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四菜一汤”如何走出历史周期率?


  去年12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八项措施,要求领导调研轻车简从,厉行勤俭节约。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省阜平县时,那份仅有红烧鸡块等家常菜的“四菜一汤”的菜谱在网上热传。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新作风,让大家眼前一亮。之后,各地积极响应中央要求,比如近日,河南省印发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工作用餐原则上安排自助餐,一律不超过4个品种菜肴,一律不上酒。

  这就是把“四菜”制度化了。相信中国人对于“四菜一汤”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细查其渊源,似乎是上海首倡的。1988年,在上海市政协七届一次全体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马骥对当时“用公款吃喝,用公款旅游,用公款随意赠送礼品等不正之风”提出批评,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书面答复称:市政府对政府机关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发扬艰苦朴素作风作出了若干规定,并由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通过,印发执行。其主要内容为:关于招待宴请,标准从简,一律四菜一汤,并严格控制陪餐人员。对违反规定者,第一次书面检查,第二次通报批评,第三次给予行政处分,对性质严重,影响很坏的突出问题,由市监察局进行查处。

  “四菜一汤”制度还上了1988年1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海市政府日前作出决定,凡公费招待的对外宴请,不论是机关行政单位,还是企事业单位,一律实行四菜(热菜)一汤。2月15日的《人民日报》又做了题为《坚持四菜一汤 提倡家常便饭 北京市规定宴请不得超标准》的报道。一时间“四菜一汤”写进了各地的红头文件中,被层层下达落实。1988年的“四菜一汤”是一个热词,当年它4次上了《人民日报》的标题。

  但在执行中“四菜一汤”变了味道,有的变成了“四盆一缸,糊弄中央”;有的变成“四菜一汤,凉菜不算”;有的是车水马龙地换菜,但台面上永远保持“四菜一汤”;有的变成“吃人头”,按就餐者每人“四菜一汤”安排菜色……1980年末到1990年初的相声、小品对于“四菜一汤”下的种种丑态,有过很多辛辣的讽刺。就连1989年11月19日的《人民日报》也报道称:宾馆搞了“四菜一汤”之后,结果特号餐盘走俏了。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四菜一汤”政策变得毫无意义,再也没有执行下去;甚至“四菜一汤”这个词本身,成为了脱离现实、无法执行的政策的同义语。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登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他提到了1945年7月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那段著名的关于“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对话。习总书记称,这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大到一个政权,小到四菜一汤的政策,都可能遭遇“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主席当年的回答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强化舆论监督、司法监督、人大预算监督,才是避免周期率的唯一路径,这不是什么“小聪明”“拍脑袋的发明”可以替代的。

  这几天,北京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栾松巍挺火,这孩子提出了一个反腐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以便于统一管理和群众监督。一个没有社会阅历的小朋友向壁虚造了一个“反腐绝招”,成年人就没有必要起哄了。其实早年间,私车和企业车是挂绿牌的,公车就是挂白牌的。但当时有民谚云:“绿牌软,白牌硬,黑牌开起来不要命”。白牌非但没有成为受监督的标志,反而成了特权的标志,连执法者都犯怵。

  《伊索寓言》里讲,老鼠们想出了一个管住猫的好办法,买一只铃铛挂在猫脖子上,只要猫一动,铃就响了,它们就可以逃走。但关键的问题是:哪个老鼠敢给猫儿系铃铛呢?同样,有明显标志的公车,就停在豪华饭店门口;官员们明目张胆地超过“四菜一汤”,公民如何监督他们呢?举报官员违反“四菜一汤”的微博,会不会被删?举报者是否会被跨省?媒体能否痛痛快快地报道?司法机关是否不受长官干涉独立追查?三公经费能否以公民看得懂的形式接受人大监督?

  之所以当年“四菜一汤”没有取得效果,那是因为监督的“功夫在诗外”,包括完善舆论监督,独立于行政部门的司法制度,政府财政预算的阳光化、精细化……这些制度保障才能使“四菜一汤”走出“历史周期率”,舍此别无方便法门。

  沈彬,南方都市报 2013-01-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