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要消滅“三大差別”?毛澤東提出最有效率的妙策


《新史記》高伐林


“變相勞改”?

毛澤東為什麼要發佈“12·22”指示,將成千上萬中學畢業生驅趕到農村?有人指出,毛澤東卸磨殺驢,鳥盡弓藏,與歷史上所有開國君主打下天下誅滅功臣一樣,而“革命小將”在被毛澤東挑動鬥垮劉少奇之後,太不知趣也太不自量,遲遲不緊跟他老人家的戰略部署,產生嚴重干擾,於是掃到一邊;有人則認為,城市中數百萬青年無法就業,構成強大壓力,動員他們上山下鄉就一舉解決了這一嚴峻難題;也有人說,知青上山下鄉,與幹部走“五七”道路、後來的工農兵“上、管、改”大學等等舉措一樣,都體現了毛澤東培養“無產階級新人”的戰略。

潘鳴嘯在《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中寫道:“降伏紅衛兵與大規模遣送青年下鄉,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昭然若揭。下鄉運動包藏著鎮壓的殺機。這一點在官方報刊上從來沒有公開提及過,但許多紅衛兵都覺察出來了,有的是即時反應,有的是在農村待了一段時間以後才有所覺悟。”

青年學生留在城裏,確實造成對社會秩序的威脅。過去的中國有“流刑”,押送人犯去屯墾戎邊;毛澤東時代在最邊遠、貧困的農村地區建立了多個勞改場,將歷屆政治運動中遭殃的人遠遠地發配到那裡,與各種普通犯人混雜起來,“監督改造”,防止他們在政治中心施加影響。

在中共的城鄉二元結構下,遣送農村也一直是對被視為城市里潛在危險分子的一種有效措施——類似於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中規定的,對犯錯者要“黜為農”。久而久之,這就是暗示農村是當局所不信任的人的聚集地,農民是可以俯視的低等級人群。

“上山下鄉”運動顯然具有預防及懲治的政治功能,這倒是對中國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難怪林立果與手下草擬的《571工程紀要》中說,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就是“變相勞改”!

毛澤東到底是怎麼想的,這裏不擬展開分析,但是有一條應該指出:毛澤東的思想中一直具有專制主義和民粹主義兩條線索。這兩條線索,都會指向將所有中學生趕下農村。

漢娜·阿倫特說,“極權主義當政者只要不停地運動自己,同時也運動他們周圍的一切,那麼他們就可以牢牢地抓住大權”。下放越來越難以駕馭的成千上萬城市青年到鄉下去,毫無疑問,那就是一言九鼎的最高領袖用以“運動”中國社會、保衛“文革”新生事物的錦囊妙計。

另一方面,毛澤東(以及當時中國其他領導人心中)存在著類似於19世紀俄國民粹主義的情結。他當然也知道農村生活的實際狀況到底是怎樣的,把城裡的不馴服者下放到農村,主要就是為懲罰,讓他們吃苦受罪。但另一方面,他也真心認為農民最淳樸、最革命,城裡人尤其是青年學生就應該接受農村的洗禮,接受農民的教育。我說“真心”是有根據的:毛澤東在心目中幻化農民的聖潔形象,曾讓兒子毛岸英也到農村拜老農為師——雖然毛澤東並不打算讓兒子終生務農。

“文革”前的1963年7月9日,對毛澤東亦步亦趨的周恩來說過:“城市青年只有依靠貧下中農才能對他們很好的教育改造(包括幹部子弟)。”毛澤東在1957年要知青去農村時,側重於用“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爲的”來誘導那些急欲建功立業的青年學生;但是到11年後,1968年“12·22”指示中,他的口氣則大爲強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在《知青運動與知青群體》一文中說:“當時的領導人,的確對於農民懷有民粹主義的情懷。這種情懷,在知青運動存續過程中,被反覆提及和強調。不要知青在城裏接受最先進的工人階級的再教育,反而要他們去農村,接受怎麼說在共產主義理論學說中不那麼先進的農民的教育,如果不是民粹主義,無論如何都是無法解釋的。”

毛澤東對於消滅“三大差別”,有一套數十年來一直念茲在茲的思路——“三大差別”,指的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要將農民提升到工人、鄉村提升到城市、體力勞動提升到腦力勞動的程度,是一個十分艱苦而漫長的過程,不符合毛澤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性格。他索性另闢蹊徑:讓工人降低到農民、城市降低到鄉村、腦力勞動降低到體力勞動的水平。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相對於前一條路,這實在是輕而易舉,可以一聲令下、在一夜之間就大功告成!


20世紀70年代後期,上山下鄉的知青終於都回城了,在勞動部門登記,等待安排工作。

歷史犧牲品,時代潤滑劑

在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知青運動”。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用政治動員和行政權力,在非戰爭時期發動幾千萬規模的人口逆向流動,把絕大多數城市青年,統統趕到農村、趕到邊疆,這確實是毛澤東空前絕後、開天闢地的大手筆,誰說毛澤東只能搞“大躍進”?他也敢搞“大躍退”!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青春獻給新農村”,“消滅三大差別、築起反修長城”之類政治口號,在一段時間內確實蠱惑了一大批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老三屆”率先成為毛澤東超大規模社會實驗的“小白鼠”。但是他們一旦來到農村,迎頭撞上落後、艱苦的現實,此前的浪漫理想頓時脫落虹彩,暴露出虛妄的本質。

“老三屆”經歷了從高度亢奮到幻滅的全過程。儘管當時有“破壞上山下鄉”“破壞毛主席戰略部署”等多項罪名來嚇阻他們公開傳播親身遭遇,但他們在農村的處境,哪有“不透風的墻”?有他們的前車之鑒,1969年以後的知青上山下鄉,從一開始就沒有多少激情,也不抱多少幻想,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偉大領袖所安排的命運的擺佈而已。所謂“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消滅三大差別”云云,這些毛澤東在腦海中所設定的社會目標,都以慘敗告終。
許多省市從1970年開始在知青中招工、全國從1972年恢復大學招生、改用推薦方式進大學之後,所有知青就更中輟了“一輩子扎根農村”的高調,千方百計地爭取擠上告別農村的班車。而回城的門路也越來越百花齊放,頂替、病退,至於賄賂、造假之風盛行一時。

對這一目標的虛妄、這一運動的乖謬,“文革”之後,官方開始是不肯承認的,還要維護毛澤東的“文革成果”。但是面對由知青衍生的嚴重社會問題,面對從雲南發端、澎湃於全國的要奪回做人權利的“勝利大逃亡”洪流,當局終於不得不給“上山下鄉”畫上句號,制定出安置回城知青的政策。不過,卻至今不敢對已壽終正寢30年的“上山下鄉”弊政,做出深刻的反思。

我在“人民網”的“歷史上的今天”頻道,讀到如下介紹,或許可以看成是官方對此的標準說辭:(《新史記》第10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