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胡耀邦选定北大中文系一个班团支部为联系点


高勇:胡耀邦与共青团的不解之缘(下)


  争当“五好青年”,争创“四好团支部”

  胡耀邦在青年工作上有许多独创性的活动。1961年后在全团开展的争当“五好青年”,争创“四好团支部”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共青团是一个全国性的群众组织,1961年全国团员已达到2240余万名,团支部134万余个。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如何才能在各条战线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是耀邦经常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农村,这是青年团的一条最广阔的战线,而农村团的组织又比较分散。团的支部是否坚强有力,是团的工作好坏的关键,因为团支部是全团工作的基础,上级团委的指示、号召,都要通过团支部去贯彻,去落实,各项活动,也要靠团支部去开展。即所谓“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有鉴于此,耀邦经过调查和思考,于1959年下半年在团中央书记处一次会议上首先提出要在全团开展争当“五好青年”,争创“四好团支部”活动的建议,作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建议当时未被通过。

  1961年夏,一天晚上耀邦正在办公室看书,我去给他送当天新来的文件,同时取回看过的文件材料。他指着一份部队开展争当“五好战士”“四好连队”活动的材料说:“你看,人家部队四好、五好活动还不是开展起来了?其实,我们比部队早两年就提出来了,但当时书记处有人不赞成,我只好等一等,暂不搞。现在林彪在部队搞开了,我在书记处又提出,这才在今年开展。”接着,他脸一沉,又说:“什么事情好像我提出就是低级的,人家(指林彪)提出就是高级的了!我们有些同志不是看事情对不对,而是看是什么人提出的,实在不好。”

  我看他有些火气,就说:“有的事情统一认识,要有一定的时间,一开始不一定都能认识一致。”

  不想耀邦更来气,说:“不是这个问题!同样的事情,我提出就不赞成,一见林彪提出就赞成,这怎么是认识问题!”

  耀邦一提到“五好”“四好”问题就有点来气,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个问题是他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又经过多少天的深思苦想,觉得比较成熟了,才提到书记处会议上讨论的。不料,提出后没有得到积极响应,甚至有人还讥笑他的建议“低级”,他怎能不感到扫兴?以至林彪在部队上开展这一活动后,大家回过头来又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但时间已迟了2年,怎能不使他来气?

  胡耀邦提出的“五好青年”条件是:(一)政治进步思想好;(二)勤俭建国劳动好;(三)勤学苦练学习好;(四)体育卫生身体好;(五)团结群众作风好。“四好团支部”条件是:(一)思想政治工作好;(二)“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活动开展好;(三)组织生活健全好;(四)联系群众作风好。他说:“为什么提五好、四好呢?是为了好记,简明易懂,具体易行,恰好中国青年节又是五月四日,五好、四好合起来也是五?四。”耀邦当时确实感到他这个点子是得意之作。

  部队是从1960年开展争当“五好战士”“四好连队”活动的。“五好战士”的条件是:(一)政治思想好;(二)军事技术好;(三)三八作风好;(四)完成任务好;(五)锻炼身体好。“四好连队”的条件是(一)军事训练好;(二)思想教育好;(三)生活管理好;(四)三八作风好。

  把青年团和部队的这些条件对照一下就会看出内容基本一致,不过部队上的条件突出了部队的特点而已,耀邦提出的条件则是适用于工厂、农村、机关、学校、部队、商店、街道等各条战线团的组织的,是从全团情况提出的。但从开展这项活动的时间来说,青年团比部队迟了近2年。本来耀邦提出早,是他的一个发明创造,现在却变成跟在部队后面跑,好像是团中央把部队的“五好”“四好”活动搬到全团来开展,这怎能不使耀邦一说到此事就来气呢?


  六级团委办支部

  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开展六级办支部活动。这一活动是紧接着争当“五好青年”,争创“四好支部”活动在全团开展起来的。六级办支部,是l961年初首先从陕西开展的,他们叫“五级办支部”,就是省、地、县、社、大队五级团委办支部。所谓办支部,就是由上级团委具体帮助一个团支部选配好领导班子,制订出活动计划和规章制度,指导团支部经常不断地开展活动,朝着先进团支部的目标前进。

  耀邦及时总结推广了陕西省的这一经验。他于1961年12月在南昌召开了一次十二个省市团委书记参加的小型座谈会,他说,“会议的唯一目的是交换情况。”

  12月20日耀邦对座谈会作了总结。他用较大篇幅讲了在农村团的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调查研究的问题。他说:“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一个很好的传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方法。”他要求“把群众路线贯彻到一切方面、一切部门中去”。“青年团的各个部门的工作要经常注意到这个问题。”

  耀邦认为,1961年全党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搞得比较好,可以说是全党执行毛主席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指示的一年。耀邦要求团的各级干部要亲自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他还引用古文《石钟山记》说明亲自调查的重要性。他说:“苏东坡写过一篇《石钟山记》,这篇文章就出在江西湖口,其中有一句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回答是不可以。”他批评过去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虽然有调查,但是粗枝大叶,他的结论是,我的调查比较实在,因为我是亲自考察的。也就是说,他有了感性知识,取得了直接的材料。所以,“如果脱离群众,不亲自调查,我们就不可能准确地分析和估计今年的形势。”

  团的基层组织是全团工作的基础,如何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是耀邦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1961年1月团中央常委扩大会研究青年团的工作时,耀邦提出的五项任务的第一项就是“整理基层组织,加强团的组织作用”。

  耀邦不赞成笼统地、普遍地在全国提出“整团”。因此,他创造了一个提法,叫“整理基层组织”,或者是“健全组织”。他说:“有的同志说,有些地方可以提整团,有些地方不要提整团这个话,提健全组织,我同意,如何提,要因地制宜。我想,在健全组织的同时,要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

  在南昌十二省市团委书记座谈会上,陕西省介绍了各级领导机关办支部的经验,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扎扎实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耀邦根据大家的意见,提出在全团开展六级办支部的活动。他说:“为着使我们健全组织和开展活动心中有数,从明年起我们要六级办支部,就是中央、省市、地市、县市、公社、大队六级各办一个,书记带头,一年为期,每期办好一个。”耀邦说:“明年冬天如果真正办好了,全国加起来就有六万个好的团支部,我们的阵地就不是‘星星之火’,而是‘满天星’了。如果真正办好了,我们的感性知识就丰富了,说话也有根据了。这是一个好事情,这样做可以督促我们的干部联系群众,熟悉事物。这个方针要定下来。

  胡耀邦很注意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提出六级办支部,要求“书记带头”,他这个团中央第一书记当然要带头去办。1961年11月,经与北京团市委商量,选定北京大学中文系59级一班团支部作为他的联系点。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耀邦把北大团委干部杨永源和中文系59级一班团支部书记高文元、宣传委员李玉英请到家里谈话,开门见山地说:“团中央机关有这样一个制度,书记处每一个书记至少要直接联系一个基层团支部,作为了解情况和结交青年朋友的一个渠道。经过研究,由我联系你们团支部,胡克实同志联系清华大学一个团支部。你们欢迎不欢迎?我们交个朋友好不好?”高文元和李玉英听后高兴地说:“非常欢迎。”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接着,耀邦问了一些班里的基本情况。当问到全班同学都来自什么地方时,高文元说:“同学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有河南、甘肃的,有……”,耀邦知道“大跃进”中那里饿死了不少人,当即说:“我们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各方面的问题不少。有些困难经过两三年就能克服了,有些损失,恐怕要二三十年才能恢复到三年困难时期以前的状况。比如,长了几十年的大树砍倒炼了钢铁,若再长出一片森林来,还不需要几十年吗?”

  耀邦针对当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向高文元等说:“思想工作千万不要追求形式,不要搞花架子,要讲求实效。不要把政治指标定得过高,过高了就会出现假象,强迫别人说假话。这两年同学们自己提出了一些不恰当的口号,如‘红透专深’‘反对白专’等等。红透专深这句话本身是好的,但是太高了,大多数人达不到,作为口号就不恰当了。白,表示是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不能和思想、作风问题混为一谈,随便扣‘白专’的帽子”。

  1962年前,同学们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政治热情很高,差不多每天晚上熄灯后,还躺在床上热烈争论国际上的复杂形势。耀邦在1962年“五四”青年节前,针对这种情况找高文元等谈话,说:“你们关心国际上的大事,关心国家大事,是对的。但不能每天晚上都谈到11点。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把知识学得更好。”为了使大家明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耀邦说:“人的一生可以分几个阶段。三岁以下小孩子的主要运动是哭。你们青年人就像一个大口袋,你们的任务就是装知识,装得越多越好。学生不学习,工人农民不生产,干部不工作,那不就乱了套啦!”为了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耀邦还特意找了班上两位学习尖子谈了一次话。鼓励他们说:“事实将证明你们的道路是正确的。”几十年后证明了耀邦的话是正确的,那两位同学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专家。

  耀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同这个团支部的学生谈了四次话,他的谈话传开后,促使全班同学思想活跃,学习空气浓厚,许多同学要求进步,学习刻苦,有几位同学还加入了党、团组织。1962年11月,高文元等以全班同学的名义向耀邦写信,汇报入学三年来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并且希望能够在与耀邦建立联系一周年之际,再次见见耀邦。但是,这时耀邦刚刚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返国不久,见到来信的第二天又要挂职到湖南湘潭地委工作,无法抽出时间与同学们见面,他便于11月9日给同学们写了如下这封信:

  文元、克定、玉英三位同志及全班同志们:

  明天,我就去湖南湘潭地委工作了。我不知道你们晓不晓得这件事。这是在中央十中全会关于干部交流决定下发生的一件事。我在那里将工作三年。当然,每年可能回来一两次。

  出国回来后,相当疲劳,又作了下去的一些准备工作,来不及约你们会见了。但是,我要尽量作出安排,在你们毕业前再同你们见一次面,并且仔细地交谈一次。

  你们的记性比我好。我完全记不起我们之间联系了整整一个年头。一年来,我究竟给了你们什么帮助?帮助了你们进步得很快吗?这我担当不起。你们把它夸大了。

  你们加了一门外国语,在我看来,这非常之好。你们知道,我们的国际事务要一天天多起来,我们需要比现在多几百倍、几千倍的懂一门以至好几门外文的工作人员。我希望你们下一番功夫,努力把外文掌握好。

  你们很关心时事,也很好。但我不希望你们把有限的脑力成天地跟着这个每天都在变化着的时事事件后面跑。我希望你们多学一点分析时局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了它,就可以知道许多时事是怎样发生的?会怎么变化?变化中即使有曲折,但到头来仍然是要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走!

  归根到底,观察问题不外是两种情形。一种是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一种是唯心论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的。我再三希望你们,多搞点马列主义的基础的东西。这是走向政治上成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具有一个健全头脑的人的一个根本条件。

  还有一些事要办,搁笔了。

  再见了,同志们。我把心的一部分留给了你们。留给了正在向着我们伟大事业使劲地在准备自己的你们。

  祝好!

  胡耀邦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九日

  这封信是耀邦自己亲自起草的,有的地方写写改改。写完后,我重抄一遍,由通讯员于11月10日晚上送到了高文元手里。而当高文元等同志兴高采烈地读这封信时,胡耀邦已经坐在了列车包厢里,正在向着湖南湘潭飞速奔驰。

  1964年7月,耀邦联系的这个团支部的同学就要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了。同学们非常期望能在这时再见耀邦一面,耀邦也曾在给他们的信上说“我要尽量作出安排,在你们毕业前再同你们见一次面,并且仔细地交谈一次”。可是,当时耀邦已调任中共西北局第二书记兼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高文元他们以为耀邦不在北京。不想一联系,知道耀邦还在北京,就决定于7月15日下午在团中央机关接见全班同学。在会议室门口,耀邦同全班38位同学一一握手,大家围坐在耀邦身边,先由当时的团支部书记荀春荣简要汇报了班里的情况(原团支部书记高文元已改作别的社会工作),耀邦说:“同志们,许久不见了。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祖国和人民培养了你们,应该接受祖国的挑选,不管分配到哪里,都要安心工作,兢兢业业的,做出成绩来。”

  耀邦说:“你们多数做什么工作?当教员,到教育部门去?过去当学生,现在当先生,从坐着变成站着,从台下到台上,从学习到工作,这是个大变化。你们现在二十三四岁,二十四五岁,十七年都是学习,再过十七年,就四十二岁了,要好好想想,今后怎么干?这是人生的重要关头。”

  耀邦说:“现在兴讲革命历史,我讲讲我自己的历史。十二岁报考高小,要借一块大洋报名费。向隔了几房的叔叔借,他是地主,就是不借,最后是伯伯借的,他是小学教员。高小毕业后,又没有办法读书了,我就参加了革命。二三十年以前,许多同志参加革命,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哪有多少觉悟、知识?可没有你们今天这么大的资本。我们小时候,从学校转到工作,是糊里糊涂地过来的,跟着红旗走,没有你们这么好的条件。你们学了这么多的政治,这么多的文化,听了这么多报告,全副武装上阵。我们当时什么东西也没有,年纪那么小,没有什么知识,没有文化,没有什么经验,革命怎么革法也不懂得,不革命活不下去,你不革命谁分配你?”

  走上工作岗位后怎么办?针对当时即将在全国铺开的“四清”运动,以及政治运动不断的情况,耀邦一再强调要准备遇到风浪,要准备犯错误。他说:“错误有两类,一类是可以避免的,党说要四清,你却要搞四不清,贪污;第二类是不可避免的,从书本知识到结合实际有个过程,结合不好就会犯错误。遇到困难,犯了错误,经过磨练,从一定意义上讲有好处。从古至今,凡有成就的人,大多经过磨练,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说到这里,他背诵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背诵完,他又讲解一遍。那些中文系的大学毕业生们,都佩服耀邦的记忆力强,讲解又通顺流畅。

  接见结束时,高文元、荀春荣等把一枚北大毕业纪念章赠给耀邦、帮他别在胸前。耀邦笑着问:“你们班有多少人?”


  “38个。”同学们一齐回答。

  “好,现在就是39个了。”耀邦风趣地说。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

  耀邦突然问:“我们班这39个人是不是一条心?”“是!”全班同学齐声回答。

  耀邦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激动地说:“对!我们是一条心。我们都要跟毛主席一条心!跟党一条心!”

  耀邦又进一步问:“什么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大家一时语塞,无人回答。耀邦说:“为人民服务是人生的最大乐趣,这里讲的是最大乐趣,不是唯一的乐趣,还可以有别的乐趣。”(所引胡耀邦谈话,根据高文元当时的记录。)

  “跟党一条心!”“为人民服务!”就是耀邦对大家的临别赠言。


  带领青年前进

  胡耀邦一贯强调共青团要带领青年前进。

  胡耀邦根据中共中央建团决议和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经常告诉团的干部思想上必须明确:党决定建立青年团,目的就在于把青年中的先进部分组织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核心,凭藉着这个核心,去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而共同奋斗。他经常教育团干部,要知道青年团的工作方法同党、政府和军队不一样,党可以发指示,政府可以作决定,部队可以下命令,而青年团是一个群众团体,只能靠我们的领导机关和干部带领青年前进。而带领,就要首先作表率,起模范作用,为青年树立榜样。因此,耀邦对青年团干部提出了五条要求:(一)政治上要坚强;(二)学习要刻苦;(三)工作要勤奋;(四)作风要扎实;(五)品德要高尚。他说:要带领青年前进,首先自己要做出好的样子来,就是要政治上很坚强,行动上做榜样。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努力贯彻。没有这一条,就从根本上脱离了青年群众。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党的决议、指示,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年的根本利益。他说:青年团的干部要具有那么一种风格和品德,要朝气蓬勃,要有专业知识,很刻苦地学习,不要当官做老爷。要勤奋,所有的讲稿、文章要自己写,不要秘书写稿,自己念稿。每天要接近群众,去谈话。要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

  胡耀邦在带领青年前进中,很注意总结、培养、树立各方面的典型,用典型引导青年。比如下乡知识青年典型邢燕子、侯隽、徐建春等,这些人不但当时在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后来她们都成为当地各级党政优秀领导干部了。还有在生产活动中,为了适应生产建设的需要,按照青年特点,建立了各种生产组织形式,既有助于生产,又有利于青年的教育,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独立活动,主要有:青年突击队、青年节约队、青年监督岗、农村青年生产队、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开展“三好”活动,扫盲活动、向科学进军等。胡耀邦特别强调对青年要爱护,要教育,要引导,历来反对简单粗暴对待青年。六十年代初学校开展批判“白专道路”之类的东西,他就感到对待学生的思想工作出现了简单粗暴的现象,于是领导团中央学校工作部赶快制定了《学校政治思想工作条例》(简称三十八条),来防止和纠正此类“左”的偏向。耀邦说:我们必须对青年采取正确的态度。青少年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在动态中成长,血气方刚,天性好动。青年人上上街说说怪话,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要善于引导和教育,而不能压制和禁锢。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统治阶级是被学生推翻的。我们这么一个先进的党,决不能把青少年当敌人对待。当然“文革”造反的也是青年人,那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主要问题不在青年身上。青年中也有害群之马,那是极个别的。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啊!


  ****

  胡耀邦领导共青团的这些工作经验,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青年特点,开展团的独立活动取得的,而这些原则都是毛泽东1953年6月30日接见青年团“三大”主席团成员时亲口说的。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时,中央文革小组一伙人硬给团中央扣上“生产团”“娱乐团”“全民团”的帽子,说团中央执行了修正主义青年路线,而且是“修到家了”。对此,胡耀邦1978年5月6日在共青团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会议上讲话说:“我们这些人的水平就那么高,没有本事制定另外一条路线,我们执行了毛主席、党中央的路线,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讲。‘四人帮’说团中央执行了错误路线,是血口喷人,是陷害,要敢于挺起腰杆讲。”

  在共青团成立九十周年的时候,我作为一名老团干,回忆胡耀邦主政团中央时期的一些工作经验,感到很亲切。我对共青团有一种特殊感情,这缘于我的个人经历。我1952年初(20岁)到团中央工作,1983年初(51岁)从团中央正式“毕业”,调往邯郸市委工作,这个期间共31年,中间扣除在教育部工作4年,也还有27年。因此,可以说我既是把青春全部贡献给了共青团,又可以说是党和共青团把我培养长大的,我一生先后经历过六个单位,团中央这一阶段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我衷心祝愿我们的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九十年来的光荣历史道路,朝气蓬勃,继续前进,再创辉煌!

  2012年4月15日

  (本文曾在《纵横》2012年第12期发表,发表时有删节。)

  高勇,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2013-02-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