么关系,就像两湖很多有的时候都是退休的官员什么的,没关系,你看没用。但是华侨又不是长期在内地,都是一些绅士,跟老百姓也没什么联系,就闹不起这个运动来,所以他只好觉得你给我点钱是一点钱,觉得你这投资环境不好。

  所以我觉得基本观念要变过来,你怎么样尊重私人产权。所以从前是最先保路运动开始,用今天的话说把你当时允许我们成立公司的红头文件,中央文件拿出来,你当时是这样规定的,你们盈亏自负,朝廷并不干预,这样我们才入股的,为什么现在说亏本了,你想想一个民营公司亏本,是政府干预它的正当理由吗?把股权都给你。所以为什么它成为一个导火线,我觉得梁启超的几句话说的还是很对,从慈禧,包括同治中兴最开始是奕?支持,到他后来更多的是在顽固派和洋务派之间做一种平衡,它更注重的是一种权利的平衡。

  到后期,慈禧觉得李鸿章的权势过大,就扶植张之洞,想用张之洞来平衡李鸿章。戊戌维新牵涉到他和光绪的权力之争,康有为他们是没有任何权力的书生,他们在具体操作中有一些失误,康有为提出的措施光绪也没有完全接受。光绪是实际操作者,没有钱比较急,激进的措施使很多官员站在维新派的对立面。尽管维新派有各种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当时大权还在慈禧手中,她把个人权力看作比王朝更重要,因此会使用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力。(未完待续)

  雷颐,凤凰网历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